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芝丹
摘 要:近年來,廣播電視事業的幾次深化改革,使得各類廣播電視類節目層出不窮,有人說,廣播電視節目的文化可以說就是“主持人文化”。好的廣播電視節目和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主持人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也來自節目的影響力。比如《中國好聲音》成全了華少的快語速;《快樂大本營》呈現了謝娜的無厘頭;而《楊瀾訪談錄》也顯現了楊瀾的知性與豁達。
關鍵詞:綿里藏針;知性;溫和
訪談節目的魅力源自話語的吸引力,它通過傾聽、訴說、交談折射出真實的想、真摯的情感和鮮明的革新,反映出不同背景的社會形態。隨著媒介形式的各種變遷,互聯網自制視頻節目的不斷涌現,訪談類節目越來越多,各種類型的節目主持人涉足到其中,節目形式也隨之變得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上至國際時事、社會政策,小到生活點滴、人生感悟。
一、“綿里藏針”的主持風格
《楊瀾訪談錄》自2001年開播以來,已經歷經14年,是國內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一直秉承著“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的節目理念,邀請各界精英,與楊瀾一起坐而論道。節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眾多熱門話題,不僅圍繞時事或專業,更以人的經歷、感受和智慧為中心,抽絲剝繭地講述人的故事,以成敗得失、人生百味來體現人的智慧和感悟。
楊瀾形容自己的主持風格:“綿里藏針”。“觀眾要看的是內容,而不是兩個人吵架。”《楊瀾訪談錄》中楊瀾是一位知識女性的形象,她與嘉賓被訪者一樣具有睿智的思維和優秀的專業素養。她與嘉賓平等對話,不卑不亢,并對專業問題把握的極為到位,以便挖掘出嘉賓最真的答案。
訪談節目以自然取勝,追求返璞歸真,講究真實與真誠。訪談節目為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提供了一個敞開心扉說實話的場所。主持人不僅要保證節目的自然通暢,而且還要保證與嘉賓不兜圈子、不冷場,這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傾聽、善于把握主題。對節目的風格和楊瀾的性格息息相關。“平時就不是一個兇巴巴的人嘛!”這是楊瀾對自己的定位。但這不代表楊瀾在節目中沒有主見,不尖銳。
二、做足功課,用心交流
在瀏覽楊瀾的經典語錄時看到,她從來不認為采訪有什么特別的訣竅,除了認真。楊瀾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她在每期節目之前,都做足功課,《楊瀾訪談錄》的制片人郝亞蘭說,“坦白地講,楊瀾是這個制作組里最勤奮的人。” 事實上,楊瀾不僅僅作為主持人出現在節目中,她對節目制作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有時甚至是否需要一個反光板她都會提出建議;作為一個職業的主持人,她對節目的品質有很高的敏感度。”她不僅具備主持人的專業素養,用心的去挖掘每一位嘉賓背后的故事,也不斷的提升自己在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為的就是在采訪中與嘉賓能平等對話,用專業領域的問題探討嘉賓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在采訪后,基辛格對楊瀾的采訪是“A-MAZING”(令人驚奇)。
三、靈活變通,營造和諧的訪談氛圍
在訪談的過程中,除了前期充足的準備,還要求主持人要有效的控制訪談的節奏與氛圍,包括主持人的言談舉止、問題拋出的形式、話題的敏感程度等等。從心理學上來講,主持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引起嘉賓的心理反應,從而直接影響到訪談。訪談最主要是調動對方的積極性,其積極性若調動起來就是成功的一半。
不恰當、不合時宜的問題或提問方式,都會影響嘉賓的情緒,從而降低訪談的質量,所以對待不同的嘉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所采取的訪談方式都有所不同,是循循善誘,還是一針見血;是拋磚引玉還有一目了然;是理性嚴謹還是感性煽情等都因人而異,因境而變。所以我們在節目中經常看到楊瀾時而抒情時而嚴肅,時而循序漸進時而直截了當,她通過不同的人、不同的分氛圍靈活變通,創造出最和諧的訪談氛圍,使得整個節目流暢自然,毫不做作。
楊瀾言語生成過程中可能是故意地制造“語用動態平衡模式”的“不平衡”。雖然她那么說話是一種“語用歷險”,但這又似乎是她游刃有余的“看家本領”:她始終主導著對話的走向,始終注意用語的分寸和氛圍的營造,所以她“敢于”制造會話結構的“險情”,然后又審時度勢地將其消除。她就是這樣,在言語生成時運用語境動態模式的平衡與不平衡的交互調節與控制,來推動訪談過程的深入,確是很耐人尋味的。
“風箏飛千尺,自有繩在手”——這就是楊瀾主持風格的秘籍所在。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加上后天的勤奮努力和現場的應變能力,使得楊瀾在節目中如魚得水,訪談欄目也因為楊瀾的加入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蔡長虹.主持人的個性化的語言.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
[2] 楊瀾等.《楊瀾訪談錄》.遼寧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