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志國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蒙山旅游區國有天麻林場把改革作為建設綠色林場、構筑生態屏障的重要戰略舉措,舉全場之力強力推進,走出了一條山綠、水清、場活、人富之路,國有林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麻林場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具影響力森林公園三十強”等榮譽稱號。2013年11月,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5A 級景區,成為臨沂市首家5A 級景區。2014年,林場被評為全國“十佳林場”之一,也是山東省惟一獲此殊榮的林場。
天麻林場的場長王欣,一個憨厚樸實的山東小伙,土生土長的臨沂市蒙陰縣人。別看今年才36 歲,但是在天麻林場已經工作了6年。小伙子說話語速很快,談起天麻林場的歷史滔滔不絕。據他介紹,蒙山旅游區國有天麻林場始建于1950年,總面積5.5 萬畝。1984年,國有林場實行體制改革,天麻林場由計劃體制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變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1993年,林場全面禁伐。隨著財政體制的變革和林木資源的禁伐,林場生產經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發展過程。林場被迫從事商業經營,發展經濟林,但這種以林養林的模式,或告失敗或收效甚微,富余職工增加。長期積累的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相關配套政策跟不上等根本性問題逐步顯露出來,天麻林場和全市的其他國有林場一樣,陷入了資源管理弱化、基礎設施落后、債務負擔沉重、職工生活困難的困境。
針對存在的這些弊端,2013年,蒙山旅游區管委會將天麻林場納入全額事業單位管理,明確了天麻林場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定位,林場職工工資全部由地方財政保障。林場職工由改革之初的人均年工資收入不足5000 元提高到目前的5 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問題。
天麻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也納入蒙山旅游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投入資金6 千萬元,有效改善了林場道路、辦公場所、水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全面實施了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規劃建設了高檔次職工住宅小區和護林房,林場職工實現了“山上有張床城里有套房”的夙愿。

天麻林場之“中國瀑布”
記者來到天麻林場新建的職工住宅區,親眼看到,一幢幢樓房鱗次櫛比,干凈整潔。每套住宅戶型都是兩室一廳,面積在100 平方米以上。現在天麻林場很多職工家里都購買了小汽車,林場在建房時,一樓還特別設計成車庫。林場職工由50 至60 平米低矮的平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幸福指數明顯提升,這是國有林場改革給林場職工帶來的福利。
今年63 歲的退休職工胡乃河說:“有了新住房,入了社保,收入也增加、穩定了,早些年的苦日子過去了,我現在覺得生活更有勁頭了。想當年林場的生活真是太艱苦了,特別是那些女職工,上山都是挑著兩只筐子,一邊挑著樹苗,一邊挑著孩子。”
天麻林場山岳景觀和森林景觀眾多。歷來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天”之說。林場四季景觀各異:春季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云霧飄渺;秋季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季銀裝素裹,玉琢冰雕。

