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騰虎
環保隊伍要“整體補鈣”
柴騰虎
強化環境法治,環保隊伍要“整體補鈣”,必須強硬起來,心腸要硬、手段要硬,整體工作都要硬,必須對重點污染地區應進行最強硬、高頻次、大規模的執法檢查。

2014年12月29日下午,深圳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實行小汽車增量調控管理的通告》,決定從2014年12月29日18時起,在全市實行小汽車增量調控管理。該市小汽車增量指標額度每年暫定為10萬個,視道路承載能力、大氣環境保護需要等情況適時調整。CNSPHOTO/供圖
目前,我國環保工作正處于一個十分有利的時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性質和方向,環保法治必然成為中國法治一個重點領域。
《決定》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央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領域里的改革以及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與即將出臺的配套法規,說明環保工作在頂層設計層面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這些,無疑都為搞好環保法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與條件。
但是,機遇和條件往往也是挑戰與壓力。環保隊伍面對依然嚴峻的環境形勢,能不能、敢不敢、會不會用好用足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這是一個既非常現實又令人擔憂的問題。
本文就如何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建設高素質環保基層隊伍與創新、加大環保法治工作做一些探析。
筆者認為,在相當一部分地方環保隊伍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既有體制機制問題,也有思想作風問題;既有隊伍結構問題,也有能力水平問題。有人擔憂,目前的環保隊伍狀況根本無法承擔所面臨的環保執法任務,此話并非“杞人憂天”。
有一支過硬的隊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障。而在基層環保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上,確實還存在著體制不暢、班子不力和隊伍不強等不容忽視的薄弱環節。如現行的環保系統“雙重管理”體制,地方黨委重配輕管、上級環保部門只批不管(報上來后只審查批準)。有些地方環保局班子人選不理想。多年來的環保實踐證明,配備一個好班子,特別是一把手至關重要。有些地方環保機構不健全、人員素質低、經費無保障等等。
筆者認為,環保系統的政風、行風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已經到了非抓不可的時候了。近年來一些地方先后出臺了數十項廉政工作制度,但其約束力如橡皮套,殺傷力更像撓癢癢。一些地方的環保執法有名無實,或者隔靴搔癢,甚至還有的為虎作倀,助紂為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執行許多年了,受到制裁的企業與業主有多少?多年來環保工作最大的殺手锏——各級政府以及部門的環保目標責任制,全國各地、各級每年目標責任制檢查驗收后受到懲戒的集體和個人有多少?
近年來,一些大的治理項目因執法不力等原因而事倍功半;一些地方的“專項行動”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沒雨點;由于環保執法軟弱,在一些地方該關停的照干不誤,關停了的又常常死灰復燃;該治理的一直沒治,治了的又超排如故;而不該上的上了,不準建的建了。以至在老百姓中出現了“污染麻痹癥”和“舉報疲勞癥”,甚至“舉報恐懼癥”,連一些政府給予舉報獎勵的紅頭文件也成了一紙空文,豐厚的獎金無人問津。
環保執法不到位的客觀原因有許多,如狹隘的政績觀、扭曲的產業結構、頑固的地方保護、扯不清的部門利益、禁不住的腐敗現象等問題。但自身隊伍存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對這些,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環保隊伍班子不力和隊伍不強的問題,首先是體制問題,必須從解決體制機制入手。
多年來,許多地方的環保人事部門,對“雙重管理”這一重要干部管理政策沒有用好,或者根本沒用。筆者認為,在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改革中,各級環保部門對機構設置和隊伍建設要爭取最大的話語權,要有所作為或大有作為。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隊伍建設(特別是重要地區)要有責任意識、守土意識。對下級黨組織上報的環保部門領導人選,特別是一把手人選,上級環保部門應確定基本條件,否則,建議調整上報人選。基層環保局一把手任職時間不宜過短(至少3年以上),但也不宜過長。工作上不去的不允許連任。在實行垂直領導的地方,一把手應加強交流和回避,從根本上解決“局長管廠長,廠長管局長帽子”的尷尬(許多廠長是當地人大常委甚至副主任)。
省、市環保系統人事機構工作重點應向下延伸,切實起到協助地方黨委抓好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的作用;上一級局領導應經常過問下級環保部門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問題。要嚴懲和清除環保系統內部的害群之馬,殺一儆百。
強化內部責任制,局領導包片、處室包縣,明確任務、責任到人,獎懲嚴明。也可下派工作組常年蹲點,幫助基層環保部門進行“攻堅”,直至完成任務且通過考核為止。要認真按照國辦通知要求,加強執法網格中的環保力量。
各級環保部門領導班子成員和相關處(科)室干部都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并經過嚴格考試才能上崗。
各級駐環保部門紀檢組應認真落實《環保違法違紀處分規定》,狠抓各種違反環保法律的反面典型,尤其要嚴處那些戴官帽的、受表彰的企業法人代表。
要嚴格問責制和追究制。過去一些地方政府圍繞環保重點工作設立的“藍天碧水工程辦公室”或其他辦事機構,發揮了很好的協調作用,應理直氣壯地行使其職能。
聯合執法。各級環保部門要善于和敢于發揮環保學會、聯合會、基金會等環保社團組織同盟軍的作用,圍繞環保中心工作,開展活動。
認真總結近年來環保執法經驗與教訓,按照國辦要求,組織好2015年的執法大檢查。要像組織大的戰役一樣,提前籌劃、認真準備、精心組織、嚴格實施。力爭達到“踏石留痕、抓鐵留印”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要借助外力,進行“回頭看”,同時,弄清楚沒有達到預期的原因,必要時追求其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各級環保部門確定的重點污染企業同時屬于地方確定的重點保護對象的,當地環保部門應按照中辦要求上報,實行上下級環保部門雙重監管,地方保護主義特別嚴重的地區,實行三級環保部門聯合監管。
強化環境法治,環保隊伍要“整體補鈣”,必須強硬起來,心腸要硬、手段要硬,整體工作都要硬,必須對重點污染地區應進行最強硬、高頻次、大規模的執法檢查。尤其是對環保執法軟弱的地區和企業,應確定為執法重點,對該地區所有環保違法案件都應從嚴、從重、從快查處,避免心慈手軟導致自己被推上被告席的悲劇發生。
環保部門要從2015年開始,配合當地司法部門,抓一兩件人民法院公開審理的環保案例。
總之,全國環保系統干部職工必須以四中全會“決定”、“國辦通知”和有關法律法規為武器,不失時機的搞好機構改革和隊伍建設,強化自身建設,迎接環保法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