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競
摘要:作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個體,我們無時無刻都感受著文化的熏陶。教學文化是文化大環境中最為特殊,也極為重要的一種文化形式。教學文化對個體潛能的激發、自主性的表達、創造能力的提升,生命意識的喚醒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更應該關注教學文化建設,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蘊涵豐富生活氣息、人文精神關懷的教學文化空間。
關鍵詞:教學;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180-02
一、教學文化釋解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追求學生認知領域的整合發展,包括學生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鑒的能力,我們要建立起一種教學文化與之呼應。教學文化是思辨理性與切身感性的結合,內含顯性與隱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構建出的一種關系文化,對人的潛能及天性進行激發與喚醒,對人的身心施加有效影響,使人的存在感、生命感、價值感得以提升的一種新的教學關系模式,包括課堂環境文化建設、課堂活動文化建設以及以評價為中心的教學文化建設等。
二、建設教學文化的價值分析
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極大,“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的言談舉止、思維信念、品性道德。因此,學校文化、課堂教學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學校、課堂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固定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我們不想師生成為社會控制的對象,就需要教學過程“活”起來——有交流、有互動、有創生,而這就有賴于課堂里教學文化的建設。良好的教學文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構建有重要意義。課堂教學文化是教師和學生等其他教育要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形成的一種綜合體,包括物質環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課堂風氣、情感態度、課堂規范、人際關系與行為等方面,研究課堂教學文化對師生思維、言行、心理、精神、氣質等各個方面產生重要指向與制約的作用,讓其能夠更好的學,更好的發展。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充滿了競爭主義、能力主義,大量孩子“從學習中逃走”,我們不能認為只有人有利用價值時才有存在價值。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好的教學文化的建設,就是為了兼顧到每一個學生,使其獲得“伸展跳躍”式的發展,特別是學得慢的學生。
三、如何重建課堂文化
如何構建課堂里的教學文化呢?我們可以從五個主要方面來分析:
第一方面在于“溝通”。師生都是活動著的個體,師生交往離不開溝通。“溝通”最為常見的方式是語言上的溝通。文化最外在的表現形式也是語言。可以說語言是師生交往的前提,是師生交往的媒介,更是師生交往的方式。語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師生靈魂碰撞的媒介,語言對于教育的進行、師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首先需要記憶有關的知識,這些知識是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傳遞出來的,因為學生都是有著豐富經驗的個體,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師生能真正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創生。只有通過溝通才能與文本、與外界、與歷史產生各種有意義的關聯,才能真正以擁有語言的方式擁有了世界。教育的全部秘密都蘊藏在溝通交往之中。
“智慧課堂”的形成就基于這種溝通。學生想表達看法,教師則要盡可能滿足這些需要。每堂課的教學是需要教師事先進行一定設計的,但課堂是鮮活的,肯定會有許多突發情況是未預設到的,這時就需要教師運用專業智慧,積極調動學生對這些“不速之客”進行生成,與學生互動、交流。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有著獨立生活經驗、知識及意識的個體,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而對同一事物不同學生肯定會有不同理解,或是不同的關注點。智慧追求的就是這種與眾不同,因為智慧本身就是在計劃性之外的。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課堂已被世人所唾棄,充滿不可知性、偶然性的課堂才是優質的課堂,因為這些迷人的“未知”,能強烈的吸引住學生,聚集其注意力,激發其思考,教師也能在這些“未知”中快速成長,發展其專業知識。
課堂里教學文化建設也依賴教師間的文化重建。這里的文化除了包括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知識技術以外,還指向教師交往間的一種和諧的、民主的文化氛圍。日本佐藤學教授就非常推崇教師間“同僚性”以及“教師共同體”的建設。教師彼此間誠懇交談并相互幫助,而關注交流的重點并非教師上課時知識內容的選擇,或是其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的運用是否得當,更多關注討論的是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態,探尋學生學習成立與瓶頸之處。這種坦誠相見的文化氛圍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建立的,需要教師們共同努力。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教師們樹立起一種平等觀,建立一種信任感,讓被壓抑著的教師潛能釋放出來,為教師們構筑起互相聆聽的文化氛圍創造條件。
