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創新驅動助力新常態
匡春鳳
■ 專家名片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速度上,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已經轉向了創新驅動。要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舊習慣,徹底摒棄過去一味追求高速度的、質量效益低下、環境污染加劇、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舊的發展模式。
要適應新常態,必須發揮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用有效的措施把創新發展全速發動起來。我們既需要理論創新,也需要實踐創新;既需要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也需要體制機制創新。在環境保護領域,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貢獻力量?就上述問題,本刊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中華環境:12月,中央召開一年一度的經濟工作會議,“經濟新常態”再次引起熱議。您如何理解這個“新常態”?
李佐軍:經濟新常態是由一組新常態構成的畫卷。
第一,經濟增長速度的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要由過去9.8%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今后6%-8%甚至更低的中高速增長狀態轉變。
第二,經濟結構的新常態。最主要的表現是今后服務業的比重要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產業的比重要進一步提升,城鄉區域差距要進一步縮小。
第三,經濟質量的新常態。今后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經濟競爭力也進一步提高。
第四,經濟增長動力的新常態。也就是由現在主要依靠需求邊“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向今后主要依靠供給邊的“三大發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拉動經濟增長轉變。從需求內部來看,要實現由原來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內需轉變,從原來主要依靠投資向主要依靠消費轉變,由原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向主要依靠社會投資轉變。習近平總書記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了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即“由原來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第五,財富分配結構的新常態。也就是由原來主要實現國富向今后主要實現民富轉型;由原來主要是少部分壟斷行業富裕向今后所有行業共同富裕轉型;由原來少部分人富裕起來向今后全體老百姓共同富裕轉型。
第六,經濟制度環境的新常態。原來主要依靠政府驅動經濟增長,今后要更多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由原來主要是人治向法治轉變。
中華環境:除了“經濟新常態”,“創新驅動”、“依法治國”也是屢被提及的熱詞,您如何理解這幾個詞,它們之間有何邏輯關系?

2014年12月26日,在安徽銅陵松寶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里,工人正在裝配“環錠紡智能落紗機”。CNSPHOTO/供圖
李佐軍:經濟新常態代表一種我們期望的目標狀態,創新驅動是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新常態的重要途徑,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方略,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一個根本舉措。
先看創新驅動與經濟新常態的關系。創新驅動可以培育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新的體制機制,可以為實現經濟新常態提供強大動力。
再來看創新驅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就是要依據大家共同認可的法律規則來進行社會治理,創新驅動也必須在依法治國的大框架之下推進,但同時創新驅動也可對過時的法規形成沖擊,并形成新的法律法規。
中華環境:您怎樣認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對保護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什么意義?
李佐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一,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推進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大戰略;第二,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市場經濟也有重大意義;第三,對建設生態文明也有重要意義,因為生態文明建設也涉及到用較低的生態成本實現較高的效益問題,而這離不開創新驅動;第四,創新驅動對發展社會事業也有意義,因為創新就是要每個人都提高競爭力,都具有創新精神,推動創新型社會的建設。
環境保護也需要依靠技術創新來推動。環境保護也要強調用較低的成本實現較高的環保效益,如果用較大的成本來保護環境,也會造成資源進一步的浪費。所以我們要強調用效率標準來推進環境保護。怎樣提高效率和效益呢?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創新驅動,因為先進的環保技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環保產品的附加值。因此,創新驅動對更好地推進環境保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環境: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在新環保法開始實施的背景下,創新驅動在環境保護的體制、管理等方面如何體現?
李佐軍:環境監管是落實新環保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環保法要真正實施,把它變成各社會主體的共同行動,就要加強環境監管的執法。只有政府有關部門通過行政處罰、刑事追責等手段加強監管,才能真正使新環保法落到實處。
我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本身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目前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涉及到多個不同部門,這些部門之間職能劃分還不夠清晰,存在相互扯皮等問題。下一步要通過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形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環保合力。
一方面,要把資源環境指標放入考核指標體系中,并提高資源環境指標的考核權重。另一方面,要創新考核方式。因此必須強化老百姓或社會對政府的考核。
中華環境:在以前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標準之下,很多地方環保部門工作要讓位地方經濟發展。在強調創新驅動的同時,是否應該創新考核?
李佐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既有協調的一面,也有沖突的一面。如果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經濟發展就能與環境保護協調,但如果只強調經濟效益,罔顧生態效益,二者就會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考核制度的設計就很重要,如果以GDP論英雄,重點考核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地方政府就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地方產業上,而把環保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上。只有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等考核指標放在比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更高的位置上,地方政府才會把更多精力放在環境保護上。
說到創新考核,一方面,要把資源環境指標放入考核指標體系中,并提高資源環境指標的考核權重。另一方面,要創新考核方式。黨中央多次提出,要保障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空氣,喝干凈水,吃放心糧食”。環境質量涉及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強化老百姓或社會對政府的考核。有關部門要大力推進信息公開、公眾參與。
中華環境:幾十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環保工作的認識也經歷了數個階段。在環境保護領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會面臨哪些挑戰?
李佐軍: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確實經歷了曲折過程。我國與很多工業化國家經歷類似,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過程。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造成了較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十一五”規劃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強調環境保護,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但粗放發展模式的慣性還在,環境保護的力度還不夠,所以環境總體上仍處于惡化狀態。最近幾年,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出臺了新環保法,提出向污染宣戰。如果真正把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落到實處,全社會共同行動,經過若干年努力之后,環境狀況會逐步好轉。但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所放棄,要在GDP和好環境之間作出選擇。
說到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投入。創新驅動需要大量財政投入,因為環境保護需要的治理和修復費用巨大。第二個挑戰是如何保護好知識產權,環保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都依賴于企業和科研機構,只有創新成果得到很好的保護,才能激發創新者的積極性,但目前還有許多保護工作要做。第三個挑戰是制度保障的挑戰,要實施創新驅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來保障,但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且需要有一個過程,制度的實施也面臨諸多難題。
中華環境:最近媒體報道“京津冀協作治理大氣污染,卻導致河北經濟傷筋動骨”,您怎樣看待這件事?
李佐軍:首先必須承認,在治理京津冀地區污染上,河北壓力非常大。河北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礦產資源豐富,產業結構偏重化工業,是導致整個京津冀地區重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河北要治理污染,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大調整,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如果河北痛下決心,實施創新驅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未來必將迎來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在京津冀協作治理霧霾的問題上,要積極探索建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包括政府協作機制、市場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等。特別是是要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京津冀地區的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生態受益區要補償生態貢獻區,北京和天津的受益區有責任向作出貢獻的生態區域作出補償,以保護貢獻區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