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8/ 第01版面/要聞
“經過如此多的戰爭之后,許多美國人在問,我們是否面對著一種無法及時治愈的癌癥……恐怖主義的威脅是真實的,但我們將戰勝它。”當地時間6日晚,美國總統奧巴馬罕見地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14分鐘的電視演說,專門談反恐問題。自杜魯門時代以來,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演講成為美國總統演說的最高形式,通常只有在面臨國家危機等重大時刻總統才用這種方式向民眾傳遞決心。2001年“9·11”襲擊后,時任總統布什通過這樣的演說吹響美國反恐戰爭的號角。如今面對“9·11”以來美國發生的死傷人數最多的恐怖襲擊事件,奧巴馬會有什么重大宣布呢?讓美國強硬派失望的是,奧巴馬雖然大談摧毀“伊斯蘭國”(IS)等恐怖組織,卻并未對反恐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仍堅持“不派遣地面部隊”的戰略。最近一段時間,美歐頻拉恐襲警報,輿論場上更是人心惶惶。沒有新的強力措施,憑著“舊配方”奧巴馬能安撫一個“緊張不安的國家”嗎?
“安撫緊張不安的國家”
6日晚上8時,周日黃金時間,奧巴馬如期通過電視對全國發表反恐特別演說。美聯社以“奧巴馬:美國恐怖威脅進入新階段”為題稱,講話中奧巴馬誓言將戰勝恐怖威脅,試圖安撫因巴黎和加州襲擊事件而顫抖的美國民眾。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貝納迪諾市發生惡性槍殺案,造成14人喪生,21人受傷。當局指控一對夫妻實施了這次襲擊,妻子塔什芬曾在“臉譜”網頁上發誓效忠IS及其頭目。奧巴馬說,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槍手受到海外恐怖網絡指揮,但這起事件是恐怖主義行為,“兩人走了一條黑暗的極端道路”。他警告說,美國本土的恐怖主義活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從以“基地”組織為首的大型攻擊轉變成由受到激進思想影響的個體策動的襲擊。
“我們將摧毀IS或其他任何試圖傷害我們的組織。我們正在努力阻止IS的運作,破壞他們的行動,切斷資金來源,阻止他們招募更多人員……我們的軍隊將繼續在任何必要的國家追擊恐怖策劃者。”誓言摧毀IS的同時,奧巴馬強調必須反對歧視,不要區別對待穆斯林群體。他說,IS并不代表伊斯蘭,他們是暴徒和殺手。“我們不能互相為敵,讓這場戰斗成為美國與伊斯蘭的戰爭,那正是IS等組織所希望的。”奧巴馬還強調不會派遣地面部隊到伊拉克、敘利亞打擊IS,并呼吁國會通過更嚴格的槍支管控,禁止任何被列入“禁飛名單”上的人購買槍支。
《華爾街日報》7日稱,奧巴馬在黃金時段發表電視講話標志著美國政府打擊IS和其他恐怖組織的行動出現轉折點,美國之前主要是在海外打擊恐怖主義,圣貝納迪諾襲擊事件令美國人不再認為打擊恐怖主義是海外的戰斗。這也是“9·11”事件后美國死傷人數最多的恐怖襲擊。不過奧巴馬既未宣布對反恐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也未表示將對由美國主導的在伊拉克及敘利亞進行的打擊IS的軍事行動做任何大幅調整。他只是強調將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安全舉措,以阻止恐怖分子對美國發動攻擊,并改善應對IS的策略。
“在總統辦公室發表演講,是歷史性的時刻。奧巴馬想借機表明,他一定要達到目標。”《紐約時報》這樣評論奧巴馬的“罕見演說”。文章稱,奧巴馬在白宮辦公室發表演講以前只有兩次,一次是2010年夏天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另一次是幾個月后,他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奧巴馬很多演講都不在總統辦公室,比如宣布擊斃本·拉登。英國廣播公司7日列舉了其他重大橢圓形辦公室演說:2001年布什在“9·11”襲擊事件后發表演說,1986年里根就“挑戰者”號飛船爆炸發表講話;1974年尼克松宣布辭職;1962年肯尼迪就古巴導彈危機發表演說。
“奧巴馬演說旨在安撫緊張不安的國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日以此為題稱,奧巴馬發表迄今為止他對IS最強烈的譴責,這位總統非常清楚,美國公眾對其應對恐怖主義的支持正在減少,而這方面一度是他的政治資產。他試圖讓全國放心,讓人們相信危機依然可控?!度A爾街日報》稱,奧巴馬利用橢圓形辦公室就恐怖威脅發表講話表明,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白宮和日益緊張不安的美國面對的嚴重問題。
在奧巴馬開始演講之前,CNN和一家民意調查機構公布的聯合民調顯示,美國人對總統應對恐怖主義的表現日益不滿。民調首次顯示,多數美國人(53%)表示美國應向伊拉克和敘利亞出動地面部隊打擊IS。同時,60%的受訪者不贊成總統應對恐怖主義的表現,68%的人認為美國對恐怖團伙的軍事反應力度不夠。
被指缺乏反恐新戰略
