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娟
摘 要:"營改增"打破了原有的地方稅體系運行格局,把地方稅體系的構建推向前臺。本文對我國地方稅體系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我國目前地方稅體系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地方稅;地方稅體系
一、地方稅及地方稅體系的內涵
對于地方稅的定義,業內專家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我國國務院規定:地方稅是指稅權劃歸地方的稅收,即由地方根據憲法或者其他國家法律的規定制定地方稅收法規,征收和使用的稅收。也就是說,要判定一個稅種是否屬于地方稅,主要應當從稅收的立法權、執法權和收入使用權是否劃歸地方三個方面判斷。一是從稅收立法權角度進行界定;二是從稅收的征管權角度入手界定;最后是從稅收收入的歸屬角度界定。按照不同的界定標準,地方稅可以分為大、中、小三個口徑。大口徑,是指凡收入權歸屬于地方政府的稅種都屬于地方稅;中口徑,是指收入權歸屬地方政府,且由地方負責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稅種屬于地方稅;小口徑,視為不僅征管權和收入權歸地方,并且稅收立法權也屬于地方政府的稅種才是地方稅。
地方稅體系是根據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等,通過科學合理安排地方稅制結構和有效的進行稅收征管,使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統一體。它主要包括地方稅收管理權限體系和地方稅制度體系;其中地方稅收管理權限體系包括三個方面:稅收立法權、收入歸屬權和征收管理權限。
二、營改增背景下我國地方稅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地方稅體系自身存在的問題
第一,稅權劃分不合理。稅收制度中缺乏稅收基本大法,稅收立法層次不高。并且,稅收立法權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只對一部分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位條例具有立法權,這就使得地方的稅收立法權過于有限,不能夠充分發揮地方的調解作用,增加了落后地區的稅收負擔,間接地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第二,稅收管理權限過度集中于中央,地方缺少相應的稅收管理權限。1994年的分稅制確定了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的稅制體系,但對于地方稅務機關來說,不徹底的分稅制極易導致國稅、地稅兩套稅務機關之間的扯皮,增加征稅成本。也會使地方稅務機關的征管脫節,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
第三,地方稅稅收收入規模過小。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地方稅收收入所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已不到50%,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轉讓、土地批租的運作來增加收益,以“賣地”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出現土地財政的問題等。
第四,地方稅制結構不合理,主體稅種不明確。在地方政府取得的稅收收入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占有很大比重。而其他地方稅種都是一些零散的稅種,不能成為地方稅的主體稅種。所以現行地方稅體系中尚無稅源豐富、規模較大,易于地方政府征管的主體稅種。
(二)營改增對地方稅體系的影響
營業稅是地方稅收入的主要來源,約占地方稅收的1/3左右,據統計,從2006年到2013年營業稅占地方稅收入的比重分別是:33.67%,34.19%,32.79%,34.46%,34.12%,33.28%,33.28%,31.98%。但地方政府所分享的增值稅收入在地方收入中比重卻是逐年下降的,這說明增值稅的增長速度是低于地方稅收的增長速度的。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營改增在全國試點的首個申報期就減稅130.13億元。因此,隨著改革逐步推進,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部分服務業的稅收將大量流入增值稅,其中的一大部分將被中央分享,導致地方稅的主體稅種流失,地方稅收收入減少。為此,我們應該完善地方收入體系,重新尋找和培育地方稅主體稅種,彌補營改增之后的稅收空缺。
三、營改增背景下完善我國地方稅系的建議
一是健全地方稅收法律體系。將現在所實行的各種暫行條例改為法律法規,并且還要進一步深化“費改稅”,使稅收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中央應該合理劃分一部分稅收立法權給地方政府,使各級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現有的稅源和他們的經濟發展狀況,合理地制度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稅收法律法規。二是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可以考慮將房產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歸并確定為財產稅。同時,也應該適當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使它們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有力補充。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個人財富的不斷積累,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和完善,把它作為地方稅體系的一個主體稅種去對待。三是優化地方收入結構。可以借助營改增的機會適當調整增值稅中央與地方的分享體制,可以將其比例由原來的75:25調整為60:40,也可以逐步調整,隨著前期改革的測算最終確定分享比例。同時,完善我國的轉移支付制度,逐步較少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提高一般轉移支付。
參考文獻:
[1] 葛靜.“營改增”后重構我國地方稅體系的思路和選擇[J].稅務研究,2015.
[2] 朱青.完善我國地方稅系的構想[J].財貿經濟,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