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電影《泰囧》劇照
電影中的賬到底是怎么算的?我們要從一部電影誕生的基本過程談起,由于商業電影帶有明顯的商業盈利目的,一部商業大片的誕生,要經過制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三者相互獨立,這三者同時也是電影主要的受益者。電影盈利的方式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票房收入,還有廣告商贊助、DVD銷售、電影周邊銷售等,我國電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票房為主,相比于國外的超級大片來說,在電影周邊、游戲開發、DVD銷售的盈利占比有著明顯的差別。那么,電影的盈利分配的過程又是怎樣的?為此,我們結合《泰囧》來展開分析,解讀中國式大片的盈利的財務運作。
2012年,中國電影虧本的影片數量超過了80%,但是《泰囧》自上映起就不斷刷新中國的票房紀錄,水漲船高。上市當日,光線傳媒的股價也從21.40漲到了29.35,也讓光線傳媒成為當年飆升最快的黑馬股。作為一個新興的電影上市公司,《泰囧》帶給光線傳媒的還遠不止這些,光線在年底的財務報告顯示當年的凈利潤預計能夠達到2.81-3.16億元,同比增長約60%。其利潤問題也引發廣泛的關注,按照預計2012年的第四季度的利潤應該為1.4-1.8億元之間。隨后多家證券公司對光線傳媒的盈利報告產生了質疑,并先后發布公告稱光線傳媒業績明顯低于預算,更有媒體懷疑《泰囧》票房被縮水。面對這些質疑,光線傳媒在2013年發布公告回應,稱其電影成本包括了發行成本,盡管《泰囧》是屬于中低成本制作,但是其在營銷和宣傳的投資非常高,而且公司并沒有對發行成本進行公布。另外,公司在本片拍攝之前就與該片的導演和其他相關方簽訂合同,給予本片10%的股份和獎勵,按照《企業會計標準》,本片由于截止到2012年年底都沒有完全收回款項,對應的也提出了3%的壞賬準備。
按照《企業會計標準》中關于收入的界定,收入是指企業通過日常活動的經營,能夠導致公司所有者的權益增加而且參與者的與所有者投入成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電影企業與之對應的收入會直接導致電影企業資產負債減少或者資產增加,并且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額必須是能夠準確計量的。對于電影制作企業來說,其收入計量的標準,應該根據《電影企業會計核算辦法》來確定和執行,影片的收入包括了與影片運營的一切利益來源。其中重要的有票房收入、電視片收入,影視周邊等。對于影片款,主要有制作方、投資方和發行權方三大利益相關企業共同結算,結算方式一般有片租結算、分賬結算和買斷結算三種,《泰囧》的結算方式采用的是分賬結算的方式。就《泰囧》而言,光線傳媒的企業收入是影片全部收入的分賬結算總額,只要滿足計量的標準和范圍都可以計算到公司的利潤中,并最終體現在財務報告上。光線傳媒和放映方采用了分賬結算的方式,各大院線每天向光線傳媒提供結算單,而光線則根據分賬結算的標準完成對影片款的結算過程。一般來說,很多院線都是結算了當日的票房,在第二天傳真給光線傳媒,并且在月末的時候與光線傳媒分賬結算一次,但是這只是收入確認的方式,并沒有考慮到分期的作用。在一年內,公司一般會投放很多電影到市場上,對于電影款的結算必然要涉及到跨期的影響,另外,當影片在院線影院上映以后,電影的制片方和公映方的分賬過程也要按照實際的票房收入。根據2008年廣電總局的規定,原則上制片方的結算比例不能少于43%。拿《泰囧》來說,由于是賀歲片剛好在12月12日上映,涉及到了跨期問題,在計算和確認的時候要根據全責發行制和收入原則,據光線傳媒的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收到的票房結算單顯示票房總額為9.87億元,并最終確認在2012年度分賬收取為3.7億元,相對應的在2013年的1月22日,其分賬收入為0.95億元。這種確認的方法考慮到了跨期的影響,滿足了會計師的謹慎性原則,因此《泰囧》的收入也直接影響到了光線傳媒2013年第一季度的盈利,其財政分析中的第一季度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泰囧》票房的影響。
根據《電影企業會計核算辦法》中關于成本的確認計量,影片的成本包括電影制作有關的一切費用,包括:劇本費用、基本人員工資、演員勞務和片酬、臨時協助人員費用、餐飲費、差旅費、膠片、服裝道具等,涉及的項目不僅多而且非常繁雜,使得電影成本的計算相對來說很難做到精確,電影企業在結算影片成本的時候,采用的是配比原則和謹慎性原則。既可以采用比例收入來轉接給銷售成本,同時也可以采取固定比例法、零毛利法等。就《泰囧》而言,光線傳媒在電影成本的計算方面采用的是收入比例法的相關原則,即在光線獲得《泰囧》的發行許可之日算起,分析和計算影片成本轉接期內銷售比例總額中實際影片成本占比來確定銷售成本轉接率計劃,進而計算本期內應該完成的轉接成本,計劃要盡可能地接近實際的收入,除了遇到特殊的情況外一般都不作改動,并在年末的時候根據合同的實際執行情況和市場反應作適當的調整。其中計劃收入比例的確認計算方法為:
計劃銷售成本結轉率=影片總成本/預計影片成本結算期內銷售收入總額×100%。其中,公式的三個基礎數據,影片的總成本和結算期內的銷售總收入是已知的,而且由于科學的計量標準,其準確度也相對較高,而預計收入則相對來說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斷,有著一定的主觀性,在市場經濟形式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其影響非常的大,因此總收入的預計非常關鍵。
