


2015年10月20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原創大型北京傳統音樂作品音樂會《燕落花枝》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隆重上演。金秋收獲時節,國家大劇院奏響氣勢恢宏的“北京聲音”。此次演出,是應國家大劇院邀請,參加一年一度的“春華秋實”全國藝術院校優秀作品展演活動。此次展演匯集了9所國內外知名藝術院校的12臺劇節目。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唯一的一所藝術高職學院與其同臺,展現了現代藝術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果和水平。
副院長黃珊珊:
《燕落花枝》對北戲的5個意義
《燕落花枝》音樂會的演出是北戲音樂系將民族器樂以活態傳承的方式,融入到北戲民族音樂教學實踐中的一次有效探索,是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具體舉措。作為北戲演出實踐的精品品牌,《燕落花枝》能夠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促進了音樂系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第二,提高了專業師資的雙師水平。
第三,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
第四,為北京的文化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五,2013年以來,學院開展“六個一工程”,在培養學生、鍛煉師資、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我們以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斷深入挖掘、研究。目前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以后會進一步完善,更細致、完整、富有層次地把這5個方面的意義推進下去。
音樂系主任祝真偉:
以演促學,以演促教
《燕落花枝》的曲目都是從北京傳統樂曲中發掘出來的,尋找原汁原味的風格。我們從《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里選取,有的曲目經過適當的改編,有的幾乎原封不動,比如弦索樂,就是原來的版本。音樂系的民樂老師和學生去大興對“武吵子”進行采風、學習,所表演的武吵子都是跟當地藝人學的,一模一樣。此外,師生們還到順義采風,深入當地風俗。看了當地農民的表演之后,大家覺得非常震撼,被這種傳統而特殊的藝術所折服。大家都很興奮,回來后學習特別用心。
《燕落花枝》從最根本上來講,就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教學品質,通過學生的舞臺實踐和師生同臺來體現。學生和老師同臺演出,學生會現場學到老師的演奏風格,包括對演出的專業精神,對他們以后職業生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老師們畢竟不是職業演員,以教學為主,這次也給老師提供平臺,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上臺表演,也非常好地促進了教育教學。
我們是個藝術院校又是高職院校。藝術院校的最大特點就是在舞臺上呈現教學成果;高職院校跟一般學校的不同點是,其他院校可能在學術性上稍微偏重一點,我們則更注重實用性。我們既是“藝術”又是“職業”,更強調我們在舞臺實踐中要加重分量。只有這樣,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通過舞臺實踐,讓學生具備實踐操作能力,這也是劉侗院長一貫推行的教學理念——以演促學,以演促教,遵循了藝術高職院校的教學規律。
當今社會呼吁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燕落花枝》正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貢獻,很有意義。教育部對高職院校規定的職責里就有“為本地區文化服務”這一項,北戲對北京文化的傳承工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燕落花枝》把重點放在發揚北京傳統文化,也是根據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決定的。
這次學校特別邀請到著名指揮家胡炳旭、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大師的傾力加盟,為音樂注入了新的藝術力量。國家大劇院“春華秋實”校園優秀劇目展演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展示學院培養的優秀人才。燕守平是北戲的杰出校友,知名度非常高,是學院春華秋實、碩果累累有力的說明。另外,我們打造的是傳統器樂曲,京胡也是傳統樂器,與《燕落花枝》的主題相吻合。和燕老師同臺演奏的艾兵等都是他的弟子,體現了這種薪火相傳的傳承方式,再一次扣題。
邀請胡炳旭老師加盟也是教學上的需求,我們有常任指揮,但樂團運作時,必須請著名指揮家前來指導,作為強化訓練,效果顯著,短時間內使樂團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胡老師能接受邀請,也是對我們的認可和肯定。無論對我們的老師還是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收獲。
音樂系副主任張曉紅:
繼承和發揚民族先進文化是
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學院院長劉侗倡導的全面、系統發展的“六個一工程”方針指導下,《燕落花枝》項目于2013年12月正式啟動。2015年1月10日《燕落花枝》在我院少兒戲劇場進行了首演,受到領導、專家和觀眾極大的肯定和支持,稱贊北戲為北京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一,《燕落花枝》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是對該項目藝術水準的檢驗。
國家大劇院“春華秋實”全國藝術院校舞臺精品展演周于每年金秋時節舉辦,以此鼓勵、支持藝術院校舞臺精品的創作和生產,讓新作登上國家最高藝術殿堂,為觀眾展示國內外專業藝術教育的最高水平。我院《燕落花枝》是一臺以北京傳統器樂曲為題材的音樂會,是我國民族器樂教學、演出的第一臺具有鮮明北京地域特征、北京特有傳統音樂作品的音樂會。今年10月20日受邀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進行了演出,《燕落花枝》以鮮明的特色,被大劇院評選為今年春華秋實展演的首場演出,同時也作為展演的媒體場,充分體現了國家大劇院對此項目的認可和肯定。同時,這也是我院音樂系第一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第二,北京傳統樂曲音樂會《燕落花枝》展示了我們的追求。
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始終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大眾,同時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直接反映著人民大眾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我作為此項目的負責人、總導演和藝術總監,在學院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從項目啟動之初,就旗幟鮮明地樹立了以弘揚、傳承和保護北京傳統音樂為己任的宗旨,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把握音樂會的主要內容和表演形式,力圖做到有史可依、有譜可循,全力打造一臺展示北京音樂歷史文化面貌、展現北京傳統音樂神韻的音樂會。
我們以傳統音樂為依托,以音樂系的教師和學生為排練、演出主體,做了大量工作。近兩年來,我們先后多次到民間采風,到大興區向民間藝人學習,還把民間藝人們邀請到我們的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教學。經過反復學習,終于掌握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吵子”這一特有的表演形式。這個節目也成為《燕落花枝》音樂會的一大亮點,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和喜愛。
同時,我們還邀請了我國理論界樊祖蔭、秦序、項陽、陳樹林等權威專家,對該項目進行仔細的研討和論證,在得到了專家們充分的肯定后,我們帶著專家們的鼓勵,不斷進行加工和提升,終于把北京傳統音樂作為活態藝術形式呈現在了舞臺上。
第三,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古都北京自金、元、明、清千年以來,漢、蒙、滿多民族文化在此交匯,以皇權、宗教與民俗為核心,逐步形成了類型多樣、曲目浩繁的傳統器樂寶庫。其中,眾多歷史豐厚的樂種都積累了系統的曲目,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并伴有具備自身特色的傳承方式和傳承體系,匯就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音樂。傳統音樂文化在她的傳播和發展歷程中,仍然保留著口耳相傳的習慣以及薪火相傳的傳統。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綜合藝術院校,我們不僅承擔著常規的藝術教學任務,也擔負著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時不斷擴大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的社會影響,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傳統音樂對當代社會的作用,培養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接班人。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