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
保護鯊魚 以藝術的方式
劉建珍

2009年,大學課堂,一部名為《海豚灣》的紀錄片結束放映,全班同學面色沉重,甚至有人釋放出了壓抑的哭聲。這部片子記錄了日本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海灣一角,海豚哀聲四起,漁民笑談交流,放眼望去,藍綠的海水瞬間變成觸目的紅色,海豚尸體在水中浮上浮下。
2015年,“鯊魚與人類”當代中國藝術展上,當我看到充滿哲理和張力而又觸目驚心的“鯊魚”藝術展品時,再次被震撼并感到羞愧。
面對殺戮,人類應進行徹底的反思,漠視將讓我們成為屠夫,我們必須明白放海洋生物們一條生路就是救贖自己。
保護與救贖,藝術家們一直在努力。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由僑福藝動和國際非營利組織野生救援協會聯合主辦,自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首站展覽的9個月間,已吸引近50萬游客前往參觀。藝術展俄羅斯站將于5月28日攜手莫斯科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正式開幕。結束國際巡展的第二站后,展覽最終將回到北京,并于今年8月20日至9月20日在國家博物館收官。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的使命在于探索鯊魚和人類之間的復雜關系,從魚翅的過度消費到逐漸理解鯊魚在海洋生態系統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全民的鯊魚保護意識。
僑福藝動創始人兼僑福集團執行董事黃建華先生表示:“這是一
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環保議題。面對世界海洋環境所受到的根本威脅,鯊魚保護無疑是至為關鍵的一環。通過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詮釋,‘鯊魚與人類’藝術展將直抵心靈,比起科學說教的方式更能引起參觀者的共鳴。”
俄羅斯站,“鯊魚與人類”藝術展將一次性呈現來自中國、俄羅斯、摩納哥、美國和西班牙的20位當代藝術家的非凡作品。藝術家通過跨領域的藝術媒介,包括裝置藝術、繪畫、雕塑、視頻、攝影、詩歌和紀錄片等形式,共同探討我們與這一海洋世界的重要領主之間緊張而微妙的關系。展覽將挑戰我們對于鯊魚的固有偏見,展現保護鯊魚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意義,以及過度捕撈對海洋環境的負面影響。
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的創始人Vladimir和Ekaterina Semenikhin夫婦指出,“‘鯊魚與人類’項目是基金會第一個聚焦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我們希望這一項目不僅能夠向俄羅斯的公眾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有趣之處和重要趨勢,也能夠引導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借由藝術的眼光傳達自然界需要來自人類的關愛和呵護。”
“本次展覽希望告知參觀者關于魚翅貿易的真相,它對過度捕撈的驅動已經嚴重威脅到某些特定的鯊魚物種。” 野生救援 WildAid 創始人兼理事長 Peter Knights 先生說道,“唯一的長期解決方案是減少消費需求,中國有許多值得尊敬的意見領袖,例如姚明、成龍,同時,商界領袖和政府都是改變社會認同的關鍵所在。”

藝術家鄭路的作品-榮譽的墳墓雕塑作品是由真實的超大號鋼制魚鉤焊接而成的人的心臟的剖面結構,鋼鉤內向焊接,所以在心臟輪廓外部為光滑的鉤體豎向結構,光滑的外表結構和充滿危險的鉤體內部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藝術家范曉妍的作品-雙重庇護“雙重庇護”是由一整塊金屬雕刻出來的作品。黃銅漩渦上布滿黃銅帶魚,還有一些帶魚散落在漩渦周圍和整件作品的上部,像黃燦燦的絲帶或者像水母的須子一樣,守護著里面漩渦包裹的僅露尾部的鯊魚。這件藝術作品背后的想法是呼吁人類為保護自然多做貢獻。人的力量很偉大,只要我們有保護自然的意識并落實到行動上,相信很多生物就有了在地球上(它們的家園)生存的機會。

攝影師梁永光的作品-收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