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男子競走運動員的技術特征及生物力學分析
劉陽
深圳市業余體育運動學校 518035
[摘要]就我國男子競走運動員技術特點的形成和如何與新競走定義接軌的技術問題,如何適應國內外裁判技術判罰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測試對象為1995年世界杯競走賽男子20km前八名、第五屆大運會男子競走運動員12名。還有1996年(昆明)我國優秀競走運動員技術鑒定會的材料。
[關鍵詞]竟走;技術;騰空犯規;步幅
腿部動作是競走技術的主要環節。前邁的腿在腳落地時要伸直,用腳跟先著地,這樣可增大步長并能減小著地的制動。隨著另一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出現了單腿支撐階段。當身體重心移至伸直的支撐腿上時,后腿屈膝擺至體側。在人體經過垂直部位后,支撐腿由全部著地過渡到腳尖,在競走擺動腿前擺的配合下完成下一步的后蹬。擺動腿隨著骨盆沿身體縱軸的轉動,屈膝前擺,腳離地面始終較低。腿前擺時應柔和地伸直膝關節,小腿依慣性前擺并用足跟著地。此時形成短暫的雙腳支撐姿勢。人體重心在向前運動過程中不應有明顯起伏,當重心投影點與前腿支點一致時,又出現了下一步的垂直姿勢,接著又開始新的用力蹬地動作。運動員應做到步幅大、頻率高,善于協調肌肉的用力和放松,走步要樸實、自然,省力而無多余動作,兩腳落地的足跡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競走時,運動員軀干自然伸直或稍前傾。兩臂屈肘約90°,在體側做前后協調有力的擺動,兩臂配合下肢動作調節走的速度,走步時身體重心盡量做向前的直線運動,過大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搖擺不利于提高走速,也會消耗較多能量。現代競走技術中的鮮明特點是突出骨盆沿身體縱軸的前后轉動。對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特征與規律進行研究,為竟走教學技術,訓練提供有規范化的參照.對步長與步頻的關系,對支撐時間與騰空及身體重心等問題上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攝影測量法、文獻資料分析法、調研訪問法、數理統計法。我國競走運動員的技術特點是:腳著地距身體重心投影點近,腳后跟著地不明顯,髖關節圍繞垂直軸轉動不明顯,即“一近、二不明顯”。其風格是小步幅、快頻率,男選手更為典型。(1)步幅、步頻特征:我國選手步幅水平低于國外選手,步頻高于國外選手,國外選手步頻前后程波動不大,而我國運動員步頻呈下降趨勢。(2)擺動腿技術與膝關節角度變化:解析結果是前擺時間大于后擺時間,主要是擺動周期各階段擺動腿速度與擺動半徑不同造成的。各關節速度變化趨勢表明,我國男運動員是以加快踝、膝的速度完成擺過程,髖圍繞垂直軸轉動的幅度和速度不夠理想。(3)擺動時間與髖、膝、踝水平速度:髖的水平速度與擺動時間呈高度相關。在繞人體三軸運動情況下,水平速度越高,對增大步長也就越有利,在整個擺動周期內髖的水平速度變化不大,說明髖繞垂直軸轉動不明顯,影響步長的增加。(4)前支撐階段的運動學特征:由于競走定義要求腿著地瞬間至垂直階段應該伸直,膝難以參與緩沖,只能依靠踝關節蹠屈及骨盆向前回轉來完成,腿部應產生鞭打扒地意識,腳掌從足跟著地滾動成的過渡到垂直支撐階段。足觸地角度過小,形成下踏式的著地技術,踝不是以?屈完成支撐動作,而是由膝彎曲完成緩沖,形成屈腿錯誤。
