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賓
《人類環境宣言》里的中國話語權
劉友賓
當今國際社會對話語權的重視不僅是民族自尊的需要,國家戰略發展也需要擁有更的話語權。
什么樣的國家算是大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軍事實力……這些僅僅是硬指標,而軟性的,比如外交上的話語權,為世界貢獻商業精神、文明和道義的力量,政治制度的感召力,國民的生存狀態等因素,同樣是大國形象的構成。大國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都有能力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因此比小國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從60年前萬隆會議上第一次有分量的亮相,到1973年人類環境會議上代表發展中國家發聲;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發揮積極的救市作用,促成G20替代G7的富國領導結構,到“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引領世界發展新方向,60年來,一步一個腳印塑造了大國形象。特別是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從思想上來影響全球治理方向,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要善于提出中國的方案,說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始真正發揮主角作用。
應該說每個人、每個國家任何時候、任何抉擇都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制約,正所謂話語權可以不一樣,但郁悶是全球通用的。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較早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涉及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在兩種形式中——在統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現為上層建筑的國家機器,后一種形式則體現為文化領導權或曰話語權。
當今國際社會對話語權的重視不僅是民族自尊的需要,國家戰略發展也需要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剛剛結束的萬隆會議60年紀念活動,世界記住60年前首次沒有歐美參加的亞非大型國際會議,中國第一次亮相國際舞臺,就以“求同存異”原則樹立了中國外交的話語權分量,到今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仍然適用于國際各項事務中。
如果說萬隆會議奠定了中國外交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那么60年的發展中用實力爭得了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從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以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國際金融危機中拿出4000億積極救市,使危機蔓延終止于中國;中國制造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紅利;亞洲論壇成功落戶海南博鰲;特別是2014年中國正面建設性國際活動不斷,剛剛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吸引來57個創始國參加,中國尋求承擔對世界更多責任的大國形象越來越清晰。
如果說中國僅滿足于“大個頭”的大國,不在乎國家形象塑造和建立,中國將永遠無法獲得民族的自尊,也沒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從乒乓外交、到國際環境問題上的話語體系,再到今天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建立,從民族自尊心理需求出發,為滿足國家發展利益和戰略需要,以及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中國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大國形象的追求,沒有放棄過對國際話語權的爭取。
1972年,意識到受化學物質污染的影響,1964年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的瑞典,迎來了第一次國際環
境會議,全世界100多個國家聚集一起共同討論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全球環境戰略。那時,我國正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歷史時期,但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過問下,仍派出了政府代表團。后來這次會議載入史冊,并將召開日定為6.5世界環境日。中國政府代表團此次出席會議,直面世界發達國家的偏見和觀點,積極、堅定地發出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為確定環境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定下了基調。
中國政府代表團直面世界發達國家的偏見和觀點,積極、堅定地發出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為確定環境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定下了基調。

亞投行一經成立就聚集了意向創始成員國57個。CFP/供圖
6月16日第21次全體會議通過《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前,中國政府代表團在討論、修改《人類環境宣言》過程中,始終堅持:“國際上任何有關改善人類環境的政策與措施,都應該尊重各國的主權和經濟利益,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當前和長遠利益”的觀點,對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共同承擔一樣的國際環境責任表示置疑。
時任代表團團長的唐克在大會發言首先表明態度: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事務,同時堅決維護國家主權。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相互尊重,加強全球合作。維護與改善人類環境,與公害做斗爭,已成為保證人類健康發展的一個迫切任務。我們在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方面還缺乏經驗,還要繼續做更大努力。我們愿意學習世界各國在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方面的一切好經驗,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做出貢獻。
同時他強調,當前,某些地區的公害之所以日益嚴重,成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特別是由于超級大國瘋
狂推行掠奪政策、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造成的。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及其壟斷資本集團,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不顧人民死活,瘋狂進行掠奪和剝削,破壞資源,日益排放有害物質,污染和毒化本國和別國環境。他特別強烈譴責了美國軍隊在越南、老撾使用化學毒劑和毒瓦斯,導致河流水源被毒化、森林和農作物被毀壞、有些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造成了人類環境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

