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清
摘要:在地理課教學中通過生活實踐讓學生體驗相關地理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的學科價值。合理利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學習生活實用的地理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實踐地理知識,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
關鍵詞:地理生活 快樂學習 教學資源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86
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的教學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地理學習走進學生生活,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體驗地理知識,培養地理觀念,感悟地理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地理知識,應用地理知識,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地理知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讓學生體驗和認識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地理知識,在學習中體驗快樂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理學作為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感知與體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與現象為學習和研究對象,在地理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應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通過各種途徑要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從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出發,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地理入手,學習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知識。為此,在進行教學時,一方面,教師要結合課本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 ,教師要以生活的問題與現象作為學習和研究對象,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用探究的方法去學習地理學知識,同時以此來啟迪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從日常現象中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一年四季都是一樣嗎?為什么學校通常會在每年的在5月份和10月份調整作息時間表呢?為什么冬天陽光能照射到教室里,而夏天陽光不能照射到教室里?由于這些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性與討論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巧妙地讓學生認識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等知識,并對一些日常現象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聯系實際,把身邊的事物與課本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系在一起,既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本知識,又大大縮短了學生與課本知識的距離,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學習的既輕松又愉悅,同時又很好地調節了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變得的和諧。
二、讓學生通過在生活的應用體驗地理學價值,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
讓地理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這既是學習地理學的出發點又是學習地理學的歸宿。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又是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有效激發學習地理學的興趣的重要策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合理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和生活經驗、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全面了解,從而尋找三者之間進行有機結合的著力點。
例如,進行“天氣符號”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短片,讓學生認識到天氣符號在看懂天氣預報圖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再出示常見示天氣符號,先讓學生根據生活體驗說出已經認識的天氣符號的意義,再通過一定的方式去記住學生還沒有認識的天氣符號的意義。最后將這些天氣符號進行任意組合,強化訓練。當學生已經全部認識了常見示天氣符號后,可將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節目以無聲的形式進行年播放,讓學生模仿播音員播報天氣,并在各組間展開競賽,由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氣象播音員。這樣的活動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又把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學的興趣。同時,在此過程中,通過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個體學生的活動產生整體學習的效果,讓所有學生全身心都有機會參與學習活動,使教學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他們的能力,使學生的認識結構得以逐步形成和發展,其創造活動被充分調動起來。又如進行“地圖”一節教學時,學生對圖例、比例尺、指向標等要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活動:根據學到的知識, 在學習地圖上的方向時,讓學生畫一幅學校地圖,以學校所在地為參照物來確定地圖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然后再指出學校周圍的建筑位于什么方向,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非常熟悉這些建筑所處的位置,學生就能夠快速準確地在地圖上標出這些建筑的方向,對地圖上的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在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每組派代表到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說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教學評價與鼓勵,由師生共同評選出表現最佳小組。這樣一來學生對所學知識就更容易理解了。很顯然這樣的方法要強于老師枯燥無味的講解,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價值所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的意識,還培養學生的學習地理學的綜合能力。
三、利用鄉土地理教學資源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中體驗學習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到社會里去上“思維課”,到大自然里去讀“大自然的書”,以便利于社會和大自然的教育資源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起來。鄉土地理是學生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識。在地量教學中家鄉的地形、植被、河流、民俗風情等內容都可以納入學習地理的大課堂。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一雙慧眼,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價值的地理現象,引導學生多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多看勤看,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讓學生在觀察中培養學生興趣,學會地理知識。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預先觀察:學校操場上國旗旗桿的投影的長短有何變化規律,并組織進行實地測量,通過形象的實例了解地球的運動,太陽在南北回歸線的直射現象。又如為了讓學生感受氣候對居民建筑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觀察,或者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出示西北地區農村民宅屋頂與南方地區農村民宅屋頂的設計圖,讓學生在對比中尋找設計的差異,并結合學生已經有的生活常識,讓學生認識到“平頂型”屋頂冬季暖和但不利于排水,“人字型”的屋頂夏季涼爽而且利于排水,并將其與當地氣候特征相結合,讓學生從中體驗與感悟人類在生活有效利用地理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在以后的生活生產中,能將所學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之中,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問題。
生活化的地理學習方式,不但接近了地理學與生活的距離,還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能夠學好地理,并且用好地理,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感悟地理知識,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創造性地用好所學地理知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