我們常常討論的票房其實是沒有任何扣除的數字,因此看起來非常龐大,例如《泰囧》的12.6億元其實是票房的總收入。按照國家的規定,這個收入也是經過一定的扣除的,必須要扣除國家規定的需要繳納5%的電影專項基金,而且還要需要繳納3.3%的營業稅,剩余的才是可以分配的收入,上文中提到其收入結算采用的比例分賬的方式,與院線影院采取分賬結算這個收入,一般而言電影的發行方分回比例可以占到票房收入的37%-38%,詳細的核算見表:

項目名稱 金額(億元) 備注票房收入 9.84 2012結算年票房結算金額電影專項基金 0.492 5%營業稅 0.32472 3.3%可分配總收入 9.02328 院線與制片方共享影院分賬收入 5.32328光線傳媒的分賬收入 3.7 37%-38% 光線公告所得
本數據來自于光線傳媒的公告,從圖中能看到《泰囧》在2012年的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48億元,但是由于扣除了電影專項基金和營業稅以及院線的分賬收入,光線傳媒真正獲得的分賬收入僅為3.7億元,當然了,這個收入還要扣去成本、分期費用和稅負才是光線傳媒的利潤。根據相關的專業人士的了解,整個《泰囧》的制作費用約為1400萬元,主演片酬不超過500萬,發行費用約為1000萬,也就說整部電影的投資成本在3000萬左右,顯然這樣說辭是不正確的,當然制作成本是公司的商業機密,不便得知,而且一般而言電影的發行成本可以占到票房的20%-30%,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再加上壞賬準備的話,真正的貢獻到光線傳媒的利潤又被大大壓縮。
為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以及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通過對其盈利的財務分析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首先是要分析公司的財務情況,避免跟風炒作。作為投資者本身,要充分認識到電影投資制作的各個環節,學會分析和研究電影企業財務報告,從而清晰正確的認識上市電影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結合電影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對投資做出適當的調整,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避免盲目跟風的現象,同時也應該用戰略的眼光看到影視產業的特殊性,不應該僅僅依靠某一部電影作為參考依據,而是分析整個公司的發展環境。其次是加強會計的監督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影視公司本身要加強法律意識,做到如實地反映自身的盈利收入和經營成果,對于公司運營的整個環節要加強內部監督和審計制度,按照相關的規定來確定公司的全部資產、財務收支體制等,對于各級管理層的活動產生的財務行為做到如實反映,嚴格控制公司的財務支出狀況。影視公司應該不斷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的治理效率,保證會計標準的執行力度,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內部控制審核標準,從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最后是一定要規范信息的披露,影視行業的盈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著非常隨機的特點,很可能由于某一部電影的制作而獲得巨額的利潤,因此必須規范信息的發布,并仔細分析公司盈利的影響因素和風險,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過程,及時揭露公司政策以及國家經濟形勢變化,提高其財務分析準確性。為此在現有財務狀況反披露的基礎上,應該分析影視產業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內在原因,提高對公司實際運行中影響因素和存在的風險重視,在政府部門的監督下完善公司財務分析的規則,約束其跨級行為,從而全面的提高影視產業財務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幫助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決策判斷。
《泰囧》的成功讓其成為一部現象級的電影,以《泰囧》來分析其電影公司的盈利狀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明確電影的利益計量和分配,能夠幫助我國不斷完善電影的工業化和市場化,從而為投資者理清電影企業投資的方向,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幫助電影企業營造一個更好投資和發展氛圍,從而全面的促進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