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城市風道”吹霧霾,靠譜嗎?
匡春鳳
在喜瑪拉雅山上炸個洞,讓印度洋暖流吹過來,將會改善西藏的生態情況。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的理想設計,最終卻只停留在想像中。今天對嚴重的霧霾又有人提出建立城市風道,將城市內外的冷暖氣流形成對流,驅散城里的污染。

一進入供暖季,霧霾便頻繁造訪,北京又進入“等風來”模式。沒風的時候,是否可以引風入城驅霾?近日,有報道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的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相關研究建議,對主通風廊道區域嚴格規劃控制,包括控制建設高度和密度等,同時打通障礙點。
據媒體報道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根據目前北京中心城區的通風潛力和熱島分析結果,結合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實施情況,以及北京的主導風向和清潔空氣來源等,目前正研究6條主要的通風廊道,如植物園—昆明湖—昆玉河—玉淵潭—前三門大街走向等。
該研究課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6條通風廊道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解決熱島效應,著眼于北京的小氣候。根據2011年的遙感結果分析,北京的城市熱島效應開始加劇,伴隨而來的是空氣污染。其中,北京市中心城區的集中熱島主要分布在分鐘寺至十八里店、南苑機場和首都機場、前門至大柵欄這三個區域。分鐘寺至十八里店地區由于建設密度大,綠地少,熱島效應明顯;南苑機場和首都機場區域則是因為受到建筑材料等因素影響,熱島強度較大。
北京規劃城市風道的消息并不新鮮,去年7月份,就有報道稱“國家和北京的氣象部門正在研究北京的城市風道,正在修訂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有專門章節闡述城市通道內容”。北京市環科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相關部門確實正在研究城市風道,包括哪些地區是北京主導風向的通道、通道應該如何維持等。北京正在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或有專門章節闡述城市通道相關內容,這也是北京首次系統性和全規模地進行相關研究,相關研究結果預計今年年底發布。
據北京市規劃委消息,目前這6條通風廊道僅僅是初步的研究設想,最終確定方案有待論證。
所謂城市風道,曾參與《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李軍認為是“宏觀上為城市近郊區新鮮空氣進入城市內部提供條件,微觀上利于形成局地環流,以改善街區小氣候的地區。”也就是將郊外空氣引入城市的通道。
李軍認為,城市風道的主要意義還是在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即將郊外的冷空氣引入城中,降低城內溫度。如果城市內外的冷暖氣流能夠形成對流,則確實有利于驅散城里的污染。
但這種“引風入城”的方式,對治理霧霾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在城市局地范圍、暫時性地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李軍說,在靜風天氣,即便引風入城,也頂多是將一個街區的污染吹到另一街區,或者是將城市的污染帶到城郊,“并不能完全解決大范圍霧霾的問題”。
對于這種試圖以“城市風道”吹走霧霾的研究,有媒體發出了質疑之聲。
評論認為,“城市風道”靠不靠譜,需要進行縝密的科學論證。可是,就算實踐證明有可操作的空間,也得正視三個現實:一者,且不說“城市風道”的吹霾功效會受風向、建筑物等客觀因素影響,而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往往少風甚至無風,如此這般又怎有用武之地?二來,借“城市風道”可以把霧霾從上風口吹到下風口,從北京“趕”往其他城市,但霧霾不在這兒就會在那兒,污染物得不到終端控制,做大自然的“搬運工”是無濟于事的;三則,天晴之際,無霾之時,“城市風道”是否會有其他的負面效應,也值得關注。
治霾靠風“吹”,雖然可以讓空氣質量有極其短暫的改善,但污染的源頭還在。治霾的關鍵是要揪出并打掉污染的“元兇”。打好治理“攻堅戰”,既要靠政府“給力”、區域聯動,更需民眾主動作為、合力互動。只有真正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科學、綠色、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始終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對我監督,才能共同仰望藍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氣。
一言以蔽之,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對“霧霾圍城”問題增大痛感與壓力,并施以最有效的綜合應對之策,標本兼治才能真正實現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與其煞費苦心研究“城市風道”,不如多在構建“生態走廊”上下功夫,這或許更靠譜也更有可操作性。
■相關閱讀
研究“城市風道”的城市

CNSPHOTO/供圖
武漢
武漢為了降溫,一度在城市內外廣泛布綠,建成六條生態綠色走廊。依靠這六條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的“風道”,以達到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標。
杭州
2013年11月,媒體報道稱杭州市規劃、環保等部門正在研究,希望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同時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
南京
針對霧霾污染,2014年年初通過的《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打造南京“清潔空氣廊道”被首次提出,江南、江北各規劃3條生態通風走廊。根據《計劃》,南京市將于今年年底前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