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芝
(吉林省和龍市八家子鎮上南小學,吉林 和龍市 133500)
如何把生活化教學帶入小學語文課堂之中
肖秋芝
(吉林省和龍市八家子鎮上南小學,吉林 和龍市 133500)
語文來源于生活,而且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的教學也有效改善了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為語文教學注入了一劑新鮮活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里的綜合素質主要指的是能適應生活需要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語文素養。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教學時必須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基于此,本文將圍繞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展開如下幾點分析: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課堂教學
教育家孔子曾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說苑·雜言》),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說過:“教育即生活”,這些名人名言都形象生動地闡明了語文學習與實踐生活間的密切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建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也是本文將要闡述的。
早前受應試教育影響,導致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語文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上,但是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生活化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則不然,其教學觸角逐漸延伸到學生的生活領域之中,而且還彰顯出富有活力的人文氣息。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的內在需要調動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追求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荔枝》一文時,文章中“當‘我’買了荔枝回來后,但是不敢馬上拿出荔枝,而是趁著媽媽高興的時候才拿出來”這一情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的,而且很多學生也都有過類似于作者的這種經歷,也都跟作者一樣,有過“害怕”體驗。因此,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過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展開教學。并提問:文章中“我”的害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時候,學生們也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很快發現媽媽由于“激動”,話說得不完整,作者害怕媽媽的責怪,趕忙打斷了媽媽的話。此時,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展開合理想象,把媽媽未說完的話補充完整。最后,再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作者的情感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來。這時候,學生們個個投入其中,讀得聲情并茂且有聲有色。對媽媽的敬愛之情也都油然而生了。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時,將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文本內容結合在一起,開展語文實踐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又能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領域。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義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一起去尋找與教學內容相似性或者相對性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遷移或者對比中加深自身的情感體驗。在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生活中鍛煉、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現代語文教學應該倡導的一個方面。
例如,在講授《生命橋》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動物在瀕臨絕境時所做出的驚人的抉擇,為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情境說起:“同學們見過動物逃生嗎?它們是如何逃生的呢?”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各自的見聞:“壁虎被天敵抓住時會掙斷自己的尾巴逃走。”……這時,教師則可以順勢遷移出新課,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化教學結合在一起便水到渠成了。“當一群羚羊在后有獵人追趕,前是萬丈深淵時,它們以犧牲老羚羊的精神來保全小羚羊的安全,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抉擇呀!”在接下來的感情朗讀中,孩子們也都帶著一種悲壯的情感去朗讀,真切感人。在這一教學中,學生既得到的情感體驗,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遷移,他們的情感也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下得到升華。
由此可知,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結合在一起,既能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進程,而且還達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之目的。
俗話說一堂課的終結則是另一個學習活動的開始。一節高效率的課結束后,學生一般都會意猶未盡,而且還利于在課下交流彼此的閱讀樂趣。這也表明,文本需要適當拓展,需要適當延伸,而且還需要教師順勢把課堂教學活動推向更高遠的巔峰。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可以推薦與文本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以此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讓閱讀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語文在生活中發揮出它獨具特色的魅力。
例如,當學習完《找春天》這篇課文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與描寫春天相關的經典詩文或者材料等,開展課外誦讀;當學習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后,也可以推薦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我的母親》,供學生閱讀;當學習完《難忘的潑水節》這一文后,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課后實踐活動:在豐富學生課外學習資源的同時,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圍繞“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主題活動展開拓展性閱讀,在拓展性閱讀中,不斷拓寬學生的精神空間,加強他們的語言領悟能力,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學會用語文的方式去體驗實際生活。而且還利于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使語文學習不再枯燥,而且還充滿韻味。
[1]廖春燕.建立小學班級語文氛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J].新課程:小學,2012(12).
[2]向才軍.故事教學法在聽障兒童語言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03).
[3]蘇保環.小學語文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2).
[4]周慧霞.用生活理念構建語文教學新課堂——談小學語文課程生活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03).
[5]何進明、李列三.小學語文新課程下生活化教學拓展[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9):57.
G623.2
A
1671-864X(2015)11-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