奧巴馬的演說有多大效果?輿論對此并不看好。德國《明鏡》周刊7日稱,奧巴馬希望說服美國人支持他的反恐政策,拯救國家。不過,現在他的話似乎沒有什么效果。奧巴馬談到恐怖主義“新階段”,但卻沒有提供新的戰略,而是重復了他的“陳舊配方”:空襲、培訓當地部隊、金融制裁。他重復著“不用怕”,這反而增加了美國的恐懼。
美國??怂剐侣劮Q,奧巴馬本應利用這次演講機會,宣布不同于之前失敗的保護美國免受極端伊斯蘭主義威脅的政策,他應該解釋這種低等級但長期令人恐懼的恐襲為何頻頻發生。
然而實際情況是,奧巴馬一味渲染安全威脅,將錯誤歸咎于別人,自己什么都不做?!都~約郵報》援引美國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麥考爾的話稱,美國幾乎不可能完全阻止恐怖主義,在加州打死14人的那對夫妻完全不在美國情報機構的監視之中。
共和黨人更是找到攻擊奧巴馬的機會。“就這么多?我們需要一個新總統,越快越好!”一向口無遮攔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第一時間在社交網站發問道。其他參選人也紛紛做出反應。前佛羅里達州州長杰布·布什稱,奧巴馬終于放棄了“恐怖主義正在退卻”的政治幻想,“現在需要一名戰時總司令接管了”。得克薩斯州參議員克魯茲指責奧巴馬的政策令世界更不安全,“現在是大幅改變外交和國內安全政策的時候了,巴黎和圣貝納迪諾的襲擊進一步證實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正對西方開戰”。
《洛杉磯時報》稱,奧巴馬希望通過講話讓焦慮的美國人相信他的政府有戰勝IS的戰略,能夠保護美國人免于本土恐怖主義的威脅。但十幾分鐘的講話凸顯了挑戰之巨大和白宮選擇之匱乏。奧巴馬沒有給出瓦解IS的新理念或方案,再次排除出動大規模地面部隊到中東作戰,而是出動更多的特種部隊、實施更多無人機空襲,更多的FBI調查,進行長期斗爭而非速戰速決。報道稱,奧巴馬近來并不缺乏說服美國人相信他有戰略擊敗IS的機會,11月13日巴黎襲擊以來,他對記者談話不下30次,包括4次以反恐為主題的發布會,6日晚發表特別演說等于承認他的話并未抵達人心。
“奧巴馬的講話顯得有些猶豫,他不得不承認恐襲,但在淡化,強調加州槍擊案的兇手是恐怖分子的追隨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承認恐襲對共和黨選情有利,民主黨在移民問題上自由化一些,對他們不利。在巴黎和加州先后發生嚴重恐襲后,奧巴馬必須做出反應,但又不得不平衡多個方面。美國在中東的立場和歐洲不同,美國與以色列走得近,與土耳其及海灣國家關系密切,有人懷疑后者是IS背后的金主。奧巴馬挺為難,處理不好,歐洲就會與俄羅斯走近,這對美國的領導地位十分不利。
歐洲連續拉響警報
相比美國,近來警報不斷的歐洲反恐形勢可能更嚴峻。7日,倫敦一家法庭開始審理5日倫敦地鐵持刀傷人事件嫌疑人邁爾,檢方稱在嫌疑人的手機中發現與IS相關的圖片和旗幟。英國《金融時報》稱,英國議會日前表決通過對在敘利亞的IS目標發動空襲,地鐵持刀襲擊案件引發英國將面臨更多“獨狼”襲擊的恐懼。“我們把這個案件當做恐怖事件來對待”,反恐指揮官沃爾頓說,“我敦促公眾保持鎮定,但要保持警惕,恐怖威脅依然嚴峻,這意味著恐怖襲擊有高度可能性”。
7日,一架由德國柏林飛往埃及赫爾格達的客機受到炸彈威脅,降落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警方隨后展開調查。此前,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一架由法蘭克福飛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客機也發生“險情”,一名美籍約旦裔男子企圖打開駕駛艙門,被機組人員及其他乘客合力制服。德國新聞電視臺稱,恐怖分子像我們一樣穿牛仔褲,喝啤酒。他們可以一個人發動一起恐怖事件,但他們都有一個目標,打擊人類文明。
而在此前發生重大恐怖襲擊的法國,6日舉行首輪地方選舉,結果反移民的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大勝。“這只是一個開始”,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7日稱,法國的轉向說明,歐美國家政府的反恐措施并不讓民眾滿意。不僅法國,之前波蘭等國選舉,也出現這一趨勢。而美國大選,以及德國等國家選舉,未來也會出現“向右轉”的情況。
“從巴黎、圣貝納迪諾到倫敦,恐怖襲擊已經在西方社會造成深深的創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者梅斯奈爾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西方國家現在對于恐怖襲擊人心惶惶,恐怖襲擊正深深地改變著社會生態。西方人為之驕傲的自由、民主的基礎正受到恐怖分子的威脅。反恐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果長期持續,其危害影響會更大。國際社會必須團結一致,制定長遠的反恐戰略,共同打擊恐怖主義?!?/p>
環球時報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