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大國形象越來越清晰。圖為參與迎接外賓的女兵各個精神飽滿、青春亮麗,顯示出當今中國人的精神面貌。CFP/供圖
“一些發達國家侵略、掠奪政策和行為是環境污染的社會根源,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唐克的話得到了與會發展中國家的首肯。同時唐克重申,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體會到,只有發展獨立的民族工業,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當然,工業發展了,會引起對環境的污染。但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可以得到解決的。絕不能因噎廢食,因為怕環境污染,而不去發展工業。
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樂觀態度,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也得到了大會的認同,中國代表團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著社會財富,發展著科學技術,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不斷地改造著環境。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改善環境的能力日益增強,因此人類環境的改善是有無限廣闊的前景的。在人類環境的問題上,任何消極的觀點,都是毫無根據的。
1972年6月16 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鄭重宣布會議提出和總結的7個共同觀點,26項共同原則。 敘述了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規定了保護環境,特別是保護自然資源的要求。這一宣言是維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各國人民改善和保護人類環境的強烈愿望和主張。中國代表參加了宣言的制定,并為確保各國際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協調作用做了很大努力。
中國代表團的立場引起廣泛關注,雖然在少數發達國家聽來,“中國聲音”有些刺耳,但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擁護。會議經過反復磋商談判,《人類環境宣言》最終采納了不少中國代表團的意見。其中,一是采納了譴責“促進或維護種族隔離、種族分離與歧視、殖民主義和其他形式的壓迫及外國統治的政策”,并明確提出,要“支持各國人民反對污染的正義斗爭”。二是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當性。宣言既指出保護和改善環境是各國人民面臨的重
要問題,但也注意到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即“在發展中的國家中,環境問題大半是由于發展不足造成的”。三是肯定了公眾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積極作用。宣言雖然注意到人口的自然增長給環境保護帶來一些問題,但同時指出,“如果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特別是宣言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千百萬人的生活仍然遠遠低于像樣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們無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衛生設備。因此,發展中的國家必須致力于發展工作,牢記他們優先任務和保護及改善環境的必要。”宣言始終強調“要照顧到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特殊性”,“所有國家的環境政策應該提高,而不應該損及發展中國家現有或將來的發展潛力”,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權益,為發展中國家贏得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后來中國代表團的總結報告這樣評價:“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基本上去掉了原宣言草案中的反動觀點。接受了我國關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改善環境方面的決定作用的觀點,關于加強發展中國家應當主要通過發展經濟去改善環境的觀點,關于保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觀點,關于支持各國人民反對公害斗爭的觀點。有的條文全文接受了我修正案中的條款。”
《人類環境宣言》不僅采納了中國代表團的諸多觀點,回應了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其中有一些語言,甚至直接引用了中國人民廣為熟知的毛主席語錄。如:“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從而使宣言文本的“中國元素”格外醒目。
中國代表團不僅見證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他們不僅被會議影響,也主動影響了會議,影響了世界環境保護歷史行進的方向。
繼人類環境會議之后,聯合國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于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時任國家總理李鵬和朱镕基同志分別出席這兩次會議,闡明了中國政府關于環境問題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的觀點得到繼承和發展,中國環境話語體系不斷清晰和響亮。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人類環境會議上,中國代表團表達了愿意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態度,同時對一些發達國家進行了批評,這些批評雖然帶有政治色彩,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今天依然不容否定。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給全球環境帶來的災難是一個回避不了的事實。今天,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大大超過發展中國家。
李鵬總理、朱镕基總理在講話中都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任務。中國愿意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并愿為解決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但他們同時強調,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當承擔義務,但發達國家負有更大責任。
在發展中保護。在人類環境會議上,中國代表團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表明了既重視環境保護,同時要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的鮮明立場。今天,我們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依然是我們的中心工作,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成為一條重要方針。
李鵬總理、朱镕基總理指出,由于普遍存在的發展不當和發展不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現實威脅。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經濟不發展,人們生活改善和環境治理就沒有物質基礎。但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不注重資源、環境保護,經濟就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應該說,中國代表團在人類環境會議上關于人口與環境的觀點帶有時代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同時,對人口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估計不足,但其中諸如“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作用”和“為勞動人民
創造良好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的認識,也體現了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動員公眾積極投身環境保護的可貴理念,與日后進一步明確提出的以人為本、公眾參與的觀點,呈現明顯的一脈相承的思想脈絡。

黑龍江牡丹江,近日,隨著氣溫的大幅回升,哈(爾濱)綏(芬河)鐵路線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全面恢復施工建設。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現場,工程技術人員正在進行電力系統工程施工,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沿線交通設施。CFP/供圖
在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朱镕基總理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發展經濟,保護環境,都要著眼于提高人民生活和質量,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要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把中國代表團在人類環境會議中提出的有關人口與環境的觀點上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對中國代表團來說,是“一次生動的課堂”(曲格平語),并直接促成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揭開了中國當代環境保護的序幕。同時,中國代表團不僅見證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他們不僅被會議影響,也主動影響了會議,影響了世界環境保護歷史行進的方向。
四十多年過去了,今非昔比。以“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為坐標,中國的話語權已經形成。中國參與《人類環境宣言》討論,不能不說是一次有效的實踐,不僅成為在我國環境外交史上的濃重一筆,而且在世界外交舞臺上也留下了印記。更為可喜的是,通過這次實踐,我們清晰地看到,中國無論是被妖魔化、被潛規則,還是被定價、被聲東擊西,許多時候,都源于不懂得如何掌控話語權。“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意義在于主動掌握話語權,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渴望與你合作,畏懼背叛的成本,盡可能按照你的節奏出牌。
(本文作者系環境保護部宣教司巡視員)
■ 名詞解釋
受法國思想家福柯(M.Foucault)的啟發,當代思想界和政論界產生了新的知識概念,即Discourse,中國將它翻譯成“話語”,它的確實意義是任何權利主體,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民族,它們的發言都不是可以自我決定的,而是受發言者的權力關系、位置所制約,因此話語乃是一種權力,故稱之為“話語權”。
“話語權”簡言之,就是說話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在當代社會思潮中,話語權指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話語權是指一種信息傳播主體的潛在的現實影響力,中國古代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君無戲言”之類的古語。作為一種潛在的現實權力,話語權更多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對于權力的理解,是個人基于利益的權衡由信任(盡管在具體個體上并不總表現如此)而出讓對自身一定行動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約束機制,也就是說個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出讓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種社會行為。話語權掌握在誰的手里,誰說的話一定和自己的利益有關,誰沒有話語權,誰的利益就無法得到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