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進彪
官員“墨寶”是權術不是藝術
文_馬進彪
若問當今電視屏幕上什么節目最火,答案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老年保健節目,一些所謂的專家總是或明或暗地向老年人推薦莫明其妙的保健品,而互動性的節目設計,也就使一些老年人成了追捧專家且每場必到的鐵桿粉絲。而另一種就是市場推介性的書畫節目,其中也總是出現一些所謂的文化“大咖”,他們口若懸河地杜撰著自以為是的超值收藏,讓人認為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然而即使是這樣,他們推薦的書畫作品也只能是個有人看沒人買、有價無市的節目道具。當然,確有很高藝術造詣的官員作品另當別論。
此前,曾任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的周一波在《人民日報》撰文,批評某些領導干部熱衷于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樂于利用書畫協會職權謀利,作品低劣卻賣得十分紅火的怪現狀。在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上,王岐山直言:“有的領導干部楷書沒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領導干部的“作品”卻一派繁榮景象,風景這邊獨好,而且既不需要雇人推薦,也不需要請“大咖”杜撰。一是這樣的書畫沒有成為市場偽品的可能性,因為領導與它們同在;二是這樣的書畫也沒有成為贗品的可能性,因為臨摹這樣的書畫很可能使臨摹者的水平陷入凹地,今后會吃不上贗品這碗飯。所以,領導們的墨寶只會是真品,甚至是酒后揮灑才情的孤品;尤其是那個落款更是真得不能再真,不但證明確有其人,而且還能證明確有其官。這讓一些真正的書畫大家“望塵莫及”,同時某種程度也感到 “汗顏”。
不管市場是否對領導“墨寶”的藝術價值予以認可,但現實是所有這樣的書畫,都會無一例外地被一些小官或大商人予以照單“認領”。由此看來,之所以一些領導干部樂于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并不是喜歡多一個頭銜,而是因為由此會多一個不顯山不露水就能變現權力的柜臺。
而對于那些小官來說,“認領”這樣的墨寶,就是對領導至高無上尊敬的表態,這樣對領導“墨寶”的“認領”,在官場上當然還是一種群派意味的“認同”,這會使領導將他們當成“自己人”,從而會使這類小官有某種明確的官場歸屬感,以便開墾出一塊仕途的自留地。
而對于那些樂于“認領”領導“墨寶”的大商人來說,也并不是因為錢多燒壞了腦子,而是因為這樣的“墨寶”大有妙用。大商人談大生意,難免有走河邊的時候,而為了常在河邊走又不致濕鞋,就要找一雙雨鞋套在腳上,頭上打上一把雨傘,胯下再夾上一貼尿不濕,這樣才會“萬無一濕”。很多大商人談“河邊”的生意并不是去五星級酒店,而是去自己掛著領導“墨寶”的書房,大商人在此要展現的不僅是財力,而且更是與領導們的關系,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寫在書畫上的“權力威儀”,這就是大商人“認領”領導墨寶的妙用。而在大商人心目中,領導“墨寶”就是雨鞋,就是雨傘,就是胯下的尿不濕。
坦白說,某些領導干部熱衷于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樂于利用書畫協會職權謀利,作品低劣卻賣得十分紅火,這看似奇怪,然而卻在情理之中。不可否認,有的官員的書畫作品確有藝術價值,但是良莠不齊。對于買方而言,購買官員墨寶與其說是為了“藝術”二字,倒不如說是虛榮、攀附等等,他們買的是權力意義上的“通行證”,是為了博取領導對于“文化人”這一標簽的沾沾自喜,畢竟藝術、文化對于躋身官場的權力者具有粉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