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根+沈友華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論一種全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建立起終身體育的理念和培養起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文中詳細闡述了新模式的構建理念和構建方法,包括運行模式、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的內容。
關鍵詞:體育教育;素質教育;新模式;俱樂部制
一、普通高校現有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分析
(一)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原有的行政班為教學單位的傳統授課模式,即班級的編排不重新劃定,按照原有的行政班,或者按照性別分班,課程內容學生無法選擇,由學校統一進行安排。比如“基礎課+ 達標課”就屬于傳統模式,通常將普通體育課稱為基礎課。達標課是指在完成普通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再穿插增加一些項目,來測試學生的體育素質是否達標,結課成績由體育課成績和達標成績兩項來衡量。這種模式強調的是一種基本的傳授模式,使學生掌握基礎的課程,對學生增強身體素質和掌握體育技能有所幫助,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欠缺。
(二)半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本文將半傳統教學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基礎課+選項課+達標課”模式, 基礎課和達標課的內容以及形式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相同。選項課是指學校設置的幾種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因受學校場地、器材因素限制和師資力量因素,項目種類較少。這種模式教學通常是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基礎課,二年級開設選項課,三、四年級開設達標課。另一種是“基礎課+選項課+選修課”模式。這種模式教學在大學一、二年級設置的課程與第一種模式相同,并在一、二年級的基礎課和選項課完成的同時加以測試。選修課是指在大學三、四年級開設的有限幾種形式比較新穎的體育項目,以供學生選修。
(三)“俱樂部制”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并不是像國外高校形式松散的俱樂部模式一樣,它在我國高校仍舊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具體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每一學年內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所選項目;第二種是大學的一、二年級完整系統的學習某一個體育項目,不可以調整所選項目,但項目按難易程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第三種是在大學四年期間每個學期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體育項目。
這種教學模式非常注重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設置課程,這樣能夠有效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從我國倡導的“健康第一”以及“素質教育”出發,可以使學生強化終身體育的理念,并且這種模式可以使學生切實掌握和學習到幾種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技術能力。上述分析的三種體育教學模式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也有一定的弊端。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使體育活動在課上和課外均衡發展,使體育訓練和競賽項目融會貫通,使高校體育課程逐漸轉向自主型,使學生體育鍛煉逐漸轉向健康型,使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逐漸轉向社會型。
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構建
(一)新模式“選項課+選修課+社區體育俱樂部+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構建理念。最新綱要所規定的五個基本目標包括了身體和心理都要健康的目標,所以一定要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而高校體育課程對提高學生整體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即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得到應有的鍛煉。素質教育就是一種充分體現人本思想的教育,并且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考慮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學生是體育課程和教學的主體,是體育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研究對象,所以,體育改革一定要確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中要充分展現學生的主人公意識。
(二)新模式“選項課+選修課+社區體育俱樂部+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構建方法。(1)運行模式。在大學一、二年級設置包含十到二十個體育項目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由選擇,也就是設置選項課,項目的設置由學校現有的場地和器材情況以及師資力量決定。在大學三、四年級設置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形式相對多樣化,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以及特長來選修這些課程。(2)內容設置。選項課的運動項目根據大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兼顧學校客觀條件設置。選修課以休閑娛樂為目的,可以開設臺球和高爾夫球以及各種棋類項目,也可以開設拳擊和武術等等格斗類項目。社區體育俱樂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利于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起體育運動的日常習慣,也可以起到調節大學生文化課之外的課余生活的作用,使學生勞逸結合。(3)教學方法。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改變了以往較為死板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為了修完學分去學習的一種模式,而是更注重學生自身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自發地選擇體育項目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愉悅了身心,也體會到體育運動的快樂,從而學生會樹立良好的健身精神,將體育鍛煉堅持下去。新模式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針對學生量身定做學習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素質的項目類型,能夠在課堂上較為活躍的氣氛中學到鍛煉的方法和健身的技能。例如在球類項目的課程中,先由教師講述動作要領以及技術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后學生自行運動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出現問題后可以及時向教師請教,最后活動結束,教師再集中向學生講授實踐過程和理論方法的區別。(4)評價方法。
表1 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評價體系
制定如表1所示的評價辦法,可以看出新模式的評價辦法在考察技術和素質測評的基礎上,還以學生的參與程度、進步情況和努力與否作為標準。新模式的評價方法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發展,綜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新模式的評價標準也為學生充分獲取體育技能,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結語:時下國家正在大力弘揚素質教育,體育課作為必修課程無疑是搞好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而教學模式是體育課程發展效果是否顯著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途徑。所以學校一定要重視新模式的科學構建,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加優化的全新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以此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有效提高,進而全面發展,并且保證按照新模式去落實和實施。相信通過體育教學新模式,學生會練就健康的體魄和擁有健全的身心,從而成為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使社會呈現出更加健康的一個形態。
參考文獻:
[1] 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宗平.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整合與運作[J].體育與科學,2002,23(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