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澤羽 陳曉萍
摘 要:本文從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特征、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界定進行了分析論述,并就新趨勢、新環境下如何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常態度;經濟增長質量;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度追求GDP增長,只強調經濟增長的“量”,卻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導致了一系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現。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從“量”向“質”的轉變,是新常態下經濟穩增長的當務之急。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從高速發展進入中高速發展新常態,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矛盾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因此,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加速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質量提升、保持國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特征
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高層領導首次使用新常態一詞描述中國經濟,是對中國面臨復雜的國際內外環境和條件變化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2014年7月、2014年11月和2014年12月在黨外人士座談會、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中央政治局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了新常態,標志著我國經濟著正式步入新發展、新常態階段。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至少要保持10年以上。即我國經濟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必須由新常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去改變、調整和替代,中國經濟將進入穩增長、調結構、增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新階段。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深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二是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三是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四是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五是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身新的增長點。總體看,新常態經濟增長特征即為經濟發展趨勢特征,是我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優化、經濟質量不斷提升的新時期和新過程。
二、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界定
經濟增長質量分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經濟增長質量是單一的衡量經濟質量;廣義的經濟增長是從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和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狹義經濟增長質量,是將經濟質量從經濟體的生產效率,是經濟增長的“量變過程”。如傳統的GDP增長即存在狹義的經濟增長理念,雖然帶來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卻由于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收入分配不均、環境破壞嚴重、民生發展落后于經濟增長等問題。而廣義的經濟增長質量一方面是從經濟發展應該具有的某些外在特征,如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評價和考察;另一方面是從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帶來的民生變化、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等多方面內容全面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確切的講,廣義的經濟增長質量就是蘊含于經濟增長過程中,并由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可行能力的提升,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可行能力提升的越多,經濟增長質量就越高。追求經濟增長高質量,就是要通過經濟增長促進人們可行能力的提高,要通過經濟增長擴展人們的自由。因此,經濟質量提升為促進人的發展提供各種豐富的可用資源。但在相同的經濟增長水平下,這種促進作用的大小取決于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制度及政府的政策干預等因素影響。我們應從發展的目標去評價經濟增長質量,但不應該從存量角度去評價經濟體在某一經濟增長階段發展目標的程度。
三、經濟質量提升是保證當前穩增長關鍵
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質量提高是目前保持我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發展方式和路徑。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調結構之間要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矛盾兩方面的協調性,處理好增長不穩定性和經濟下行壓力大、結構調整緩慢與實現經濟可持續性、高質量健康增長就難以實現的矛盾。要明確只有經濟保持一定增速,就業和民生才有保障,企業生產經濟營才能正常維持,才能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長期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新常態下,要把轉方式和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強基礎產業基礎不斷改善,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穩定性。要在結構優化調整中實現經濟質量的增長提升,在一定增長速度區間內實現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要充分認識到在新常態下的穩增長必須堅持宏觀政策必須要保持穩、微觀政策要保持活、社會政策要落地的總體思路,才能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十三五”和未來一段時期,是舊常態向新常態轉變的過渡時期,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和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我國經濟質量才會不斷實現由“量”向“質”的真正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