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霏 張藝
從《第一時間》的新改版看電視新聞欄目策劃
□ 佟霏 張藝
《第一時間》是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推出的一檔早間新聞資訊服務類欄目。自2003年7月開播以來,它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成為業界關注度較高的早間欄目,在各新聞欄目觀眾滿意度排行中名列前茅。《第一時間》的歷久彌新緣于其“與時俱進”的理念,也就是說在這十二年當中它一直在不斷地努力改革和創新,在適當時機進行適當的改版。本文擬通過分析《第一時間》2015年5月1日最新一次改版,對電視欄目改版策劃提出一些觀點及意見。
改版主要有變更播出時間及播出時長、調整欄目元素、改變欄目名稱、變更播出頻次、改變節目包裝、欄目定位變化、欄目結構的調整、變更節目主持人、改進欄目制作水平、舊欄目的停辦和新欄目的創設等方式。當然,不是每一種或每一次的電視欄目策劃都需要全部用到這些方式。《第一時間》在這次改版當中都做了哪些方面的策劃呢?
在5月1日也就是改版后的第一期節目當中,主持人一開始就是這么介紹的:“我們節目做了很多新的調整,大家除了可以看到我們常態的節目形態之外,還會看到我們氣象主持人的直播連線,同時還有我們的互動秀、早間新聞脫口秀、生活早間秀,敬請大家關注。”從她的這段介紹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次改版策劃里,最想突出的是兩個元素。
首先是突出“秀”的元素。一說到“秀”這個詞,人們首先會聯想到“脫口秀”這種集新聞、娛樂、訪談、評論為一身的談話類節目。從“互動秀”“早間新聞脫口秀”“生活早間秀”這幾個板塊命名,就可知《第一時間》的欄目創作團隊力圖通過這個“秀”字突出欄目包含新聞、娛樂、評論等多種元素于一身的這種特色定位。
其次是進一步增強互動元素。《第一時間》增強互動元素重點體現在片頭和板塊之間。在新版片頭中,每一個畫面中出現的元素都會成為下一個畫面的轉換元素。比如上一個畫面中是節節開放的花朵,緊接著花中飛出了小鳥,再接下來小鳥的一根羽毛通過變形組合成一個圓圈,圓圈又變換成一個旋轉著的舞者的裙擺。該片頭巧妙地體現出欄目這次改版要把每個環節打造成環環相扣,聯系更為緊密的、互動更為頻繁的板塊這一理念。另外,互動還出現在板塊之間的互動和互動的頻率上。《第一時間》專門為天氣預報的環節設置了一個演播區,并且在節目中分別進行兩次新聞主播區與氣象主持區的直播連線互動。此外欄目還把原先的互動話題環節單獨分隔出來,在新聞演播室的另一角開辟了一個互動話題區,這樣一來,兩位新聞主播就可以適時與另一區的主持人對話,使板塊的銜接更加自然,頻率增多。改版之前每期節目的互動話題只有一次,而改版之后因增加了互動話題板塊,使節目的互動性得以加強。
片頭包裝。改版前《第一時間》的片頭是一種圖片式靜態框架+動態元素的表現方式,顯得相對穩重。而改版后片頭元素則呈多元化放射狀,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活動影像不拘一格,給觀眾以多視角的線性展示,顯得更加開放靈活,豐富了整體畫面,凸顯了欄目的互動理念。
演播室風格。首先由于啟用了搬到新臺址后新的演播室,因此在空間上顯得更為開闊。其次,相較于改版之前以深藍色為主的演播室,新的演播室顏色更為多元化且明亮,增加了早間節目愉悅開朗的氛圍。
顏色標識系統。這次改版中《第一時間》的顏色標識系統并沒有做出大的調整和改變。在一般情況下,顏色標識系統是一個頻道整體風格的具體體現,除非是頻道進行整體改版,一般單個欄目的改版不會去對其顏色標識系統做出調整和改變。
板塊的串聯方式。改版前《第一時間》板塊之間僅靠主持人的口播或者直接以插入小片頭的方式來過渡和銜接。改版之后更多地是以兩個主持人聊天的方式導入,或以演播室直播連線及現場互動的方式導入新板塊。
