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榮
《北平無戰事》作為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視性高度統一的歷史正劇,回溯了國民黨潰敗前國共在社會各個層面的決戰尤其是國民黨內部反貪腐的特殊歷史,創作團隊囊括國內眾多著名影視制作人、導演和演員,其中有執導《闖關東》《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等影視作品的導演孔笙,創作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影視精品的編劇劉和平,更不用說劉燁、陳寶國、焦晃、倪大紅等七大影帝,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樣一部歷史巨制,其精良的制作、宏大的主題、環環相扣的情節以及凝練的戲劇語言自然贏得了收視和口碑雙豐收,成為一部多方討論的現象級大作。
在《北平無戰事》的宣傳海報和同名書籍的序言中,編劇劉和平引用了王充《論衡》中的一句話:“當一個巨大的存在,一瞬間消失,不是土崩瓦解,而是一堵高墻,歷史在那邊,我們在這邊”[1],顯然,“一個巨大的存在”是指國民黨,而“一堵高墻”則是指大眾與那段歷史之間的隔膜。該劇的創作者們帶著對現實的思考,關注歷史轉折節點,以尊重歷史的嚴肅態度對主題進行適當的戲劇化處理,以一種逆娛樂化潮流的姿態啟示觀眾重新審視歷史,關注當下社會生活。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劇照
首先,題材獨特,視角新穎。在“神劇”“雷劇”“鬧劇”大行其道的電視劇市場中,《北平無戰事》這部解釋國民黨為何覆滅的歷史正劇,為整個過度娛樂化的電視劇產業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與傳統凸顯國共聯合抗戰的“抗戰劇”,把國共正面戰場的對抗轉化為地下斗爭的“諜戰劇”,將國共關系內化為兄弟之爭的“家族劇”這三種講述國共關系的電視劇類型相比,《北平無戰事》首次以國民黨作為主視角之一,實現了從國民黨內部視角重述國共內戰歷史的“新境界”。它直面和正視國民黨覆滅的這個歷史節點,客觀、公正、冷靜地呈現了以蔣經國為代表的鐵血救國會為收買民心、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政權,在國民黨內開展反貪腐、強制推行幣制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這一主題有助于解釋國民黨被歷史和人民拋棄的原因,重新講述國共關系,使共產黨從“階級認同的革命黨”轉型為“民族國家認同的執政黨”。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堅持唯物史觀、站在歷史必然性的角度以國民黨作為主視角之一講述故事的方式是對傳統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類型的一種突破。
其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巧妙融合。“發于實,成于史,述以詩,歸于劇”,編劇劉和平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將真實的歷史事件“7·5慘案”“國民黨內部反腐”“幣制改革”“國民黨新老派系之爭”等作為故事框架或由頭,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遵循固有的歷史精神,通過合理想象和藝術虛構,實現了“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的高度融合。比如影片開頭法庭“三案并審”那一場戲,實際上是創作者戲劇性地把國民黨改革派、中共地下黨、國民黨貪腐派激烈的斗爭壓縮到“特種刑事法庭”這個場景中,代表不同利益的三股勢力的激烈碰撞是創作者有意識地為加強戲劇矛盾沖突,吸引觀眾眼球的結果。可以說,該劇正是通過表現面對重大矛盾沖突時,代表不同利益關系的各個人物間的靈魂激戰,解釋國民黨為何會在頃刻間覆滅,北平是為何能實現和平解放。通過藝術再現的歷史發展必然性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與深思。
