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吉林藝術學院公共基礎部,吉林 長春 130021)
藝術類普通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
張明
(吉林藝術學院公共基礎部,吉林 長春 130021)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雖然是一個被持續關注的話題,卻依然無法改變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不被重視的尷尬命運。本文著力從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大學語文課程群這幾方面探討藝術類普通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通識教育
關于《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呼聲持續不斷,各類論文和研究成果不斷。但是,與這種形勢相矛盾的卻是大學語文教育在高校面臨不被重視以及壓縮課時等的尷尬局面。本文試圖從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探索一條適合藝術類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建設途徑,以期為同類院校開展此類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1.教學理念陳舊。
在以“科研興校”的理念指引下,不論是高校管理層還是普通高校教師,都將目光聚焦在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上。然而,《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在專業建設上缺乏優勢,導致學校層面不重視,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現實境遇。吉林大學前校長劉中樹教授認為,《大學語文》目前出現這樣的尷尬現象, 主要原因還是對于《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價值認識上有問題。
2.教學內容模式化。
目前,國內通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及各高校的自編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弊端。首先,教學內容基本圈定在優秀文學作品選的框架之中,而且偏重于古代散文、詩歌作品,與當下文學思潮、文學現象脫節,尤其在選文上,多與中學語文教材課文重復,內容的單一化、模式化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拖入教學內容僵化,知識乏味的泥沼之中;其次,大多數《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體例都是在課文前面簡單介紹作家作品,結尾處做一個閱讀提示,布置幾道思考問答題,這種體例又與中學語文教材別無二致。上述原因最終導致了《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模糊,目標含混,以至遭遇因教學效果不佳而被日漸忽視的悲慘境遇。
3.教學方法陳舊。
大多數學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依然奉行以教材文本的教學理念,注重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主要作用,主要采取教師講授篇章、講解字詞、分析結構的內容和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營造內涵豐富的文學氛圍,造成學生被動聽講,無法進入文學欣賞的情景之中。最終導致學生對《大學語文》沒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這不僅違背了《大學語文》的開課宗旨,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甚至可能對學生的發展造成危害。
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除了一般大學生的心智、行為特征以外,普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在從事專業學習和參與大學生校園活動時,大多表現出重視專業學習、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個性張揚等特點,而在學習基礎學科知識時卻普遍表現出缺乏學習動力,甚至抵觸和逆反的情緒。針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這種學習心理特點,筆者《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應采取以課程教學為基礎,針對各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通識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著力建設以必修課為基礎的大學語文教育課程群。
1.充分發揮“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譯“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理念倡導打破傳統的課程制度下不同專業學生學習不同課程的現狀,通過大學生學習一些共同課程,以達到盡可能的綜合教育。這與大學語文教育作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藝術修養與閱讀習慣、寫作能力等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與“通識教育”的改革理念十分契合。
2.改革教學方法。
首先,轉變教學方式,把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轉變為以教師講授為輔,教師在授課之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多采取專題研討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輔以強化思維訓練和寫作訓練的實踐內容。采取師生互動,研討加實踐的教學方式,有助于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充分利用媒體與網絡資源,創新教學形式。例如借鑒MOOC課程模式,效法《成語大會》、《漢字英雄》等電視節目的形式,開展學生喜愛并愿意參與的主題社團活動,從而實現大學語文教育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
“大學語文”的重點在“大”上,“大”即大學,它強調與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相區別,旨在更高層意義上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在認識到《大學語文》的重要地位和特點的前提下,應著力改變語文課程的教學體系。藝術類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應該針對學生思想活躍,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學習心理,嘗試運用互聯網技術,引進先進的MOOC 課程模式,構建起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大學語文教育課程群,將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進而實現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2]劉文菊.關于網絡時代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
G642.0
A
1671-864X(2015)11-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