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生


國人遵從“民以食為天”的信條,從用餐點菜即可窺見一斑。從某種意義上說,點菜不僅是人對食物的好惡取舍,亦是人有意無意展現自我本性的小舞臺。
說起點菜,不由得想起一件聽來的趣事。1980年代,北京出租汽車公司的一個司機在街上拉了兩個包車的客人,東跑西顛地忙活了大半天。司機看看表,快中午1點了,已經過了飯口,可兩個客人似乎無動于衷,依然對司機指點著要去的地方。司機的肚子餓得直咕嚕,臉色也就陰沉起來。車行駛到了東華門,一個客人說:“咱們先去吃點飯吧。我看師傅也餓了,馬不停蹄跑了一上午,咱們該請師傅好好吃一頓。吃飽喝足,下午咱們接著包車跑業務。師傅,您找個飯館吧。”司機聞言轉怒為喜,忙說:“東邊萃華樓就不錯,您看行不?”客人說:“好,就萃華樓。”
賓主在餐廳落座后,先要了壺茶,接著招呼服務員過來點菜。一個客人說,師傅,您先點。司機假意客套了一下,就點了個“油燜大蝦”。心說,讓我餓到這鐘點,怎么也得宰你們一下。
當時“油燜大蝦”屬于高檔菜,6元一只,一盤6只,六六三十六,36塊在那時相當于一個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
客人邊喝茶邊翻著菜譜,又隨意點了幾個菜。在等菜上來的工夫,一個客人說,我得去方便方便。另一個說,我也正想去呢。說著,兩人站起身,其中一個拿起自己的公文包,沖司機一笑,就一前一后離開了飯桌。
司機覺得今兒這活兒還算可以。雖說早上沒吃早飯,又餓到了這會兒。可今兒算是碰上“款爺”了,包車還管飯,居然還吃上了“油燜大蝦”。
一杯熱茶下肚,服務員已經把菜陸陸續續上來了,丫丫叉叉擺了一桌子菜。特別是那油燜大蝦,油汪汪的,排列得煞是整齊,泛著紅亮的色澤,很是誘人。
司機咽了口唾沫,心說,好飯不怕晚,再等等……
“哎喲!不對!”司機覺得后脖梗子一緊,趕緊問服務員,“你們的衛生間在哪兒?”服務員一愣,這位怎么茬兒,還沒吃,就跑肚?不對,叫完菜,怎么客人都走了,這可不行。“衛生間,我帶您去。”
拉開衛生間,空空如也,只有芳香球的味道。
看著一桌子沒有能力負擔的菜肴,想到一上午的包車費也打了水漂兒,急火攻心的司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覺著被人坑慘了!服務員叫來了經理,司機打電話請來了公司的頭兒……
略去如何善后的細節,只說這個出租公司里,從此多了個外號叫“油燜大蝦”的人物。
中國人點菜,與外國人不同。外國人點菜根據自己的食量和喜好,點菜為的是享受美食或補充體內能量需求。而中國人多數情況下,點菜,并非是簡單意義上對菜品的選擇,在點菜時會想很多。許多時候,點的是面子,有時點的又是學問,重要意義在“點”上。點菜,包含諸多點菜之外的內容。
一般的宴請,眾人按賓主次序依次落座,服務員拿來菜譜。雖說“客隨主便”,但該點什么菜,主人還是會與主要賓客客套一番,是頗費一番周章的。
再看點菜者,或大手筆之豪放,或畏畏縮縮之局促,林林總總、千姿百態,不同程度折射出食客的人品、性情、地位及心態。我曾經在網上結識了個博友,在美國定居多年,是北京人,已經六十多歲了。時不時通過博客你來我往,相互訪問。后來,他給我留言說什么時候回國,一定請我吃飯,讓我選地方。說得慷慨仗義,讓人難以回絕。沒多久,還真接到他的電話,說已經回國,請我吃飯。我說好,那咱們就荷花市場見面,然后,鼓樓望德樓用餐。這年頭,作為朋友,誰請誰吃頓飯都無所謂。
