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溪敏
摘要:該文根據中職生的學情,提出構建中職單片機課程的“微課”教學模式,利用“校園數字化平臺”和“微信公眾平臺”,開發“微課”資源并發布到平臺上,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輔助實訓和課后鞏固復習。將“微課”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到中職單片機課程教學中,推進“微課”教學模式與傳統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融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提高中職課堂效率積累經驗。
關鍵詞:“微課”資源;“微課”平臺;中職單片機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5-0087-01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迅速轉入“微”時代,也顯著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開放、共享、自主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蓬勃發展,“微課”正是在這種潮流中誕生。“微課”主要以微型視頻教學的形式來對課程中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還包括課件內容、實驗環節、課堂討論、課堂測驗、師生反饋等教學輔助資源。本文從“微課”的特點和優勢出發,結合中職生的學情,提出構建中職單片機課程的“微課”教學模式,將“微課”資源有效地利用到中職課堂教學中,推進“微課”教學模式與傳統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有效融合。
1 微課的特點與優勢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具有碎片化、微型化和主題化的特點,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短,學生注意力易于集中;
(2)內容少,主題明確;
(3)資源情景化;
(4)占用資源容量小,便于隨時學習。
2 單片機微課資源建設及教學實踐—以流水燈制作為例
“微課”的實現,資源建設是關鍵。以《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技術》課程為例,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明確重難點,進行“微課”的資源建設。
2.1 “微課”內容建設[3]
具體開發流程是,同一備課組的教師根據自身的強項分工進行“微課”資源的建設。包括設計腳本、準備素材、錄制視頻、添加注釋等過程通過專門的視頻錄制軟件錄制教學內容,采用AdobeCaptivate軟件進行“微課”的制作,該軟件不僅是屏幕錄制軟件,還可以生成交互性非常強的Flash文件,制作出功能強大的仿真實驗和軟件演示以及基于虛擬場景的教學、測驗等。
2.2 “微課”平臺建設
1)校園數字化平臺
借助學校在“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期間所搭建的“校園數字化平臺”,將“微課”資源發布到校園數字化平臺上,教師和學生既可以在線播放微視頻,查找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以下載到本地或移動設備進行學習,達到資源共享和自主學習的目的。
2)微信公眾平臺
在全民玩微信的今天,中職生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微信公眾平臺基礎上開發了“單片機微教室”。學生只需關注“單片機微教室”,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單片機相關微課程的學習。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包括:微課程、課程案例、考試專區和討論區四大模塊。具體結構如圖1。
2.3 單片機課程“微課”教學實踐——以LED流水彩燈制作為例
課前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向學生推送課前自主預備的任務,包括收集生活中的LED燈流水彩燈實例和需要預習的已發布在平臺上的基礎知識。
課中師生互動。傳統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實時了解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狀況并及時作出反饋。
1)在課堂上,教師提出項目:LED流水彩燈的實現。結合“微動畫”、課件、實物和素材等對 “電路原理”、“程序流程”等重難點進行集中講解。
2)分發電子任務書,在任務書的引導下,設計LED流水彩燈的電路和編寫實現的程序。教師對于任務進行簡單的說明,并加以引導。
3)分組實施。課前教師已經將不同層次和性格特點的學生合理地分成六組。通過任務驅動和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任務中來。小組成員根據任務書安排,自行分工。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登錄“校園數字化平臺”在線觀看或者下載相應的微課程。在此,“微課”很好地實現了即時輔導學生實訓的功能,同時解決了因為學生人數多,老師無法在一節課的時間內一一為每位學生輔導的問題。
4)成果評價。項目完成后,教師要求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同時分享本組同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其他同學可以提出疑問或者給出改進建議,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又鞏固了知識。
5)課后鞏固復習。課后,要求學生進入微信平臺上的“考試專區”進行本節課相關內容的測試,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利用“微課”再次進行學習,爭取實現每個知識點的內化。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在討論區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習質量。
3 微課的應用效果及前景展望
我們將“微課”資源發布到“校園數字化平臺”上,實現在課堂上即時輔導學生的實訓,同時,“微課程”資源的反復播放使那些平時羞于發問、反應較慢的學生能夠從容學習,較好地解決了后進生的轉化問題。將“微課”資源整合到“微信公眾平臺”上,得到了學習本課程的所有學生的關注,供學生隨時隨地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學習,大大地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微課”教學平臺提供給廣大師生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不僅方便同學間的交流學習、師生間的答疑解惑,也方便了教師之間教學經驗和方法的交流。
4 結語
利用“校園數字化平臺”和“微信公眾平臺”,將“微課”應用到中職單片機課程教學中,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學習,從而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但是,“微課”缺乏傳統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不建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用“微課”教學模式,而是開發有針對性的“微課”片段,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將“微課”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到中職課堂教學中,推進“微課”教學模式與傳統多媒體教學模式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Lowenthal J N.Using mobile learning:Determinates impa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J]. The Amer. Jrn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0(4).
[2]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3] 鄧菊麗,陳國榮.“微課”教學模式研究及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