第三,主題關照現實。作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歷史正劇,《北平無戰事》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地反映了60多年前國統區當局的反腐斗爭,這就為創作者利用影視中的歷史書寫現實提供了可能。劇中國民黨反腐的情節與當前中國政府對貪腐的強硬態度引發觀眾熱議。《北平無戰事》從劇本創作、拍攝成片到發行播出,經歷了7年時間,它對國民黨內部反腐歷史的講述,不僅體現了創作者客觀展現國民黨即將全面崩潰這一重大歷史節點的良苦用心,亦體現了編劇針對當前中國“老虎蒼蠅一起打”強硬反腐態勢的敏銳把握。編劇確實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透過國民黨不堅決、不徹底的反腐舉措,表現了當時國民黨政權的病入膏肓和無可救藥,但是,編劇呈現這段歷史的意圖或許并不止步于此,這可能會引發觀眾一系列的思考:為什么國民黨內部會貪腐成災?為什么蔣經國的反腐舉措會失敗?為什么北平能夠和平解放?又為什么當時的共產黨能保持清廉自律?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在創作者宏大的敘事主題視野之內。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不管創作者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就其播出時機而言,它確實真切地折射了當下的中國時局,對比當年國民黨反貪的半途而廢,觀眾必定會聯想到當今中國執政者的反腐舉措、反腐力度和強度,極具現實意義。
《北平無戰事》選取的是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國民黨經濟全面崩潰、蔣經國強制推行幣制改革這段歷史,故事在蔣經國“一手反腐、一手反共,一次革命,兩面作戰”的指示下,以國民黨內部反腐和幣制改革這條經濟線作為故事主線,以國共地下斗爭為暗線,講述了國民黨竭盡全力試圖力挽狂瀾,反而加速覆滅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故事題材為劇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但對于一部作品而言,僅僅憑借一個立意高遠、題材獨特的故事而獲得“現象級電視劇”的稱號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在于創作者怎樣講述了這個故事。《北平無戰事》中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卻又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縱橫交錯,精彩紛呈,更重要的是編劇在講述過程中還通過扣押信息、制造信息落差等手段,爐火純青地將懸念揉合到敘事過程之中,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其懸念的設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隱秘”歷史的揭示。《北平無戰事》選取了1948—1949年國民黨面臨全面崩潰,蔣經國黨內反腐、強制推行幣制改革以最后一搏這樣一個歷史節點,講述國民黨為力挽狂瀾于既倒,與共產黨爭民心的故事。這段歷史作為全劇的一個“大懸念”,之所以“隱秘”,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為國民黨政權一直被主流話語界定為“反動派”, 主流媒體“習慣性”地避而不談,該劇在一定意義上涉及了中國政治的“敏感地帶”。另一方面,該劇首次以國民黨作為主視角之一,從國民黨內部視角講述了國共內戰那段歷史,觀眾非常期待看到當前中國主流媒體是如何看待和講述這段歷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北平無戰事》的這段歷史和講述這段歷史的方式已經構成了全劇的一個大懸念,調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使觀眾對其倍加關注。
(二)“暗場人物”的設置為全劇增添了懸念。所謂不出場人物,就是在舞臺上不出現,不表演,而作幕后、暗場處理的人物。[2]《北平無戰事》將傳統戲劇中的“暗場人物”借用到電視劇中,將周恩來、蔣經國、傅作義等重大歷史人物進行暗場處理。這些人物雖然都沒有露面,卻仍在劇中占有重要位置,于無形中增強了劇集的真實感和歷史厚重感。尤其是“建豐”這一作為反腐、推行幣制改革的關鍵暗場人物,他從未露面卻又無處不在,對于推動劇情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建豐同志”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觀眾卻極其陌生。劇集對“建豐同志”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進行暗場處理的方式,無形中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劇中的“建豐同志”是一個由聲音塑造的隱性人物,這使得這個人物本身就成為一個巨大懸念。另一方面,“建豐同志”類似于故事中的一個不確定的外力,他的任何決策或命令都直接推動或轉變故事主線的發展走向。
