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虹,楊 丹,路紹祖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
路紹祖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法治療痹證臨床舉隅
任彩虹,楊 丹*,路紹祖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路紹祖為全國第二批中醫藥名老中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采用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法治療痹證效果明顯,強調中醫辨證施治,標本兼治,根據主癥選穴,多選與身體疾病部位相應穴位或陽性反應點。對路紹祖采用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法治療痹證臨床病案進行簡單闡述,以供臨床參考。
路紹祖醫案;針刺;耳穴貼壓;痹癥
路紹祖(1936-),男,教授,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師承工作導師,原貴陽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主任,路老行醫50余年,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學術造詣深厚,在臨床診治中重視采用中醫整體觀念進行辨證論治,擅長應用針灸多種方法治療各科疾病,療效顯著。筆者有幸于2014年參加貴州省名老中醫工作室跟師學習,師從路紹祖先生。在跟師學習過程中,筆者觀察到路老運用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法治療痹證頗有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痹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經絡,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痹證臨床主要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常伴有活動障礙,從其臨床特征來看,痹證大體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風濕性疾患,主要包括風濕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病、軟組織炎等疾病。
路老認為人體臟腑器官、皮脈肉筋骨與四肢百骸通過經絡聯絡成一體,從而達到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的狀態。在生理方面,皮脈肉筋骨支撐護衛著臟腑器官,皮脈肉筋骨也依賴于臟腑化生氣血津液的濡養;在病理方面,皮脈肉筋骨的病變可內傳至其相應臟腑,而臟腑疾患亦反映皮脈肉筋骨的特定部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同時,在疾病傳變過程中,留駐于皮脈肉筋骨的病變可內應于相應臟腑,如筋之病可內應于肝、骨之病可內應于腎等。此外,“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本身的病變,也必然不同程度地顯現于相應的皮脈肉筋骨特定部位。《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始焦,發始白”,病機多為肝腎陰虛和陽明脈虛。《諸病源候論風濕痹候》強調本病是由于體虛感邪所致,“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故治多以滋養肝腎,補益氣血,輔以疏通經絡。該病的發生多為正氣不足,腠理不密,多與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或虛損以致筋骨失養、督脈空虛、感受外邪、動作失度等因素有關。因此痹證為多經發生疼痛,針刺取穴方法常采取多經取穴法。故針刺多以督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為主,再結合耳穴貼壓療法,刺激與機體疼痛部位對應的陽性反應點,同時調理臟腑氣血陰陽。
病案一:胡某,女,52歲,雙膝關節伴右肩關節疼痛8年余,伴耳鳴2月,于2014年4月13日就診。查:雙膝關節無紅腫,右肩關節無活動受限,皮溫正常,睡眠欠佳,多夢易醒,喉干舌暗紅、苔黃、脈數;患者既往未予重視,未曾就診治療。辨證:由于患者為絕經后婦女,陽明脈虛,肝血虛少,不能濡養筋骨,血不舍魂,故多夢易醒,腎中精氣漸虧,耳失所養,為肝腎虛損致使局部經絡氣血不利而發病;診斷為肝腎兩虛型,治宜補益肝腎、疏經通絡。針刺取穴:右側外關、神門、雙側犢鼻、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留針30min,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耳穴貼壓:膝、肩、肝、腎、皮質下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者回家后每天按壓4~5次,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肩部拔罐:留罐10min,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經治療后好轉,雙膝關節疼痛較前減輕,右肩關節未訴疼痛。隨診3月,疼痛未復發。
病案二:楊某,女,40歲,行政職員,因過度勞累至頸部疼痛、雙上肢疼痛10天,于2014年6月10日就診。查:頭脹痛,睡眠差,舌紅、苔黃、脈數。辨證:患者40歲,患者因過度勞累和長期伏案等,致氣血不暢,加之肝血虧虛,血不養筋,為肝腎虛損致使局部經絡氣血不利而發病;診斷為肝腎兩虛型,治宜補肝益腎、疏經通絡。針刺取穴:雙側合谷、外關、曲池、風池、臂臑、太溪、三陰交、頸夾脊,留針30min,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耳穴貼壓:頸椎、指、肩、顳、枕、神門、皮質下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者回家后繼續按壓,每日4~5次,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經治療1個療程即疼痛感減輕,睡眠改善,3個療程后疼未訴疼痛。隨診3月,疼痛未復發。
病案三:張某,女, 52歲,頸部強痛,伴雙上肢麻木9個月,復發加重1周,于2014年4月14日就診。查:頸椎活動受限,壓頂試驗(+)、勁椎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擠壓試驗(+)、頸牽引試驗(+);軟組織檢查:斜方肌上部有增厚、條索樣病灶,壓痛;舌質紅、苔黃、脈數。辨證:患者為絕經后婦女,肝血虛少,不能濡養筋骨,腎中精氣漸虧,為肝腎虛損致使局部經絡氣血不利而發病;診斷為肝腎兩虛型,治宜補益肝腎、疏經通絡。針刺取穴:雙側頸夾脊、天柱、外關、昆侖,留針30min,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耳穴貼壓:頸椎、肝、腎、肩、肘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4~5次,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經治療1個療程疼痛感即減輕,3個療程后雙上肢麻木情況減輕。隨診3月,疼痛未復發。
針刺治療痹證療效較好,旨在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結合耳穴貼壓療法,較單純針刺療效更顯著。耳穴貼壓是一種簡易刺激方法,可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對于臟腑失調類型病癥更為適合。當內臟或肢體患病時,耳穴會出現各種陽性反應,根據病情反應可診斷疾病,刺激耳穴治療疾病。近年來,研究[1]表明:內臟患病后,相應耳穴在組織學層次產生改變,還可引起耳穴的組織化學改變;耳穴著色部位的新陳代謝不同于周圍皮膚及無關耳穴;耳穴著色部位組織為酸性;耳穴著色部位的磷酸醋鍵水解,磷酸基出現轉移;耳穴著色部位的細胞內維持著一定磷酸濃度,經膜吸收和轉運處于旺盛狀態;過氧化物酶的存在,說明耳穴具有殺菌解毒抗病毒作用以及抗變態反應作用。
路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針刺配合耳穴貼壓治療痹證,強調辨證取穴,根據主癥取穴,尤其強調臟腑調理,同時在預防疾病過程中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1] 管遵信,李惠芳.論耳穴診治疾病的原理[J].甘肅中醫,1994,4(7) :5-7。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11-2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路紹祖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任彩虹(1986—),女,貴陽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針藥并用防治神經系統疾病。
楊丹 (1966—), 女, 貴陽中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針灸治療心腦血管疾病。E-mail:Yangdan_xxt@163.com
R246
A
1673-2197(2015)05-0057-01
10.11954/ytctyy.2015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