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飛 張惠瓊 楊光寒 田見友
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云南曲靖 65500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關節病變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該手術方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中,老年人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老年患者各個系統功能的衰退,機體各方面耐受能力較差,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麻醉方式以提高手術的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得尤為關鍵。2012年9月—2014年10月,該研究將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以及患者術后情況進行了統計學對比分析,進一步為臨床工作提供相關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8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在63~8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0.5±5.4)歲。骨折類型:經頸型37例,頭下型45例。現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41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時采用全麻;治療組41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手術時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將兩組患者年齡、體重、身高、性別、骨折類型等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而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組麻醉方法 術前30 min 時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給予患者持續吸氧及心電監護,囑患者取右側臥位,于L2-3 行腰硬聯合麻醉穿刺進針,穿刺成功后向蛛網膜下間隙內注入0.5%左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液1 mL 的混合液,幫助患者取平臥位,以后維持麻醉平面到L10 以下。觀察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30 min 的心率,血壓變化情況。
1.2.2 對照組麻醉方法 在手術前30 min 給患者常規注射10 mg的地西泮、0.5 mg 阿托品,并采用多功能監護儀動態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給予患者氣管插管,持續吸氧。開放靜脈通道,按順序靜脈推注: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1.0 μg/kg、維庫溴銨0.2 mg/kg。給患者吸入1.0%異氟醚行全麻麻醉,并間隔追加1.0 μg/kg 芬太尼、0.05 mg/kg 維庫溴銨,應用微泵持續泵入2.50 mg/kg 丙泊酚以維持麻醉。
在兩組患者麻醉與手術期間,觀察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其中包括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等。同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進行麻醉時的麻醉用藥劑量以及患者感覺阻滯起效時間、 阻滯完全的時間等。在手術結束后,記錄患者的疼痛程度、惡性嘔吐等情況。
麻醉效果優: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沒有疼痛的感覺,沒有臟器受牽拉的感覺,無需再進行輔助用藥;麻醉效果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有較輕微的疼痛感與臟器受牽拉的感覺,但是患者能夠承受,同樣無需行輔助用藥;麻醉效果差: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有比較強烈的疼痛感覺與臟器受牽拉的感覺,但難于承受,需要再進行輔助用藥;麻醉無效:麻醉并沒達到顯效或有效的標準。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總的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兩者的綜合[1]。
該次試驗所得的數據均是采用SPSS 軟件進行的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對比應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麻醉用藥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組的麻醉起效時間以及阻滯完全時間也顯著短于對照組,而且治療組的麻醉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的麻醉用藥劑量、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全的時間的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的麻醉用藥劑量、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全的時間的效果比較(±s)
對照組(n=41)治療組(n=41)t 值P 值組別140.97±21.37 17.63±5.42 35.82 0.00001麻醉總用藥劑量(mg)245.39±36.48 50.73±15.62 31.41 0.00001 23.29±6.37 14.38±3.65 7.77 0.00001起效時間(s) 阻滯完全時間(s)
將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的血液動力學變化進行比較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手術之后,治療組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統計結果比較(±s)
表2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統計結果比較(±s)
對照組治療組組別術前術后術前*術后 **時間131.67±10.75 112.49±13.34 129.83±10.22 103.18±10.56收縮壓(mmHg)75.62±7.03 80.71±7.90 74.73±6.87 74.95±7.01 85.33±10.27 88.64±9.75 82.91±10.78 77.95±11.31舒張壓(mmHg) 心率(次/分)
*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術前,收縮壓t=0.79,P=0.43; 舒張壓t=0.57,P=0.56;心率t=1.04,P=0.30。P 值均>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術后,收縮壓t=3.50,P=0.00075;舒張壓t=3.49,P=0.00078;心率t=4.58,P=0.00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在術后的血流動力學較對照組影響較小。
在兩組患者手術結束之后,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術后情況,結果統計如下:對照組患者中,在術后感到有輕度疼痛的有16例,感到有中度疼痛的有19例,感到有重度疼痛的有6例,出現惡心嘔吐、頭疼等不良反應的有7例(17.07%);治療組患者中,在術后感到有輕度疼痛的有31例,感到有中度疼痛的有9例,感到有重度疼痛的有1例,無惡心嘔吐、 頭疼等不良反應病例的出現。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學分析,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中在進行麻醉手術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的有17例(41.46%);治療組患者中在手術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的有6例(14.63%),治療組的術中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而對照組與治療組在手術后3 d 內均未有明顯的并發癥出現,并沒有發生肺部感染性疾病。
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是老年患者,并多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而這些內科疾病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影響較為明顯。同時,老年患者機體的各個系統功能均有所減退,使得患者自身的耐受能力較差[2]。因此,患者術前麻醉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患者的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
全麻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是比較傳統的麻醉方式,但是隨著近些年的研究發現全麻具有以下的不足之處:全麻術后,患者蘇醒所需的時間較長,這使得麻醉時間相應的延長,而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 在麻醉過程中,由于氣管插管造成機械刺激,從而容易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較大改變,可能出現低血壓等術中并發癥[3];由于全麻的麻醉平面比較高,所以對呼吸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的損害較大。腰硬聯合麻醉為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結合的一種麻醉方法,它同時具有了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以及硬膜外麻醉的優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能切實地實現麻醉師對麻醉平面有效的控制; 能夠很好地掌控麻醉藥物注射的速度,以保證良好的麻醉效果,完全能夠滿足手術時間較長的需要;不但可以明顯減少局部麻醉藥物劑量,還可以大幅度提高麻醉鎮痛效果;并不會使患者的呼吸系統受到抑制,對呼吸功能的影響較小[4];術中低血壓的發生率較低,而且不容易發生中毒或過敏等不良的反應,能夠明顯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5];在顯著提升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還可以減輕麻醉師的工作負擔。該研究中,研究者通過設置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的結果相一致[6]。治療組在麻醉起效時間與持續時間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麻醉術后,治療組的疼痛程度、不良反應、術后并發癥情況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了腰硬聯合麻醉的良好效果。
總之,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全麻麻醉,麻醉起效時間快,肌肉松弛作用好,阻滯完全,麻醉效果確切,可控性好,用藥量較小,并且對血流動力學、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的影響較小。所以,腰硬聯合麻醉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岳永猛,陳力,熊陳,等.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效果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781-2782.
[2]曾令全,石宗莉,劉艷,等.兩種麻醉方式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比較[J].重慶醫學,2011,40(35):3607-3609.
[3]王煥彬,陳枝.兩種麻醉方法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4,36(3):329-331.
[4]程李健,嚴敏.銀杏葉預先給藥對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7):886-887.
[5]夏婧,王世端,黃輝,等.右美托咪定與異丙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的鎮靜效果比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4):1779-1780.
[6]劉秀芬,王東信.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處理[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11):3382-3384.
[7]高廣文.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3):105-106.
[8]鄭濤.全身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對比研究[J].吉林醫學,2014,35(12):2624-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