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麗
(勐海縣人民醫院 藥劑科,云南 勐海 666200)
資料與方法 我院2013 年1 月-2013 年12 月上報的院內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共42 例。2012 年26 例;2013 年比2012 年共增加16 例,對上報的每一例報告中患者的性別、年齡、藥物品種、劑型、給藥途徑、臨床表現及轉歸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
結 果 一、一 般 資 料 男 性28 例,占66.66%;女性14例,占33.33%;其中最小年齡12月,最大年齡76 歲;其中14 歲的9 例,占21.42%;15 ~40 歲的5 例,占11.90%;41 ~60 歲的18 例,占42.85%;>60 歲的10 例,占23.80%。
二、藥物劑型與給藥途徑 42 例ADR 報表中粉針劑30 例,水針劑12 例,靜脈滴注42 例,無肌肉注射和口服制劑。
三、引起ADR 的藥物分類及構成比:42 例ADR 涉及懷疑藥物30 種,其中抗菌藥物7 個品種23 例,占總例數的54.76%;抗菌藥物中β-內酰胺類藥物致不良反應17 例,占抗菌藥物的73.91%;喹諾酮類2 例,占4.76%;紅霉素1 例,占4.34%;中藥制劑8 例,占總例數的19.04;其他藥品15 例,占35.71%。
4.藥品不良反應的分類及臨床表現:(1)42例藥品不良反應中,嚴重不良反應4 例,其中一例為血塞通凍干粉針、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所致,臨床表現為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經處理和搶救無效死亡。另外幾例為胸悶、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包括藥物細辛腦注射液、頭孢噻肟鈉粉針、雷尼替丁注射液,預后均較好。(2)藥物性皮疹33 例:較多見為蕁麻疹藥疹,表現為局部或全身大小不等的風團或散狀性藥疹,大部分伴有皮膚瘙癢;(3)消化系統3 例: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4)神經系統損害2 例,表現為寒戰、發熱、頭暈頭痛、煩躁不安等;
5.不良反應評價:(1)肯定12例,很可能14例,可能15 例,待評價1 例。藥物不良反應效果評價中,評價“肯定”的標準是“再次用藥不良反應會再次發生”,而臨床一旦懷疑為藥品不良反應,會立即停藥,不會在同一患者身上使用懷疑藥品,所以,很可能及可能的結果較多;(2)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人員的情況:主治醫師2 人,主管藥師1 人,住院醫師3 人,主管護師3 人、護師5 人,從上報人統計結果看,醫師、護士、藥劑師、藥劑士應加強藥品不良反應收集、整理、上報工作。
討 論 42 例藥品不良反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年齡分布上,41-60 歲的最多,占42.85%,報告來源主要為內一科、內二科、骨外科、普外科和急診科。注射劑靜脈滴注給藥不良反應比率最大,當今國際上倡導“能口服給藥治療的就不注射給藥,能肌注給藥的就不靜脈給藥”,提示我院臨床醫師用藥時,應充分考慮患者情況,權衡利弊,慎重選擇靜脈給藥。
其中≤14 歲的9 例,占21.42%,且嚴重不良反應2 例,占全院嚴重不良反應比率50%,提示我院兒科醫師用藥時,應充分考慮患兒體質,權衡利弊,密切觀察患兒情況,確保患兒用藥安全性。
從發生ADR 的藥物類別看,抗菌藥物引起的ADR 居首位,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傷、心血管癥狀、皮膚損害等,占54.76%,其中β-內酰胺類藥物致不良反應17 例,占抗菌藥物的73.91%;喹諾酮類2 例,占4.76%;β-內酰胺類藥物是我院使用最為廣泛的抗菌藥物,涉及各個科室,其次為喹諾酮類,均存在不合理使用現象。另外,中成藥注射劑所致ADR8 例,占總例數的19.04%,因為中成藥注射劑有效成份復雜,分子量大,生產及提純工藝不完善等,導致所含雜質成為過敏源,建議醫師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用法用量,掌握適應癥,選擇適宜的給藥途徑,能口服盡量避免靜脈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