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積極心理學以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美好品質和追求等,最大限度的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力,促進人的能力與創造力,提高人的幸福指數。將積極心理學用于組織管理的各個方面中,通過挖掘員工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員工對企業目標的正確認知,培養員工積極樂觀的情緒,并最終塑造出團結上進、和諧健康的工作氛圍,提高員工個體和團隊的工作績效。
關鍵詞:組織管理;員工認知;員工情緒
自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提出以來,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突飛猛進,不同于以往心理學家集中研究的消極心理學,它的研究焦點集中在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性的積極面,充分發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建設性的力量,激發人類潛能和活力,提高人的幸福指數,而不再過度關注負面情緒的原因探究、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從而促進社會整體的進步和發展。馬斯洛也早就指出:“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 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
“霍桑實驗”第一次把工業中的人際關系問題提到首位,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了組織中人的管理對于組織管理的重要作用,員工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心理狀態的影響,因而積極心理學也對現代組織管理有了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挖掘員工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
人的心理狀態會受到社會環境或自身因素的影響,管理者要調動員工熱情和積極性就需要發掘員工內心的樂觀、勇于挑戰等積極心理因素,規避消極怠工等消極的影響因素。管理者只有真正做到尊重、體諒員工,了解員工真正需求,才能充分使員工的需求得到滿足,認識到自身價值從而積極主動進行工作。例如IBM公司有一個非常激勵人心的慣例,即為銷售業績優秀的員工在十分考究的場所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公司高層出席并且從始至終參與到此項活動中。這樣的活動會讓員工從內心感覺到自己是團隊的中堅力量,自尊需求和社會需求得到高度滿足。
良好的溝通和真誠的贊美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管理者要讓員工真正感到被尊重被信任,才能充分調動其主動性。這需要管理者充分使用正面的信息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讓員工感受到良好的公司氛圍,形成積極的心理傾向,產生積極的工作狀態和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肢體語言的應用,例如在溝通中,注意自己的坐姿,保持微笑,讓對方感到被重視,并且放下負擔。這些細節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心態,讓員工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提升溝通的效率和效果。溝通中要注意雙方地位的平等,真誠友好,保證溝通順利進行。
企業應把員工的心理資本即個人的心理潛能和積極性與他們的智力資本相結合,更好地配置資源,發揮人才的最大效用,并且產生生氣勃勃而又具有競爭優勢的個體與組織。
二、引導員工對企業目標的正確認知
首先,管理者在設定組織目標時應綜合考慮組織和個人的目標需求,為員工進行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員工的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相協調。這就要求公司在制定目標時考慮員工的需求,在組織目標中加入員工最迫切需求的東西,從而吸引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奮斗。聯想集團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員工的投入,其使命之一就是為員工創造發展空間,提升員工價值,提高工作生活質量。在企業使命中融入對員工未來發展的考慮,員工能感受到企業將自己視為一份子而不只是有雇傭關系的對方,這樣才能使員工更加忠于企業,樂于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其次,認知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礎,認知過程是個體的分析和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過程,多樣化的認知操作與動機過程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過程通過控制人-環境反應方式,并調節著環境影響。不同的認知傳達了不同的感受,使人對事物的體驗不盡相同,也就導致了組織中員工的不同行為。管理者應親自向員工正確傳達組織目標的內容,通過相關會議或培訓向員工說明組織目標與組織的發展、員工個人目標等的重要關系,引導員工對組織目標的正確認知,并做出正確解釋,從而表現出有利于組織目標實現的行為。而不是僅僅以通知公告的形式告知員工,每個員工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理解能力不同,認知風格各異,以間接的方式容易造成員工對組織目標的誤解和認識不清楚。組織目標要定期重申和強調,這也是對組織成員的監督,從而確保其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三、培養員工積極樂觀的情緒
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正能量和滿足感,使人以積極樂觀,從而形成發散性思維也更富于創造性,人感到精力充沛時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激發和培養員工的積極心態和情緒,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從而使得員工以更高的工作熱情服務于公司和顧客,為組織創造更多價值,員工也會因為優秀的工作表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物質上更高的報酬或更大的福利,形成良性循環。
首先,管理者要為員工營造輕松快樂的工作氛圍。環境對人的情緒和心境影響很大,輕松快樂的工作氛圍有助于員工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并適當緩解工作壓力,壓力小了,自然心理負擔就小了。日本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猛,在企業中營造充滿信任與親密感的心理氛圍是重要的成功因素,員工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承擔工作責任,忠于企業,為企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管理者要引導員工從主觀角度衡量自己的幸福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在組織中的成就和重要性,減少他人成功定義對自身的影響。其次,管理者要以身作則,保持自身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尤其是在餐飲業、服務業這些高情緒勞動的行業,員工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員工的服務態度,從而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管理者應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時刻向員工傳遞快樂的信息,帶動整個團隊的積極情緒狀態,從而提高工作績效。但是,激勵措施要因人而異,對高成就需求者提供更多激勵因素方面措施,如更高的工作職位、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外部深造機會等,對于低成就需求者則提供更多保健因素方面的條件,如薪酬、福利待遇、人際關系發展等,并給他們提供選擇的機會,這樣因人而異的激勵措施效果更顯著。要注意的是,激發員工的積極情緒并不是向員工隱瞞公司現實情況,使員工盲目樂觀,而是在公司不同的發展狀態下采取不同策略,靈活應用各種方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強調從正面而不是負面來研究人的心理,突破了傳統的消極心理模式,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組織管理中,挖掘員工的積極品質,并營造積極的工作氛圍,能夠極大的激發員工熱情和創造力,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與成就感,從而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忠誠度,減少離職率,更好的發揮“人”在組織中的作用,使組織管理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