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偉
(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阜平 073201)
職高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研究
李勝偉
(阜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阜平 073201)
素質教育的推行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全面發展,職高物理教學也如此,而職高物理教學當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本文對其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本研究以職高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具體要求為切入,分析了職高物理實驗教學現狀,并對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進行了探討,力求尋找到適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用這些具體的舉措來達到職高物理教學實驗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目的。
職高物理;有效性;實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物理學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活動是以實驗為基礎進行的,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職高物理實驗教學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有效性不高。
職高物理實驗從本質上來講是人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發揮,所以在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以其本質為根本,要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工作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原給學生最為豐富和真實的物理世界,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培養。
當前素質教育已經逐漸取代了應試教育,所以物理實驗教學也相應的進行了改革。當前的物理實驗教學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開展的,所有的教學活動開展都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物理思維和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和創造能力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效教學。
1.職高物理實驗器材配置現狀。
雖然當前教育部門對職高實驗教學給予了極高的重視,相應的實驗器材也逐步配置完全,但是筆者深入到鄉鎮級別、縣城級別、市級別的職高進行調查,發現實驗教學儀器的缺口仍很大,無法滿足實驗教學任務的需求,并且此現象普遍存在,另外筆者還發現鄉鎮級別職高、縣城級別職高的物理實驗儀器缺口比市級別職高的缺口更大。
教師對于實驗的重視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發揮,筆者分別深入到鄉鎮級別、縣城級別、市級別的職高實地走訪,發現仍舊有大約10%左右的教師對于物理實驗不夠重視,且三個級別的職高物理實驗教學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現象。
2.物理實驗課程開課現狀。
當前職高物理實驗的類型主要有三類,分別是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做一做,但現實中這三類實驗的開課率都不理想。鄉鎮級別、縣城級別、市級別的職高中學生實驗的開課情況尤數鄉鎮職高開課率低,做一做開課率最低的是縣城職高,而演示實驗基本上差不多。從總體上來看,職高物理實驗開課率并不高,在課堂上學生實驗、做一做基本上最后都變成了演示實驗,學生動手的機會非常少,三個級別的學校開課率整體差不多。
3.物理實驗多局限于技能和知識的教學。
新課改當中非常注重三維教學目標,而物理實驗教學也同樣,故應打破原來物理教學桎梏,不應只進行技能和知識的教學,應多進行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但縱觀當前我國職高物理實驗教學,仍因循守舊,沿用原來的教學形式,實驗多以能否提高學生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掌握、能否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為重點教學內容。對于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往往流于形式,無實際內容和教學過程。
1.提高教師對物理實驗的重視程度。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職高物理實驗教學開展情況并不理想,同時教師對其也不夠重視,物理實驗成為了輔助教學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而面對當前的教育改革形勢,職高物理教師應該及時的轉變觀念,不斷探究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職高物理實驗教學,提高自己的執教水平,而教育部門和學校也應該向廣大物理教師宣導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2.保證各類型物理實驗的開課率。
保證物理實驗開課率是提高其教學有效性的最基本要求,但是這也是很多實驗教師所忽略的。雖然當前導致物理實驗開課率低的因素是 很多的,但是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努力改變這些影響因素,保證各種類型物理實驗課程的開課率。
3.打破常規物理實驗教學方法。
從上面對物理實驗開課率現狀分析來看,很多實驗都以講解為主,而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作用并不大,故急需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方法改革。探究性實驗教學方法的根本是通過問題發現、假設提出、計劃制定、進行實驗、實驗現象和數據收集、實驗分析、結論得出、討論來實施,所以在探究性物理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從探究中獲取物理知識,達到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的培養目的。
素質教育環境下,如何有效的提高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對于物理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和必須要不斷實現的教學目標。新課改要求職高物理實驗不僅要做到技能和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而面對當前職高物理實驗教學的種種不足,筆者提出了提高教師對物理實驗的重視程度、保證各類型物理實驗的開課率、打破常規物理實驗教學方法三個重要教學有效性提高的舉措。
[1]劉建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J]. 教育界,2011(17),29-30.
[2]古旭海.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一孔之見[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1(10).
[3]楊虎軍.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年第1期. 269.
G633.7
A
1671-864X(2015)11-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