1.防火物資庫

2.防火宣傳牌

3.天麻林場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佳林場

4.天麻林場沙盤
從1993年開始,林場就確立了以林業資源為基礎、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工作思路。在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林場靠自力更生,初步建設了水、電、道路等部分基礎設施,但開發水平不高,收入較少,沒有改變貧困面貌。2001年后,在國家政策和林業、財政等部門的扶持下,林場陸續申請使用了幾筆貸款,進一步完善了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了2 萬平方米停車場,3.2萬級臺階路,4公里木步道,10公里車行道,開發了游樂園、采摘園、藥草園、竹園、鹿苑、購物市場和100 多處景點,配套了5400 平方米的賓館服務設施,吃、住、行、游、購、娛要素基本齊備。旅游收入逐步提高,林場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職工生活水平也大有提高。
2013年森林公園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7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600 萬元,直接為社會提供就業近3 萬個,并帶動周邊村民發展農家樂120 戶,采摘園60 處,實現旅游總收入2.8億元,實現了林場和周邊村鎮共贏的局面。
林場變成了景區。在山東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工作了大半輩子的退休職工王桂存有太多的“沒想到”。
今年59 歲的王桂存一直在蒙陰縣國有天麻林場工作,歷任林場技術員、工程師、副場長、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科長、工會主任。他說,改革開放30年,蒙山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折射出了沂蒙旅游業從無到有的崛起之路。
說起與蒙山的結緣,憨厚樸實的王桂存滿含深情。1977年,老家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農村的王桂存中專畢業后,來到當時的蒙陰縣國有天麻林場當了一名普通工人,從此在大山的懷抱里一干就是30 多年。
1984年國有林場實行改革,天麻林場改制后變成了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隨著林木資源的短缺和禁伐,使得林場境況日下,部分職工生活困難。很多人找關系、跑路子,想方設法調出林場,王桂存卻多次放棄調動的機會,毅然留在了自己鐘愛著的這片森林、這座大山。他信守著自己的理想,熱愛著自己的事業,卻差一點耽誤了終生大事,直到30 歲的時候,才經人介紹與費縣一位農村姑娘結婚成家。說起這段往事,王桂存自侃地說:“老家在平邑,工作在蒙陰,找了個費縣媳婦,正好圍著蒙山轉了一圈,看來我和蒙山結緣不淺哪!”如今這位在蒙山奮斗了近半個人生的“老蒙山”,已是鬢發染霜,臉也變成了古銅色,刻滿了歲月的印記。
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林場可持續續發展的根基。天麻林場高度重視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所有規劃建設都堅持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依法加強林政資源管理,嚴格辦理林地征占用審批手續,確保不發生違反林業法規政策、私占林地和濫伐林木的行為。同時,提高了全市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能力,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
林場堅持以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有效增長為目標,做好森林撫育工作,使林場的森林資源數量、質量明顯提高,大徑材活立木數量大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林場完成森林撫育2.6 萬畝、特種林木后備資源培育面積3333 畝;共計造林3300 余畝,栽植苗木30 多萬株,為國家林業局及山東省林業廳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參照樣本和資料數據。
王桂存對這場國有林場改革感觸頗多。“這幾年,生態一年比一年好,山林里溪流水量明顯增加,巡山時偶遇野生動物的機會也多了。”王桂存說,保護區的建立讓周圍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林木私有,可以砍伐”的觀念逐漸消失,大家的森林防火意識也增強了。
天麻林場是山東省臨沂市國有林場改革的一個縮影。包括天麻林場在內,臨沂市共有29 個林場,均為生態公益型林場,總經營面積38.6 萬畝。這些國有林場搶抓機遇,通過改革優化了林場資源,提高了林場綜合實力,增加了林場職工的收入,探索出林場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模式,為生態臨沂建設奠定了基礎。
臨沂市林業局場圃站站長閔祥宏對記者說,全市國有林場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還普遍存在一些急需破解的困難和問題。

天麻林場被譽為“天然氧吧”
臨沂市林業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林場職工多為上世紀80年代林場招工和子女頂替,平均年齡50 歲左右,40 歲以上人員占到80%以上;學歷普遍偏低,大專以上學歷只占16.9%;專業技術人員偏少,技術力量薄弱。
“林場作為全額事業單位聘用人員逢進必考,林場在引人、用人機制上受限制,導致林場人才斷檔,發展受到制約。”閔祥宏說,人事部門要求國有林場聘用人員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歷,門檻太高。
“我們的國有林場每年都有進人指標,但在人才市場上招不到人。有的熱門崗位,1 個名額有幾百個人報名,而林場崗位也就幾個人報名。符合條件進來的,干一兩年就走人了。建議降低進人門檻,有些崗位大專學歷的行不行?”閔祥宏說。
在閔祥宏看來,破解林場發展瓶頸的辦法,主要還得依靠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國家政策扶持。由于國有林場是生態建設、森林旅游的重要載體,具有生態和社會雙重職能,應加掛“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牌子,進一步明確國有林場的公益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