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翠
一、深入群眾,實現社會治理理念人性化
社會治理現代化,首先要治理理念的現代化。把社會治理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切入點。深入群眾是社會治理理念現代化的前提,在貼近群眾、深入群眾中達到思想觀念的更新。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牢固樹立群眾利益至上的觀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創新服務群眾方式、創新民生優先措施、增強群眾幸福感,讓群眾真正從社會治理中享受到方便得到實惠。二是樹立服務為先的理念。最佳的社會治理方式是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政府必須深刻理解公共服務的本質、認同公共服務的核心價值,把服務群眾作為社會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務,圍繞居民需求完善服務功能、圍繞便民轉變服務方式、圍繞特殊群體創設特色服務,做到親情化服務,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三是樹立柔性管理的理念。柔性管理最大特點是依靠人性解放、權力平等、民主管理,從內心深處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自我約束。社會治理的最優效果是社會公眾廣泛認同并自覺接受。柔性管理手段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切入點。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更多地運用行政調解、行政協商、行政指導等柔性管理方式,讓政府職能由直接參與經濟管理轉化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逐步適應社會結構轉型,更新社會治理理念,更加重視社會治理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社會治理和服務。
二、相信群眾,實現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
第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在社會治理中,黨始終處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只有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保證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有效地整合社會治理資源。要有效應對當前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變化帶來的挑新戰,就一定要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高度,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充分認識黨在社會建設和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和重要作用,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社會治理的全過程,落實到社會治理的每個環節。第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政府已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但它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它社會治理主體無法替代的。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要扮演好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社會秩序的維護者的角色。政府要深入研究社會治理的規律,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加強社會治理制度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治理模式和社會政策法規,依法治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公共服務等,建立健全社會治理的制度體系。第三、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社會組織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中能夠起到凝聚社會共識、降低社會治理成本和促進和諧的作用。能夠實現自律治理,降低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協調成本,能夠通過對社會財富的三次分配,優化特定社會群體的資源配置水平;能夠反映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協調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公平公正;能夠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公共服務。第四、注重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公眾參與是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也是社會治理的根本途徑。一方面要培養和提高公民社會參與的意識,塑造平等協商、民主參與的公民精神,調動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寬公民社會參與的渠道,擴大公民社會參與的范圍,促進公民社會治理參與機制的法制化和程序化。
三、發動群眾,實現社會治理對象雙向化
一滿足群眾的知情權。知情權是群眾監督權的基礎和前提。群眾只有對社會治理事項充分知曉,才有參與社會治理和監督的現實可能性,相反,如果群眾對社會治理事項不知情,參與社會治理和監督就必然成為空談。因此,要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就必須將社會治理事項信息實行全方位公開。二提高群眾的話語權。話語權是群眾監督政府官員的根本途徑。對一項公共決策而言,科學性是其首要的價值目標,公正性是其最重要的原則。只有讓群眾廣泛參與監督,充分聽取民聲,才能對民生問題有全面的把握,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才能做出更加符合民意、科學公正的公共決策。三保障群眾的監督權。監督權是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保證。在現實中,群眾對社會治理并不缺乏監督的熱情,也以各種方式踐行著自己的監督權利,但真正落實到位,在暢通反映渠道方面還需要多方努力。
四、教育群眾,實現社會治理手段多樣化
教育群眾,就必須正確認識當前群眾利益訴求多樣化、復雜化的特性,積極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努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一是弘揚主流價值,加強正面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核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通過社會治理創新來彰顯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使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公民的信仰和道德信念。二是開展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首先,各級政府務必增強依法行政意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逐步培養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和法治信心,不斷促進社會治理的合法化和規范化,降低社會治理的難度。其次,要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素質,使廣大群眾真正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懂得用有效的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問題能及時地尋求正確有效的法律途徑解決,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社會治理法律體系。 三是運用信息技術,注重輿情疏導。第一推動應用平臺建設。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創新社會治理運行機制。第二擴寬網絡問政渠道。政府既要真切洞悉網絡民意,又積極拓寬反映民情的渠道,通過搭建網絡政務平臺,創新社會治理溝通方式,給群眾路線賦予網絡時代特色。第三創新虛擬社會治理模式。通過充分發揮個體和組織的博客、微博、網上社區和有效的網頁形式,構建起重視網絡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提供個性化主動式公共服務的虛擬社會管理體系和管理模式。
五、服務群眾,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科學化
服務群眾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是要促進社會服務從“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的轉變,形成和建立基于“公民本位”的公共服務模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一社區管理網格化。社區管理是社會治理的切入點。要深化社區管理改革,切實維護轄區居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社會資源整合、工作力量聚合、群眾關系融合”為目的,構建“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梯次管理、逐級負責”的網格化工作格局,逐步建立精細化管理新模式。二城鄉建設一體化。要以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重點,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目的,推動社會保障同城化、社會治理信息化、城鄉戶籍一元化,統籌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服務治理體制,實現親情化服務、人性化治理、市民化對待。三基層民主平等化。充分發揮基層民主政治優勢,把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同社會治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政治發展與社會治理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通過認真落實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擴大公民的有序參與,以民主促合作,以合作促信任,增進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最終促進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理性化解。 四績效考評制度化。要在現有的評價指標中增加回應性指標比重,從群眾的視角來評價政府在工作作風、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和發展成效等方面的表現,分析政府行政的公眾滿意度。建立群眾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制度,積極引導培育民間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讓群眾參與成為政府行為的剛性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