(三)劇中人物“多重身份”的設置。《北平無戰事》中七成以上的主要角色都具有多重身份,使影片諜戰色彩濃厚,人物關系更加復雜,故事情節更加曲折。編劇充分利用角色復雜的身份和相互之間的情感不斷地設懸和釋懸,使國民黨改革派、國民黨貪腐集團、中共地下黨幾股力量交織在一起,互相制約、互相抗衡、互相較量,精彩地上演著策反與反策反,潛伏與反潛伏的戲碼。以“梁經綸”為例,國民黨和共產黨雙重身份的設置,使觀眾難以理解他的行為,一度糾結于其真實身份,而他真實身份這一懸念揭示后,中共地下黨組織也隨即覺察其特務身份并開展反潛伏計劃,這就又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懸念。如此貫穿始終、層出不窮的懸念設置讓觀眾欲罷不能,跟隨劇情的發展心潮起伏。
人是故事的主體和承載,人物的命運走向、性格轉變、矛盾糾葛等推動著故事的進展和情感的表達。[3]《北平無戰事》作為一部集“諜戰戲”“反腐戲”“金融戲”“家族戲”于一體的“類型雜糅”大片,塑造的是交織于“信仰”“權”“財”“情”等多種復雜力量中多維的、立體的、復雜的人物形象,表現的是一種更加真實的“人的狀態”。尤其是劇中以曾可達和梁經綸為代表的國民黨改革派和以徐鐵英和馬漢山為代表的貪腐集團等反面人物的塑造,表現出歷史人物在特定歷史情境中人性的多維與深度,同時也揭示出造成這種復雜性的社會歷史根源。
《北平無戰事》一改以往國民黨人色厲內荏、兩面三刀的負面形象,以精英的面貌示人,不管是鐵血救國會中的曾可達、梁經綸,還是貪腐集團中的代表徐鐵英和馬漢山,創作者并沒有以政治立場賦予他們臉譜化的人物性格,而是將人性的多樣性加以集中展示。其中,梁經綸就是一個具有多重性、分裂性人物性格的典型。他糾結于何孝鈺、謝木蘭和導師何其滄的感情羈絆之中,欺騙掩飾自己的愛情,利用何孝鈺,卻又無力保護謝木蘭。他敬重如慈父般的老師,卻迫不得已地要滿心愧疚地加以利用。更艱難的是,他掙扎于國民黨和共產黨雙重身份之中,作為國民黨鐵血救國會成員的他,卻在某種程度上承認自己的共產黨身份,以共產黨的情懷做著反共的工作。梁經綸走向自我“信仰”上的“無間道”極具諷刺意味,但他的這種行為卻合情合理,這離不開蔣經國的知遇之恩,更離不開共產黨救民于水火之中所代表的新中國的希望。梁經綸的形象在被親情、愛情、選擇和信仰“綁架”的各個側面中匯集和交融,使人物形象生動、豐滿,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即使是劇中絕對的反面角色,徐鐵英和馬漢山也壞得不夠徹底。陳寶國可謂將劇中的貪腐巨頭徐鐵英玩弄權勢、虛偽善變的人物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而程煜則將一個在夾縫中生存、油滑市儈、充滿江湖做派的貪官能吏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將他們放在歷史背景中考察,徐鐵英也不過是為使家庭生活更寬裕,馬漢山也不過是一個徘徊、依附于強權的小人物,一個貪腐集團的替罪羊。而且,馬漢山也極具人情味兒,在將死之時,請求方孟敖照顧他的兒子,并為崔中石一家留下金條。這就與傳統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人物形象有極大的差別,詮釋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而所有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也莫不根源于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即喪失了信仰和斗爭的整個國民黨集團的政治悲劇。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題材特殊、類型雜糅、層次豐富、情節復雜、人物豐滿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無愧于1.5億元人民幣的大投入,將歷史題材電視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1]成都商報.像“修復文物”般重現歷史[N].成都商報,2014-10-16(22).
[2]易接道,甘久生.論戲劇中的不出場人物[J].南昌大學學報,1993(2):60.
[3]范凱.中國諜戰題材電視劇的敘事策略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