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有助于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制約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探討改革高職語文教學迫在眉睫。本文著重從現有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問題,提出改革的對策和設想。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改革
一、現狀與問題
(一)教材缺乏針對性。當今,全國上下共有高職院校1000多所,這些高職院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統編教材,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具體如下:一是文學作品的比例過重。編纂者為了平衡不同風格、不同題材、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一味突出語文教材的所謂的“廣度”、“寬度”,往往忽略了高職語文教材的總體容量和辦學特色,與實際脫節,高職應用性語文教材內容比例失調。二是古文比例過重。當前使用的高職語文教材,古文教學內容成為教材的重點,而編纂者卻忽視高職學生的語文素質、專業差異等特點,只是一味照搬本科院校古代文學課程中的一些內容編入高職教材。三是適合高職專業的應用性的語文教學材料過少,即使有也是在編排上也是缺少科學性和針對性。四是對高職學生這一生源的語文素質認識不足。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招,全國各地高職院校規模日益擴大,高職院校的生源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各高職院校為了生源,一降再降入學門檻,這樣造成高職學生生源低到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
(二)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高職語文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公共課,具有提高高職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的作用,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高職語文課堂死氣沉沉,就像一潭吹不起任何漣漪的死水,缺乏生機與活力。究其原因,應歸咎于教學方法的單調陳舊,缺乏針對性。大多高職語文教師仍沿襲照本宣科、一味灌輸,理論脫離實際生活的教學方法,自然造成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單調乏味,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
(三)語文教學與專業課教學脫節。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的技能才,就必須重視語文基礎課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并且把二者緊密聯系起來,有機統一。可大多高職院校只注重專業,輕視語文基礎,語文課成為高職院校的彈簧課程,隨意壓縮或減少語文教學課時計劃,讓語文為專業讓路,語文日趨邊緣化。
二、對策與設想
(一)改革教材內容,增強教材針對性。為了更好地增強高職語文的針對性,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目的性原則。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語文教材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增強語文對學生學習技能,專業課教學的理解、分析能力。二是應用性原則。高職語文是一種基礎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但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性的公共課,理應擔負起工具性的作用,高職語文教學應把應用性放在第一位,并把工具性、應用性和人文性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是人性化原則。高職語文教材的編纂和選用應以人為本,基于高職學生本身的思想觀念、認知能力、知識結構、語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高職學生喜歡語文,愛上學習。
(二)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教是為了不教。高職語文教學應改變以往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充分借鑒多媒體的現代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平臺,創設教學環境,移情入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設置特定的情景和故事激趣的情趣導學法導入課文,讓學生身臨其境,以情激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涵詠誦讀和語感訓練法來研討課文,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對于敘事性較強的課文可采用課本劇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走進作品,走近作者,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當然,高職語文教學一定要理論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師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從而到達高職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改革創新教學思路。高職語文教學是為專業教學服務的,為永葆高職語文教學的生命與活力,就應將高職語文教學與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到達共同提升的目的。具體來講,語文教師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實際內容設計語文教學。例如,針對計算機程序設計專業的高職學生,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為學生設計能力培養方案,通過PPT或視頻,要求學生細致觀察實驗過程,感受體驗實驗的收獲,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探究實驗成功的原因,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同時,語文教師可要學生復述實驗的過程,講解自我的心得體會,撰寫實驗報告。這樣,將高職語文教學延伸至專業課程教學,既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促進專業課的學習掌握,可謂一石三鳥。當然,應用性語文教學要符合高職語文教學的總體安排,切忌臨時性和隨意性,否則,將走向另一個極端,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天驥.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淺析[J].當代教育之窗,2010,(4).
[2] 陳和.關于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構想[J].職業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