我如約前往,兩人餐館相對坐定。拿來菜譜,我說,來條魚吧。望德樓的干燒魚很有特色,保你回美國還想吃。他說,100多塊,真太貴了。他猶豫了半天,終于決定要一條小的。之后,他要了一小份“麻豆腐”,還有個什么素菜,我忘了。他也不問我喝點什么,我說,我看看有什么喝的。待我拿著買來的一瓶酒,再坐下,這位先生已經把上來的一小盤麻豆腐都吃干凈了。我看他有些不好意思的樣子,理解他可能出去時間長,太饞這東西了,也沒太在意。可接下來,看著他自顧自吃的樣子,我越來越困惑,他一直都在說請我吃飯嗎?怎么他不問問我點什么?我想站起來一走了之,可又覺得自己不能沒有肚量。他萬里迢迢回來,還給我拿了包美國產的什么“果干”做禮物。我想都是北京人,我不能太絕情。我叫來服務員,又點了兩菜“燒羊肉”“芫爆肚絲”。我說這兩道菜我請。盡管那頓飯吃得很無趣,臨走,我還是把我帶去的一小桶好茶葉送給了他。
可氣的是,這人回美國后,寫了篇文字說,我讓他點的那條魚太貴了。言外之意,有黑他之嫌。真可惜他這些年花的是美元,怎么也比我掙得多吧。二十幾美元的開銷,也真好意思,我都替他臉紅。
這種人你一輩子都不愿意再和他一起共處。說大話,使小錢,細品他拿著菜譜相面故作深沉的樣子,你就知道他的為人了。
如果說拋開中國人點菜文化復雜的背景不談,點菜也算是個技術活兒。
點菜心得之一:主人應根據賓客男女人數,都在什么年齡段,日常生活水平如何,去判斷來人的總體食量。再有要考慮男賓多數喜食肉,而女賓偏愛素菜的特點,葷素搭配,合理選擇菜品。大的原則是盡量避免飯菜吃不了,造成浪費。有人說,剩,不礙事,可以打包。打包?誰吃完一頓大餐后,還稀罕那裝在塑料盒里的打包菜?簡單的道理:再好的菜,當時吃不完,都屬于剩菜了,即便沒動筷子。
因而點菜要領,宜少宜精,慎點為原則。領略了美食,又不失優雅之風,大快朵頤之后意猶未盡的感覺豈不快哉。當然,您也不能太寒酸、小氣,點一些讓人無法言說的“眼餐”,糊弄人家的肚子。
不過,飯桌上有餓眼,沒餓肚,故作豪爽,亂點一氣,剩的比吃的多的場面是著實不可取的。
現在已經不是食不果腹的年月了,人們肚子里的油水也漸漸多了起來,許多人都覺著不如過去“能吃”了。前不久,我和一個搬家公司的工人聊天,連這些賣大力氣的人都有同感。說過去每頓飯得吃小一斤糧食;現在,吃不動了,一個蓋澆飯就夠了,吃兩個都費勁。我問什么原因,是不是不能吃,也不如過去有力氣了。他說,不是,是過去吃得太素,現在油水大了。至于力氣和過去差不多,200多斤重的東西,還是扛起就走。說完,很憨厚地笑了。
點菜心得之二:今天想吃什么,即雞鴨魚肉主打什么菜?外國人說的主菜是什么?
如果今天吃涮羊肉,除了爽口的小菜,就最好別再叫其他菜肴了。否則顧此失彼,會破了主菜的本味兒。
如果今天吃魚,那好,咱們就美美地去品嘗魚,或清蒸、或紅燒。佐上幾個風味小菜,來一瓶度數不要太高的清香型白酒,絕不失為好友相聚小酌怡情的享受。假如七葷八素一攪和,那品味魚美味的意趣全無。人的腸胃畢竟有限。
點菜心得之三:有目的地去某家飯店點它的看家菜,所謂看家菜,一定是其經過千錘百煉,熟能生巧、下足功夫、有特色的菜肴。
譬如:牛街老來順餐館的“蜜汁羊排”,肉香外溢,焦而不柴;譬如棗林前街鑫福宏海恩記的“侉燉魚”,魚肉白嫩,椒香適口;譬如鼓樓大街望德樓的“干燒黃魚”,色澤油潤,微辣鮮香……
每每有機會去這些熟悉之處,必點其有代表性的看家菜,因為值得點,不點則會留下遺憾。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誰也不敢保證,它們的特色風味能保留到何年何月;你自己何時還能再去光顧、品嘗。
皇族后裔唐魯孫先生曾在《中國吃——談老北京美食》里說到當年東來順的拿手菜“炸假羊尾”。這是一道比較別致的甜菜。具體做法是把蛋白打得起泡,裹上細豆沙,薄薄滾上一層飛羅面,下油鍋去炸,炸好的形狀看起來很像炸羊尾。據說這道菜最受熱河都統馬福祥將軍的欣賞,每次到北平公干,一定要上東來順吃一回炸羊尾,因為馬都統對炸羊尾是每飯不忘的。
炸羊尾,今何在?即便有,也不是當年那味道了!
點菜也是在點人生,多數的時候,點時與點完的感受大相徑庭。因為天道無常,今非昨,我非我,時過境遷了。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