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勇
摘 要: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相對滯后,道德底線失守已對社會基礎構成一種嚴重的威脅,這種失守既與民族精神的某些固有的精英模式及歷史斷裂有關,又與市場經濟推進過程中跛足的市場倫理導致的道德虛無和混亂有關。鑒于此,我們迫切需要厘清道德底線的概念,并發展一種底線倫理的理論,以確立社會生活的可靠屏障。
關鍵詞:道德;建設;底線倫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利益格局重新分化組合,出現了價值多元并存的道德圖景。而道德建設卻相對滯后,道德的底線失守已對社會基礎構成一種嚴重的威脅,而這種失守既和民族精神的某些固有的精英模式及歷史斷裂有關,又尤其與市場經濟推進過程中跛足的市場倫理導致的道德虛無和混亂有關。正因為此,闡明一種客觀普遍的底線倫理才顯得如此必要和緊迫。
一、超越傳統道德的精英主義模式
在價值取向上追求高度純潔,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顯著特征之一,這一方面會讓社會中的少數人達到道德至善,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使道德面向精英而脫離大眾。
與西方文化把人性惡當作其認識論的前提不同,正統儒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由于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才使得一些人由善變惡;要遏制這一趨勢,挖掘和弘揚人的善良本性,最基本的途徑是從我做起,通過每個個人的自我完善去凈化社會。儒學是一門極高的個人修養藝術,是教人如何做一個高度文明的人,它上升到重義輕利的高度,閃耀著人性的精神之光,它是一門提升人格尊嚴的學說,它深深地植根于人類美好的需求之中。提煉出人類最優秀并且是具有共性的美德,它不僅引領人的精神走向至善至美的圣人境界,而且引領人類社會走向高度文明,因為道德層次有多高,就決定了個人的限度有多高,也決定了群體、社會、文明的發展創造的極限有多高。當信仰無限的永恒,人的發展前景也才可能是無限制的永恒。否定用儒學的崇高道德引領精神的時代,也就是社會走向危險的時代,沒有精神,也就沒有科技、物質文明的時代。
但是當它讓社會走向高度文明,一部分社會精英達到道德高峰的同時,它也遠離了普通人的生活,使道德成了令人只可仰止的高山,而不是腳下的生活之路。這種純而又純的道德倫理往往對道德主體提出過分的、過高的道德要求,成為一種普通人無法承受的道德苛求。其表現形式有二:一是把某種情境下其他角色應該履行的道德強加到承擔某一角色的道德主體身上,或者要求具有多元角色的某一道德主體履行在特定情境下相沖突的所有角色道德;二是用過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一個道德主體,要求其履行被提倡的道德甚至被崇尚的道德,把諸如樂于助人的行善,甚至像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美德作為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來要求。而一旦道德主體沒有履行這樣的道德,就被視為不道德、沒有良心,等等。
道德苛求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會帶來極為消極的后果。把一種角色應該承擔的道德強加到另一種角色身上會導致道德要求的錯位,進而引發道德評價和道德行為的混亂。要求某一道德主體履行相互沖突的所有角色道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主體自己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自由空間,最終使其無所適從。用圣賢、楷模的行為標準去要求道德主體,而絕大多數道德主體又不能達到,就會導致被宣揚的道德與被奉行的道德之間的巨大落差,造成很多個人、組織乃至整個社會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道德虛偽現象泛濫。在道德苛求的氛圍中,道德似乎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整個社會也四處充斥著道德的言辭,但社會的道德水準卻越來越低下,道德狀況越來越混亂。
這種崇高而純潔價值取向的倫理自然也富有意義,它過去也曾鼓舞過少數精英創造出璀璨的道德景觀,今天也還可以吸引人們自愿地向之努力,但是,如果要使之成為具有普遍要求性質的支配性社會倫理,對一個平等地面向多數以致全體的現代社會已不適宜,甚至可能由于強眾人所難反而刺激出道德的虛無主義。
另外, 雖然疏離了大眾生活實踐,但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作為社會核心價值觀,支撐著中國人民兩千多年來的道德文化心理,已融入到中國民族文化心理的血液之中,并且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崇高的道德仰望。然而自近代以降,否定儒家倫理的文化清洗運動造成了傳統道德的嚴重斷層。第一次是二十世紀初的五四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第二次是二十世紀中期“文化大革命”運動中的“批林批孔”,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的社會道德標桿轟然坍塌,支離破碎,造成了民眾道德上的無從適從,混亂不堪。崇高道德與底線道德標準也就遁入無形,無從談起了。
由此可見,其一,要超越傳統儒家倫理道德疏離大眾生活實踐的精英傾向,面向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不僅需要崇高的道德仰望,更為重要的是尋求一種為各個價值體系所包容的共識道德,即保障基本道德秩序的底線倫理,即對于社會上大數人而言,如果踐行了崇高道德則是履行了較高的道德標準。如果說沒有這樣做,無損于做人的義務和責任。其二,崇高的道德仰望與普遍共享的底線道德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共同構成嶄新的道德圖景。崇高的道德仰望促使人自由自覺的修養探求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不僅給予人們自覺地遵循底線倫理以深度的支撐,而且為人們形成合理的共同信念并不斷實現反思超越提供著不竭的精神源泉。而底線道德雖然只是一種應當是可以為有各種合理生活計劃的人普遍共享的基礎性道德秩序,但是它是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性平臺,任何社會、任何個人都必須立足于此,只有由此出發才能追求,到達崇高的人生和道德境界。
