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靜
“接地氣”才能“有底氣”
□ 王文靜
主持人通過專業學習掌握了較強的情景再現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將其自然而然地體現在主持過程中的語氣、節奏、表情和神態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主持人的理解力、想象力、表達力再強,但如果不到現場,他在節目中也只能算是事件信息的受眾。只有參與采訪,掌握更多的情況和細節,才能在主持報道時分寸拿捏到位。這就是“接地氣”才能“有底氣”。
主持人走基層首先是熟悉環境,增長見識。主持人深入一線采訪報道,在節目的采編過程當中,能夠作為觀察者、調查者,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事件的發生原因。而記者身份使其在采編過程當中,可從事件各方的角度同時出發來探究根源,最終節目做出來,受眾看到的是歷史和事實的還原,既報道了事實,又將自己的觀點隱含在所報道的事件當中。相比照稿子播報的主持人,記者型主持人的高參與度讓他們的主持更有感情和溫度,現場感也能讓觀眾對節目更信服。如果主持人不參與采訪過程,就可能和記者、編輯存在感受的差異,造成主持人和所傳遞的事件信息前后兩層皮的現象。主持人參與采訪,可見證事件、梳理事件,甚至推動事件的當事人。筆者2012年參加過大連電視臺 《法治新天地》一期節目的采制,是由一份沒有公開的遺囑所引發的家庭糾紛的報道。事件中的五兄妹與自己的大嫂為了已故老人房產的分割,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受邀進行調解的記者,除了幫助各方化解矛盾外,更重要的是站在節目的角度,去分析事件產生的社會原因。節目結尾主持人和在現場的親歷者筆者說出了一段自己的感觸,這段感觸不是單純地去評價每個角色的是非曲直,也不是去糾結于當初訂立這份遺囑的初衷,只是覺得老人留下的遺產,不管能得到多少,都是老人對兒女們最后的饋贈,與其針鋒相對地去計較,莫不如用一份感恩的心態去欣然接受。這樣既與觀眾收視的情感達到了一致,引領了觀眾的情感價值觀,又從價值觀上加以正能量的指導。
作風是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對于主持人來說,是坐在播音室里高高在上、飄飄然然、遠離觀眾,還是經常到基層采訪,與觀眾零距離交流、心貼心,是其作風如何的分水嶺。主持人是向觀眾進行傳播的第一人,是電視臺在觀眾中權威性、信任感、節目水準的綜合體現。雖說觀眾并非全是沖著主持人才看電視節目的,但不可否認觀眾希望看到他們所信賴和喜愛的主持人像朋友一樣走近他們,希望看到真實的現場畫面,聽到現場主持人發自內心的獨到見解。主持人傾注真情實意,講述真情實感,轉作風產生的信任度,會使節目本身顯示出極強的影響力。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在制作過程中,介紹景點的文字資料、影像資料很多,簡單編排也能獲得不錯的收視率。該節目卻選拔主持人參加現場采訪,觀眾在節目中可看到他們在黃山冒險到深谷撿拾游客丟棄的垃圾,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與邊防戰士一起巡邏等歷盡千辛萬苦的畫面。主持人周雪梅在西藏喀納斯采訪,在從林芝進墨脫時在翻越海拔4221米的多雄拉山口時摔傷、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又被旱螞蝗吸血,不僅冒著雨拄著木棍隨攝制組堅持步行5天,還要不時地出鏡講述所見所聞所感,觀眾看后都很感動,也很心痛。后來周雪梅擔任《走遍中國》的主持人,看過《遠方的家》的觀眾回憶她在《遠方的家》出外景的情景時,都感到親切、可信。
主持人作為出鏡記者在事件現場的真實狀態和表現,使得觀眾印象中的主持人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從而產生親切和信賴感。不過,對于主持人自己來說,以親身經歷的姿態講述播出的內容,則會融入更多的真情實感,營造出一種更加積極的播出狀態。而且有主持人參與采訪的節目,收視效果和影響力在收視率上都有一個很好的體現。主持人走基層,增進同觀眾的感情,提高服務觀眾的能力,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問題才是更重要的職業追求。
對于節目主持人來說,文風就是其在節目中主持的語言和風格。文風同個人的思想方法以及語言修養有密切關系,主持人尤其是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吸引觀眾的除了節目內容的精彩,主持人內在的思想性和外在的感染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著觀眾的收視。這就要求新聞類節目主持人要樹立有自己特點的主持風格。記者型主持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播,由播新聞到說新聞,使得傳播更為個性化。他們時而活潑時而沉穩時而溫婉,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性格需求,相比于統一面孔的主持人而言,記者型主持人更容易展示個性。比如敬一丹、董倩、張泉靈等記者型主持人,他們本身就是從記者做起,盡管他們的節目主持風格不盡相同,但他們在采訪中的睿智執著、踏實嚴謹卻不謀而合,成就了一個個有分量的節目。當他們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節目中時,內在的個人魅力和職業素養更形成一種專屬于自身的主持風格。同時,這種個性化的風格配以對節目內容采訪制作時的把握,使得主持人與節目本身達到個性與共性完美的結合。
主持風格的個性化,是主持人縮短傳受心理距離的重要傳播手段,它使得傳播更具有親切更富有人情味。不過主持人傳遞正能量,彰顯正氣是第一位的,不宜為了張揚個性風格而忽視社會責任。輿論監督的節目比較容易引起轟動效應,有的就在網上挑選網民“吐槽”的題材,不辨真假是非跟著“吐槽”,這種跟風批評絕不可取。
現在許多節目宣傳美食美味,主持人現場試吃并無不可,但要注意形象。有一年,央視直播山西平遙古商業街,敬一丹擔任外景主持,在介紹一種油炸當地風味食品時,敬一丹問“好吃嗎”,廚師請她嘗一嘗,敬一丹拿起一個聞了聞說,“很香,一定很好吃!”鏡頭就切換了。敬一丹還是保持了直播間里的風度和風格。有些主持人的吃相令人不敢恭維,雖然有討好主人的用意,但也有失風雅。特別是有的主持人還夸口:“吃遍全××(本市),這一家的最地道”,似乎他最會吃。這不僅夸大其詞,而且有“有償新聞”之嫌。有的人辯解說這是他的個性和風格,能活躍節目氣氛。主持人的采訪要有深度、有銳度,個性的張揚也要適度,過多的調侃也是應該注意的。
“采訪編輯”是一種經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種歷練。這種經歷和歷練要求主持人根據崗位的特點、工作的需要以及存在的問題,去認真改正,以便練就職業敏感和思辨能力,走向成熟。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加強職業修養,塑造出自身的完美形象,開拓一片全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