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溪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以構建產學合作為主要內容的校企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不僅為各類企業輸送了大量的專業類別人才,更為經濟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人才支持。校企一體化聯合了大學、政府和企業,這三者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當這三種主題有著共同的利益驅動時,校企一體化進程定會飛速發展。
關鍵詞:產學合作;校企一體化;驅動機制;進程
一、校企一體化進程的制約因素
我國高等教育校企一體化進程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三個:內驅動力不足、利益結合點薄弱、合作程度尚淺,下文將詳細闡述。
(一)內驅動力不足。保證校企一體化進程有序發展的內驅動力主要有四個,即利益驅動、政策驅動、人才驅動和保證驅動,這四個驅動力在推進以大學、企業和政府為主體的校企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主要的推動作用,四者缺一不可。利益驅動,即經濟利益,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大多學院一廂情愿,而企業卻不甚積極,這主要就是因為企業在這種校企一體化合作中看不到任何的利益點,這也導致了企業不愿意加強投入或者對待合作敷衍了事的態度。政策驅動即政府的推動作用,中國的國情導致了政策的可行性,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政策的影響指導和規定之下就會變得非常順利。政府在推動校企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除了企業和高校兩個主體之外,最大的主體就是政府,政府可以聯合高校和企業開發項目,搞科研建設,擴大合作面,這對于加強加深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非常有利。人才驅動指的是高校對于企業的高素質人才輸出,眾所周知中國技術人才市場中“藍領”的匱乏程度,所謂“藍領”指的就是高技術專業性人才,這種人才恰恰是高校培養的、企業缺乏的,人才驅動力也是制約校企一體化進程的因素中最為現實的一個。保證驅動是指雙方合作時機會成本的誘惑,這一方面高校所需要擔心的影響較小,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在投入每一筆資金的同時都會對機會成本進行評估,如果對高校進行投資的機會成本過大,那么企業就會考慮放棄這一項目,這也是導致校企一體化合作項目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經濟利益、政策驅動、人才因素、機會成本這四個因素極大的制約了校企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著手解決上述的四個問題,才有可能推動校企一體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利益結合點薄弱。利益驅動是校企合作是否能持續進行的核心點,在遵循利益均配的前提下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與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找到了兩者利益的結合點,一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實習與企業員工培訓之間的結合點;二是硬件設施方面的結合。雙方都遵循了這兩個主體,所以至2011年來雙方在培訓項目和產品設計方面取得優秀成績,同時還在培訓項目合作上找準學校的培育優勢與企業的人才缺口,遵循平等互惠的原則,創新合作和發展模式,從而走出一條校企一體化培訓項目合作的新路徑。同時,校企雙方在規劃合作項目的同時應該共同投入,這一點高校方面尤其要注意,因為很多高校不愿意出資去建立雙方共贏的項目,只是一味的依賴于企業的投資,使得企業對高校的好感度下降,也不利于雙方的長期合作。硬件設施方面,高校和企業可以建立實驗基地等基礎設施,既能滿足高效的研究基地需求,又能為企業提供研發基地,創造新的產品。除了雙方的投資合作之外,企業可以在技術專利方面與高校合作,從而把技術變為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財富;而高校則可以利用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習和時間機會,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鍛煉和成長機會。所以,在2011年6月,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出資在雷山購置房產并建立了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便利的平臺。
(三)合作程度尚淺。就目前產學合作形態來看,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大多流于表面,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推動作用,企業和高校雙方礙于政治壓力都無法拒絕;一方面企業與高校較淺層面的合作也能實現共贏的目的,因此,高校和企業即使合作也沒有進行太深層次的一體化進程。這一層次的原因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作為一個著名的醫科大學,自然會與當地企業聯合建立醫藥企業進行盈利,然而作為部隊院校受到的管制非常之多,長久以來出資建立的品牌只有“軍獻”一種,還不是特別出名。2004年改制以后,該軍醫大學交由地方管制,適逢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該醫科大學聯合當地的眾多企業投資發展,建立了眾多品牌,如眾所周知的舒克牙膏、潔玲牙膏、基因一號等等,醫科大學醫藥研究優勢與當地企業集團財力優勢相結合,發揮了技術與資金的雙重優勢,使企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合作程度較淺的校企一體化根本無法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求,要想取得雙贏的結局,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使高校和企業的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
二、校企一體化進程的有效舉措
(一)提高內部驅動力。比如:為了進一步提高校企一體化進程速度,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雷山縣地方國有企業共同建立校企產學合作企業,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與企業的經濟實力共同開拓市場,為共同建立的企業保駕護航,使公司得到良好的發展,從而提高內部的利益驅動力。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經濟職能,促進企業和高校的內部合作,使這種合作不僅僅是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切實的有效合作,政府方面也可以在一些開發項目方面邀請雙方進行合作開發,這樣不僅能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雙贏,政府方面也能獲利。另外,校企一體化進程發展的初期階段可能盈利不多,這也是眾多企業過早放棄的原因之一,這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和支持,為企業和高校的聯合吃下一顆定心丸。
(二)擴大合作的利益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我們提到了校企一體化進程可以從雙方共同舉辦股份制合作企業、創辦股份制合作辦學機構、建立股份制合作辦學機構等方面來進行,這些形式把高校資金和企業利益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雙方不得不為共同的經濟利益而努力。這樣一來雙方不得不進行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從而更好的提高企業的利潤率。
(三) 深化合作程度。深層次的合作才能使高校和企業雙方更好的了解,更好的了解才能使校企一體化進程更好更快的進行。校企一體化進程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可以朝著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而不僅僅是流于表面,如校企產學合作中提到的股份制合作,就是當下非常可行的一個解決措施。這樣一來,企業就不再僅僅是高校的贊助伙伴,而是利益緊密相連的商業伙伴。
結束語:校企一體化進程在中國的發展較為滯后,然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規模已具雛形,比如美國的硅谷,以硅谷的各大高校科研中心為依托,加利福尼亞大學擁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電子芯片研發中心,硅谷擁有著全世界最高級的生產中心和營銷中心,這些生產要素的有效結合,使得硅谷的電子產品首屈一指,成為世界第一。我國的校企一體化進程也應該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發展過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郭文莉.校企共贏走向融合——產學合作教育基地建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討[J].北京教育.2010(10)
[2] 張科.校企合作發展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