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8/ 第06版面/關注中國
韓國《朝鮮日報》網站12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治理霧霾期間韓國需要做的事 過去4年,霧霾成為最困擾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事情。11月30日,北京的PM2.5峰值逼近1000,超過世衛組織標準40倍,使白天如黑夜般昏暗。
2012年之前,全世界的企業家和外交官為搭乘中國經濟快車涌向北京,使北京國際學校的競爭和學費扶搖直上。但隨著2013年霧霾發威,國際學校的外國老師率先離開中國。海外跨國企業為招聘愿意去中國工作的員工而吃盡苦頭。
中國第二個令人難以適應的是駕駛環境。如果為轉換車道打轉向燈,后面的車就會加速前進。有時候人比車還可怕,被穿著黑色衣服穿過昏暗馬路的行人嚇出一身冷汗的事情不在少數。中國官媒報道稱,“路怒”事件僅今年已發生1733萬次。
不過霧霾和“路怒”不會永遠成為中國的絆腳石。首爾在上世紀80年代也受過大氣污染的侵害,但隨著經濟結構轉向高端及服務行業為主,首爾重新找回藍天。中國最近正以內需市場和服務業作為新的增長動力代替“煙囪工廠”,并加快步伐用天然氣和核能代替占據發電和供暖原料70%的煤炭。煤炭是中國霧霾的元兇。另外,最近中國官媒正在開展新的宣傳運動,稱想成為發達國家就應該先整頓交通秩序。
韓國人在中國享受腳部按摩和鐘點工服務的奢侈生活。不過上海已經出現雇用韓國人作為鐘點工的富裕階層,他們認為韓國阿姨比中國阿姨清掃得更干凈。專門研究中國富人的胡潤研究所表示:“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中國富翁人數已經達到109萬名。”
中國的發展和變化速度依然很快。如果中國能夠消除霧霾,打造一個禮讓駕駛的社會,全世界的資本和人才將以更快的速度聚集到中國。趁著中國還因霧霾咳嗽,并把精力放在整頓交通秩序和開展廁所清潔活動時,韓國應該先于中國開發一些新技術。▲(作者安勇炫)
環球時報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