對參加第17屆世界杯和第8屆全運會預選賽部分優秀運動員(女子10km,男子20km,28名運動員)的比賽過程進行拍攝,對拍攝的技術圖片分析發現,當前高速走中主要被判罰問題是騰空技術上出現短暫的無雙支撐現象。對微小不易識別的騰空現象如何控制,使運動員不被判罰,建立一個騰空而不犯規的臨界狀態的現代高速走技術是研究的預期目的。采用JTK-1型16mm高速攝影機以96格/s的拍攝頻率在比賽現場進行定點拍攝。然后對影片進行解析處理。從解析結果發現,男女運動員的主要運動學參數差異很小,重心上下波動差約在6.24cm左右,騰空時間均在53ms以上,反映出騰空因素的部分指標已接近了犯規的臨界狀態。從步長、步頻上看,雖歐美選手在技術走法上與中國選手有一定區別,出現意味著騰空現象的存在,人的肉眼只有在50ms以上的騰空才能識別。但事實上被判罰的運動員的騰空時間平均值已大于55ms以上或動作有較明顯的不規范才易判罰,在騰空時間達到55ms時如整體運動還比較規范仍不易判罰,當騰但部分歐美選手已逐漸向中國運動員的高步頻、快節奏、輕松協調方向轉化。騰空時間的空時間達到55ms時,更應保持技術動作的規范和壓低身體。運動學參數和賽場被判罰的情況正好反映以上問題。
對世界優秀運動員的相關技術特征與規律進行研究,為競走技術的教學、訓練提供一個有據可循的規范化的技術參照依據。用兩部高速攝影機,當參賽選手向前走至攝影機正側面6m左右時開機,分別選取4~6個段落,定點拍攝運動員一個復步的完整技術動作。攝影機鏡頭高1.10m,距運動面18m,拍攝頻率在比賽前后用拍電子讀數秒表的方法校正穩定頻率為96/s格。用國產“JTK-1”型影片解析系統對影片進行逐格分析,用數字濾波法對原始數據進行平滑處理,用所得的技術參數進行論證。提供了獲第屆世界杯競走賽女子10km、男子20km、50km前8名運動員共16個技術指標與參數,包括:支撐腿膝角、擺動腿膝角、軀干前傾角、著地角、后蹬角、擺臂角、足觸地角、踝角、平均速度、最大位移速度、最小位移速度、步長、步頻、支撐時間、騰空時間、重心上下起伏距離等。競走項目的速度與速度變化的技術特征與規律:對全程平均速度,特別是對拍攝的一個復步中的速度與速度變化情況,從三個項目的特點上分析了其內在聯系與趨勢性的技術特征。對支撐階段分前支撐階段、垂直支撐階段、后支撐階段,對擺動階段分為前擺與后擺兩個階段,從三個項目的特點上分析其內在聯系與趨勢性的技術特征,地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技術的建議。對軀干前傾有對整體技術的影響,對步長與步頻的關系,對支撐時間與騰空時間以及身體重心上下起伏距離等問題,從三個項目的相關特征與技術風格上進行了分析與討論。
(1)競走運動員速度與速度變化有其內在的技術特征與規律,他們是由項目特點、身體條件、體能、技術風格的不同所決定的。(2)世界優秀運動員下肢支撐與擺動動作的技術特征與規律有較強的趨向性、實效性與經濟性,但更取決于規則的制約性。(3)三個項目的世界優秀運動員的主要技術特征有一定的相關性與規律性,其差異是由項目特點和技術風格的不同造成的。(4)控制足觸地角度加強著地技術訓練應重視起來。(5)通過對我國高水平競走運動員目前在技術上存在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以及競走成績與競走技術的制約及對策做了深入的研究,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田麥久,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中外優秀選手速度變化特征[J].體育大觀,2014
[2]李鴻江,我國優秀女子競走運動員髖關節運動技術環節存在問題剖析[J].體育世界,2013
[3]朱瓊.我國競走備戰2008北京奧運會實力分析[J].企業文化,2015
[4]胡秉陽.我國高水平20 km競走運動員技術的研究[J].教育管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