二、加大市場倫理建設,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為人們不突破道德底線及更高層次的道德養成提供和諧的社會和心理環境
中國在經歷了一個與傳統決裂的動蕩年代之后,又經歷了一個快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社會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之下,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飛速的提高,而在道德方面卻嚴重滯后,甚至呈下降之勢,出現了諸多道德滑坡甚至是道德淪喪的突破道德底線的現象。
市場經濟是非常有效的促進競爭的激勵機制,但無法自生市場倫理。市場經濟能以極高效率促進市場競爭,但是,市場經濟能叫人不偷懶,卻不能叫人不撒謊、也不能叫人不害人。的確,市場的重復博弈可以降低撒謊和害人的行為,而法律的嚴懲亦有利于交易行為的規范。但是,在市場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情況下,合同永遠是不完全的,完全靠重復博弈和法律的懲罰來求得規范的市場行為不僅不可能,而且可能不經濟,這意味著市場的運行成本無限高,最后自行崩潰。而人們往往以為市場經濟能自生出市場倫理,于是忽略了主動探索建立相關的市場倫理并束之以政策法規,放任人們形成了道德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和道德機會主義,才導致了今天諸如撒謊和害人不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的泛濫成災。
在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手段的市場經濟遠未走向成熟的今天,權力和資本的盛宴狂歡,社會不公正,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造成了普通民眾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斷擠占其心理上的道德空間,在一定情況下促使其挑戰心理上的道德最低防線。同時這也與社會上的精英分子諸如領導干部,以及傳統意義上社會道德楷模諸如知識分子、醫生和教師等在當前社會中的負向道德示范相關。
由此可見,只有積極尋求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市場倫理,讓道德內心的約束成為堅不可摧的屏障,同時采取實質性措施扼制權力資本的膨脹,維護公平正義,為人們道德養成提供和諧的社會和心理環境,才能在市場經濟不斷推進的今天, 有效抵御突破道德底線破壞市場秩序行為的泛濫。
三、闡明客觀普遍的底線倫理
傳統的精英道德遠離大眾生活實踐,容易形成道德真空,而市場經濟本身無法自生市場倫理,其后果是不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的泛濫成災,甚至對我國的社會基礎構成一種嚴重的威脅。有鑒于此,我們迫切需要厘清道德底線的概念,并發展一種底線倫理的理論,以確立社會生活的可靠屏障,這意味著對道德主體的要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而要做到適度,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所應承擔的平等適度和客觀普遍的基本義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底線道德。
道德分為底線道德、基本道德、積極道德等三個層次。在現代社會,道德要求的適度是通過區分道德的不同層次和實踐道德的不同主體來保證的。就道德層次的角度而言,道德可以被區分為底線道德、基本道德、積極道德與理想道德,其中前兩者屬于義務和責任的范圍,是被要求的道德,而后兩者屬于善行和美德的范圍,是被提倡的道德。前兩種道德是必須或應該被履行的道德,是道德建設關注的重心與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而道德要求也往往限于這兩個層面。至于后兩種道德,主體在是否履行時可以有選擇的自由,社會完全沒有必要加以強制和灌輸。基于這一區分,道德要求的所謂適度就是如何界定道德主體的義務和責任,避免把“被要求的道德”與“被提倡的道德”混為一談。
底線道德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有人最基本的自然義務和社會義務,比方說不傷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詐他人,這也是最基本的或我們在一般意義上說的道德底線;第二個層次是與制度、法律有關的,所有公民的義務,比如說奉公守法、捍衛法治、抵制對公民權利的侵犯也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第三則是各種行業的職責或特殊行為領域內的道德,比如說官員道德、教師道德、網絡倫理等等。以上三個方面,越是前者越為根本。后者一般是從前者引申而來,但也因為有領域和行業的特殊情況和權益而往往有外加的責任,所以往往也就顯得較高。比如掌握權力的官員,除了履行一般的自然、社會義務和公民義務,還需要擔負起與其權力相稱的職責。這種職責的高低輕重是和權力或影響力成正比的,權力越大,其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越大,責任也就越重。
除了道德層次的區分之外,現代社會還基于道德主體的不同把道德區分為個人道德、組織(集體)道德與制度道德。其中個人道德是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組織道德和制度道德是其中介和保障。個人道德固然重要,但更要看到組織機構的道德理念、道德政策、行為守則和道德氛圍對其成員的影響,同樣還要看到一些政策、制度和法規的道德導向作用。在發生道德問題時,不能把道德責任完全推給個人,而忽視對組織和制度的道德責任的界定。如果組織道德定位不當或者不正常,其成員很有可能被誤導,或者在履行道德時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多元并存,而市場經濟單兵突進,道德建設的相對滯后,不僅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社會道德的混亂無序,當務之急是闡明客觀普遍的底線倫理,并加之以制度、法律的保障,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才能有一個正確的起點,進而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