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志明 喻麗萍
如何創新電視成就報道
□ 寧志明 喻麗萍
縱觀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成就報道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總結式的模式處理成就報道,導致成就報道舊聞多、形式老,很難出新意,也缺乏深度。那么,成就報道如何做到常報常新?
“抓小”——找準切入點。成就報道特別是重大成就報道往往涉及政治、經濟、民生等諸多方面,點多面廣,內容龐雜。因此,報道在選取角度和切入點時一定要注意抓“小”,從“小”字上做文章,縮短報道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通過細微點上的變化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用老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來談成就,從平民的角度看成就,找出這些成就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聯點。近兩年,永豐臺《永豐新聞》節目年底推出的系列成就性報道,注重從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變化切入,有反映物質生活富裕的,如家里的遙控器多起來、探親的車多起來等;還有反映精神變化的,如全家老少加入舞蹈隊、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多是發生在一家一戶的事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點亮”——捕捉閃亮點。成就報道以“正面宣傳”為主,不如事件性新聞“好看”。增強成就報道的吸引力,達到好的宣傳效果,就要突出優勢,“秀”出亮點,這樣的成就報道才有影響力。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作為農業大縣的永豐縣先行先試,率先在全省出臺《永豐縣家庭農場認定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引導鼓勵種養大戶發展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的“家庭農場”,開啟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新探索。之后,永豐縣還出臺《關于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實施意見》,全縣家庭農場的發展風生水起,得到了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永豐臺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從農業產業基礎、政策扶持、經營方式等方面,分析報道永豐家庭農場發展的成效與經驗。報道推出后,引起了省市主要媒體關注永豐“試水”家庭農場的改革創新之舉,并在頭版頭條位置進行了深入報道。這些報道不是“就成就報成就”,而是捕捉到了永豐縣先行先試發展家庭農場這個“閃亮點”,挖掘出了成就背后帶有規律性的“真經”,體現了較強的思辨色彩,是成就報道捕捉到“閃亮點”,“求深出新”的有益嘗試。
“做活”——善于用圖表、字幕說話。通觀成就報道,電視畫面往往會出現“說工業就是車間、機器、產品,說農業就是稻田、大棚、收割采摘場景,說經濟常見商場、銀行、鈔票”的現象。播音員配音的數據往往淹沒其中,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恰當運用圖表、動畫、字幕,可以讓報道“活”起來。一是有利于高度概括成就。宏觀的成就報道,涉及的內容面廣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地用畫面、文字去表述,不僅拍攝畫面費時費力,還導致篇幅冗長,難以高度概括,容易平鋪直敘,難以產生視覺沖擊。運用圖案圖表、動畫以及簡潔的文字,顯得恢宏、大氣,集約概括,讓觀眾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內容表達。成就報道側重于主題,不宜枝蔓過多,不著邊際。2014年8月13日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中的頭條《新常態、新征程——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用了8組圖案、圖表和精短字幕;8月14日《新聞聯播》中的《新常態、新征程——攻堅克難,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持久戰》,用了9組圖案、圖表和精短字幕,所反映的內容和成就,都與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密切相關,涉及內容宏觀,報道數據是國家層面的權威數字,將主題恰當地表現出來。三是有利于增強吸引力和穿透力。圖案、圖表、動畫、字幕的色彩和底色的色調配合、色彩之間的相互映襯和巧妙搭配,既使圖表、字幕和標題鮮明醒目,突出主體,又不至于破壞底襯電視畫面的美感。
“挖深”——有高度,也有厚度。成就報道不是應景之作,需要精心策劃才能出精品,必須統攬全局、策劃到位、采訪到位、編輯到位、點題到位,經得起推敲,才能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成就報道時,如果只是就事論事,講不出、講不透其中的“前因后果”,就不能表現出建設成就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真正影響和意義。要深挖新聞內涵,突出思辨色彩,增加報道厚度,盡可能地多問幾個為什么,盡可能地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去分析問題,從我們所熟悉的經驗和理論出發,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實現成就報道由量到質的飛躍。永豐臺記者在采寫《碳酸鈣產業:精深加工與拉長產業鏈齊頭并進》一文時,不僅僅報道了永豐碳酸鈣產業取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從產業規劃、現狀調查、路徑選擇、新聞鏈接等方面分析探討了碳酸鈣產業發展的“瓶頸”、趨勢及思路,并配以短評《產品“高精尖”市場“大廣深”》,使新聞更加完整系統、厚重豐滿。
(作者單位:永豐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