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穎 陳秋帆
摘要:本文從四川省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教育入手,探討了大學英語在培養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已有顯著成效,然而,要達到文化雙向交流的目的,必須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運用英語加以推廣,而且只有將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人才更能適應未來市場的需要。
關鍵詞:國際化;本土化;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178-02
一、引言
在全球各個行業倡導國際化的形勢下,面臨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和競爭的需要,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指出,高校教育要培養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和拔尖人才,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然而,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全球各個領域越來越呈現出趨同性和聚合性的特點,從而可能導致地方性與個性色彩的吞噬和喪失。教育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生成的,語言的教學因其參與主體和各個因素的差異性,如種族群體和地域的不同,文化傳統和教育背景的差異,缺乏本土特色的語言教學理論將無法指導特定語境下的外語教學,缺乏本土意識的語言教學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把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培養成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學在其中承擔什么樣的使命,是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二、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
根據筆者對四川省內部高校如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的調研發現,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多次改革,針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有了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大學英語教研室根據分類分層的培養原則,制定了石油工程學院和資源勘探學院(現更名為地球科學學院)兩大主干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實驗班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該校優勢資源,創新了教學內容,以新穎的教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科學的測評方式,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寬廣的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合作和交流,創新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國際化拔尖人才。調研結果表明,能取得以上的教學效果,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一)樹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
要培養國際化人才,首先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國際化水準,有在國外留學或訪問進修的工作和學習經歷,要了解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及必備的素質。圍繞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教師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發展個性”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創新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任務型活動和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增強實際交際能力,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縮短課堂講授時間,強調口語訓練和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采取跟相關專業的雙語教師、專業教師合作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熟悉和掌握本專業、本行業的國際通用知識、國際規則與慣例,以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
(三)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現有多媒體網絡教學基礎上,利用該校外語調頻電臺、外語學習網站、天空教室構建多元化、開放式的英語學習平臺,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監控。運用討論式、啟發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的。結合不同專業的需求,根據現場實際場景,將英語教學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此外,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鼓勵實驗班的學生與該校來自韓國、日本、非洲、法國等留學生以及外籍教師進行交流,豐富學生國際交往的經驗,提高國際交流能力。
(四)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將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重視形成性評估,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充分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三、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復合型人才中存在的問題
經筆者調研發現,川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對提高學生國際化能力的重視遠遠高于培養學生的本土文化意識。然而,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培養介紹與引進國外的文化、知識、技術、科學等人才,同時也擔負著本國文化的輸出,為政治、經濟、貿易、往來等服務。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是為雙向交流服務的,而決不是為單向交流服務。輕視本國文化的教育和輸出,必將導致本國文化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無法用正確的英語表達,導致交際失敗或低效,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誤解。
例如,當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能夠對英美文學如數家珍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夠用流利準確的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四大名著;當越來越多的學生熟識Jesus Christ(耶穌基督)時,有多少人知道孔子的英文名字是Confucius;當學生們對西方食物hamburger(漢堡包)、pizza(披薩)等耳熟能詳,又有幾人能說出在中國最常見的早餐粥、油條和豆漿的英文呢?忽略母語文化的教學,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學生自卑、媚外的心理,以致于不能以平等心態與對方進行交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四、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對策
縱觀我國的人才市場,具有較強英語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不在少數,但能夠將本土文化與國際化視野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卻相當匱乏。長期以來,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高等院校英語教學仍以語言技能為主,課堂形式單一化,雖然加強了國際化英語能力的培養,但跨文化教學很少,缺乏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結合,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如何有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文化素養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讓大學英語教育更適應本地社會需求,進一步推動本區域的經濟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改革現有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設置
大學英語教材除了選用歐美原版材料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還應該考察不同地區大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針對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專業,選擇添加不同的中國文化內容。由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介紹時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編寫教材時應該選擇一些經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系統地編入英語教材。編入一些中國人寫中國、外國人看中國的題材,加強學生對中國的了解,便于學生用英語進行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同時,采取多樣的編寫方式,既可以把中國文化作為正文編寫,也可以安排在閱讀課文里,或是作為口語交際的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合理地編撰好教材,讓英語教材真正發揮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
(二) 改革現有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開設如《中國文化概論(英文)》等素質拓展課程,向學生系統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課后引導學生閱讀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等英文報紙和雜志,收聽收看中央電視臺英文頻道(CCTV 9)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推薦中國人的英語文學作品、英語譯本等,讓學生懂得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談論社會熱點問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三) 將中英文化比較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切入點
以中英文化比較為中心組織大學英語教學,既要幫助學生分析兩種文化的差異,也要關注兩種文化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增強雙向文化交流的意識,幫助學生做母語文化和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使者,而不僅僅是西方文化的被動接受者。只有實現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可以布置搜集文化素材的教學任務,既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鑒別能力,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四) 積極迎合人才市場的需求
積極迎合人才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情況,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形成健全有效的教學模式動態化機制,為更有效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理論探索打下基礎。實際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擬對外漢語教學、在跨國公司面試求職等場景,使他們親自體會到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五、結論
當今地方企業需求的人才是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又要有豐富的本國本土文化素養,能通過國際溝通、交流和合作來推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考慮到本土化教學與全球適應性的關系,要強調英語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重視英語雙向文化交流的功能,才能為社會培養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強,既能將西方精華引進來又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真正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翠萍,鄭厚堯.大學生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3-106.
[2]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
[3]劉君栓,李占輝.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英語教育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3-157.
[4]王雪梅,徐璐.國際化復語型人才的內涵與培養模式探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