板塊的設置調整。首先是增加了“互動話題”板塊。改版前這一環節的主持人仍是之前新聞播報主持人,坐在新聞主播臺進行這一環節的網民互動。改版后則在這一環節單設了一個主持人,在演播室另一角開辟了一塊專門的互動話題討論區,使得原有的這一環節更加獨立,具有明顯的板塊概念。并且改版前整個互動環節,主持人左邊畫面的圖像都為“今天的話題+官方微博+QQ號”;而改版后,畫面一直隨著主持人所念到的網民留言進行同步播放。其次是增加了“讀報說網”板塊。這一板塊內容為解讀網上的熱點新聞事件和圖片,并且該板塊由原來的坐播改為了站立播報,這樣一方面能讓觀眾更好地看到主持人后面屏幕所解讀的圖片、事件,另一方面也使主持人的動作幅度變大,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增加深度評論的表達效果。第三是增加了“生活早間秀”板塊。“生活早間秀”由原來的時尚板塊整合而來。原來的時尚板塊風格不清晰,在整期節目中很難被觀眾發現,現整合成“生活早間秀”板塊之后,原來分散且不起眼的風格變得統一,給觀眾帶來輕松愉悅的觀賞體驗。第四是常態板塊的風格調整。比如說天氣預報從過去較為傳統的錄播方式,調整成更為輕松而充滿活力的現場直播連線,內容上調整為播報各地天氣之前增加一些與天氣相關的出行話題、穿衣指南、氣象小常識等,更好地顯現出這一環節所應有的貼近性和服務性。
獨立出來的互動板塊和全新的“生活早間秀”板塊都專門設置了主持人,而新聞播報由原來的單人主持變成雙人主持。這樣的改變可謂是既有優勢,也有缺陷。兩位主持人共同主持,以聊天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來,甚至互相調侃來導入新聞和進行板塊銜接,這些恰到好處的幽默和交流不禁令觀眾會心一笑。雙人主持在其中一個發生較為嚴重的口誤時,另一個能通過輕松調侃的話語來進行圓場。然而雙人主持的缺陷也顯而易見且不可避免,這是因為雙人主持對兩位主持人默契程度有極高要求,處理不當會出現搶話現象,影響節目的順暢表達。
另外,主持風格變化較大。首先,改版前的新聞導入較為生硬簡單,缺乏人情味。改版之后的新聞導入,由于加入了兩位主持人生活化的口語和拉家常式的聊天方式,呈現得更為自然且富有人情味。其次,天氣預報由改版前以播報為主,陳述數據形式生硬的傳統方式。改版后主持人表情更為生動、語言更為幽默,并采用一些網絡流行語,適當加入一些氣象小常識、出行指南和穿衣貼士,增加了對典型地區的天氣分析和極端天氣的預報分析。第三,由原來分散的時尚板塊整合而成的“生活早間秀”板塊,改版前并沒有主持人,由眾多網絡爆笑視頻等構成。改版后主持人站立主持,主持語言風趣幽默,素材多來源于網絡,用詞偏年輕化,段子較多,針對年輕的觀眾凸顯“秀”元素當中的娛樂功能。
改版后的《第一時間》還在制作上進行了較大改進。改版前的片頭是以二維動畫為主,平面感較強。在改版之后,動畫的運用同樣是二維的元素,但是利用二維動畫制作的三維立體圖使得畫面充斥著動感的氣息,別出心裁。
通過對《第一時間》2015年5月1日改版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電視欄目改版的原則和目標維度。
一、完善競爭機制,突顯節目個性。競爭是改版的動力,任何的名牌欄目、精品節目都是在競爭中產生的。沒有個性、沒有特色的節目必然遭到淘汰。節目改版應提倡“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要善于把滿足觀眾需求、適應社會形勢發展與發揮電視傳媒自身優勢、開發獨特新穎的表現形式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節目更具競爭力。
二、節目準確定位,優化節目策劃。節目改版的核心是創新,創新則意味著突破。創新首先體現在策劃上。在講究整體戰的電視制作中,為了突破舊的模式,創新創優,確保質量升級,贏得競爭,需要對節目題材的規劃、立意的確定、結構的方式、表現的手法以及欄目的定位定性和發展方向等等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
三、研究受眾需求,適應收視需要。由于現在的觀眾對電視節目要求越來越高,今年觀眾喜歡的節目,明年不一定會滿意。因此,電視節目也要常變常新。節目改版已成為電視工作者的日常性工作,這就要求電視工作者不間斷地了解和研究觀眾的需求,要了解在不斷變化中的觀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消費意識、生活方式、審美情趣、觀賞習慣等,從而能更好地做出相應的改版策劃。
節目改版可以幫助我們優化節目,提高節目質量,進而可以確保全臺節目質量的穩定性,體現以人為本、以觀眾為本的核心理念。《第一時間》制片人哈學勝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還有一個話題心理,要做到有趣,能吸引人”。也許,有趣、能吸引人正是電視工作者一次次進行電視欄目改版的最大動力和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江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