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偉英
〔關鍵詞〕善意;無意的傷害;關心
楊老師是一位一年級的新老師,當她仔細看過班內孩子的家庭信息表后,發現一個名叫馨的女孩的家庭信息表中,“父親”一欄空缺。在一次偶然的開會中,碰到了認識小女孩的一個熟人。于是楊老師得知了有關小女孩父母的一些事情:在母親尚在孕中的時候,她的父親拋棄了母女,只身去了海外。身懷六甲的母親不想再待在傷心之地,于是辭掉原來的工作,來到了園區。母親一直覺得,孩子的父親對不起她們母女兩人,因此,很少在孩子面前提及父親、爸爸這樣的字眼。有關父親的印記,在女孩子的心里一直就是一片空白……聽完熟人的介紹,身為人母的楊老師的心里,漾起了無盡的母愛,對像這樣缺失父愛的孩子,應該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呵護。在平時的課堂上,楊老師總是竭盡所能給孩子舉手發言的機會,還推薦女孩為小組長,負責每天收發語文本子。馨每天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游戲,稚嫩的臉上始終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有一天,馨抱著一疊作業本來到楊老師的辦公室。楊老師輕輕地攬過馨,微笑著說:“馨,你爸爸打過電話給你嗎?”楊老師想,難得的單獨相處機會,她要好好地關心一下馨,安慰一下馨,讓她知道,雖然爸爸不能每天陪伴,但每一位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誰也沒有想到,原本陽光燦爛的馨臉色大變,歇斯底里地喊:“我沒有爸爸,我不要爸爸!……”馨的反應,讓楊老師大驚失色。楊老師連忙說:“老師是關心你呀,馨。每一個孩子都有爸爸,爸爸都是愛孩子的……”楊老師的話還沒有說完,馨已經頭也不回地沖出了辦公室。楊老師愣在哪里:怎么啦,我錯了嗎?我是真的愛這個孩子,關心這個孩子呀!
楊老師錯了嗎?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她想表達自己對這個孩子的關愛,只是,這一次看似善意的關心,卻帶來了負面的感受,給馨的心理造成了二度傷害。
被譽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的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紀伯侖曾經說過:“真正善良的人,不會問赤裸的人‘你的衣裳在哪里?也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你的房子怎么了?”關心,它不是禮物。就算是禮物,也別想當然地認為,你愿意慷慨大方地送,對方就一定得如你所愿地接納。即使是善意的關心,在特殊境遇下的人聽來,也會帶來窘迫,甚至聲聲刺耳。
有些“傷口”,需要時間來慢慢自愈。不適當的關心,就像是在傷口上撒鹽。善意的出發點常始料未及地帶來惡意的結果,大家都不愿意見到。
那么,面對這樣一些特殊的孩子,作為教師的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去關心呢?
我班里曾經轉學過來這樣一個孩子:嬰兒時期因為一次意外,手臂嚴重燙傷。之后,雖經多方治療,他的皮膚上還是留有些許疤痕。因此,小東剛轉學來的九月,雖然烈日炎炎,可他還是穿著長袖襯衣,從不裸露自己的手臂。一些孩子感到很好奇。當時做班主任的我,為了不給小東造成再次的心理傷害,巧妙地借讓孩子去辦公室幫教師取物品的間歇,和班里的其他學生說:“小東皮膚燙傷已經很傷心了,或許他已經忘了在很久以前燙傷的事,傷心也成為了過去。如果同學們關心他的傷疤,等于在提醒他記起燙傷的事,他會很傷心的。”從此,孩子們再也不去問及他夏天為何穿長袖襯衫。下課了,學生們和小東一起玩游戲、捉迷藏,上課時,我也經常給他發言表達的機會……如今,小東已經成家立業,幸福地生活著。
在這個世界上,善意的關心有很多種的表達方式。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需要別人安慰;不是所有的貧窮都需要施舍;不是所有不慎摔跤的人,都需要及時攙扶;亦不是所有肢體殘缺的人,都需要同情憐憫。因為身處不同境遇的人,自尊是脆弱的,某些不合時宜的“善意”關心,往往會無心傷害到他們尚且“茁壯”的自尊。此時,我們保持默默地關注,暗暗地關心,便是一種最體貼的關心,最適合的關愛。
關心,要用對方法,要適可而止,要應時而變,應境而選。用正確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對方適度的關心,這才是真正的關心。
別讓善意關心變成無意傷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蘇州,215021)
編輯/曹朦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