第二方面在于“文化”本身。文化無處不在,語言、文字、習俗,凡有關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都屬于文化范疇,同樣文化也是不斷革新的,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刻板封閉性的文化教學會讓人變得鈍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世界切分的越來越細,文化也就變得越來越多,在課堂上可以選擇利用的資源也就更為豐富。文化只有差異之分,沒有對錯之分,每一種文化都是個性的表達,因而在教學文化建設中,我們更應該以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態度對待一切文明、一切文化。我們要培養一個“敏感”的文化意識。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件——課堂中桌椅的擺放。中國桌椅擺放普遍是井田式,看起來很規整、很嚴肅;而國外的桌椅擺放就很隨意,以U字形、同心圓居多。而這簡單的桌椅擺放,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學文化理念差異。中國以教師說教為主,雖然單位時間內傳授了很多知識,卻讓人覺得沉悶、繁瑣。現在是學習型社會,需要學生自己去承擔自我教育的責任,要想讓學生自動的從內部產生出一種“力”,國外追求更多的是“協同學習”、“互惠學習”,學生不僅能看到老師,還能看到彼此,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互提互問,共同成長,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經驗的效率。當然我們也要反思兩種方式,取其精華,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文化建設服務。
第三方面要實現課堂教學文化的“連貫”。其意思是:觸類旁通、博聞廣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不同文化間也是有共性,彼此相通的,作為教師,我們在備課時要特別注意文化的關聯性,引經據典,以點及面,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變得豐滿。
除此之外,“連貫”也指一種整體性的發展。在國外早期教育中,基本上是一個老師負責一個班所有的課程直至畢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追求一種連貫的、循序漸進的、整體性的發展,追求一種從一而終的教育。而這正是生態課堂所表達的理念。在生態課堂中,要兼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為每個學生都設立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到的目標,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其在學習中減少挫敗感,增加學習積極性與熱情。
生態課堂教學內容中也可以體現文化的“貫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境性。比如過萬圣節,國外學校會提前一個月進行準備,學校會讓各門學科在教學內容中都滲透著萬圣節的相關知識,數學課的物品采購、歷史課的節日由來、手工課南瓜燈的制作等等,利用節日貫穿教學,這種文化主題性式的教學方式值得中國借鑒學習。
第四方面是學會“評價”。評價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現在很多教師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會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游戲環節,是游戲就會有競爭性,就會有輸贏。在最后進行比賽結果比較時,教師們就需要注意,我們進行游戲不是為了分出勝負,而是為了給予學生反饋,讓學生了解在此次學習活動結束后學到了什么。甚至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比較時,可以不以個體為單位,而是以班級為單位,讓班級所有成員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總體回顧與評價,這樣會使班級成員間更加團結,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共享成功,減低挫折感,甚至引發為團體努力的使命感。
第五方面是學會利用“生活”,挖掘生活教育資源。文化具有區域性,不同區域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生活氣息及個性。教學文化直接或間接的源于這些文化生活。生命課堂就是對這些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營造出生活性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課堂教學文化中彰顯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日本濱之鄉小學學習,這所學校在開辦之初就收集了上萬種花草種在校園中,還養了許多昆蟲,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化校園,更意在讓大家學會熱愛生命,感受生命教育。甚至這所學校的校長被診出患有癌癥時,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活的教材,讓同學們觀察記錄身體變化,為大家上了一次真實而震撼的“生命課程”。
理論與實踐需共生互補。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文化也應該學以致用,回歸生活,利用所學知識滿足生活現實需要。真實的生活能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一個非常自由的平臺,也通過這種實踐加強了文化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幫助學生關注現實需要。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除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參與度,為課堂教學文化發展創新提供了很多資料外,更讓知識文化升華了人的生命意識、自由精神。只有生命意識覺醒,師生才能更好的直面現實生活,教學才能達到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
四、結語
課堂教學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寄望于所有教育活動參與者的全員互動。作為建設者的我們要盡快轉變思維方式和教學范式,在教學過程中回歸生活實踐、呼喚人文氣息、彰顯生命價值、激勵智慧創生,將智慧課堂、人文課堂、生態課堂、生命課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當代課堂教學文化建設之路雖任重道遠但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劉冬巖,陳旭遠.對話與理解:師生交往語言意義的追尋[J].東北師大學報,2003,(2):119-124.
[2]余文森,肖川,張文質.教學設計與課堂的生成性[J].福建論壇,2005,(7-8):71-77.
[3]佐藤學.學習的革命[M].臺北: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182-189.
[4]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