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霄
摘要:“教育”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對生存的超越,是師生之間精神與精神的相遇,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碰撞。教育包含著“教”和“育”兩個層面的含義;“教”是前提,是基礎,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充當著一個傳道者,授業者和解惑者的身份,教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而“育”是核心,是教育的本質,重在育心、育情、育智、育行。“育”不是像園丁那樣依據自己的經驗,提供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后的“靜觀其變”,而是一種過程,是師生主體間展開的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這樣,從傳統教育的“管”字當頭,到“教”字當頭;從“奴化”到以“育”為本質的對話教育,正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升華,教育真諦的所在。
關鍵詞:教師 幼兒 游戲 興趣 需要 環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7
一、走進幼兒的心靈
要想了解幼兒就必須走進幼兒的世界里,在《孩子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馬拉古其的一首詩《其實有一百》充分表達了這一思想,他說:“孩子是由一百組成/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游戲方式及說話方式……卻被偷走了九十九種……”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兒童是一個能自己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和表達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個自我成長中主角的孩子,一個富有巨大潛能的孩子。所以我們要承認“其實有一百”,要以孩子的立場和思維來看待一切。
二、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
1.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傾聽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只有你仔細地傾聽并及時地回應,孩子才會對你產生依賴感和信任感,他們會覺得和你交流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種快樂的情緒體驗會形成良性循環,促使他們源源不斷地向你輸入所有信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信息,你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2.要學會和孩子對話,并積極地參與到他們的對話中。對話是我們對現實教育狀況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對人性沒有壓抑、能夠解除焦慮、建立安全感互信感、能夠使教師和幼兒間彼此尊重、相互認同、互相激勵共同創造的教育。所以教師要用兒童心參與對話,用平等心參與對話,用學習心參與對話。對話是幼兒和教師之間建立的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對話是平等的,是以互相尊重為前提,因為幼兒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的聽從者。所以在這種新型關系中教師身上所承載的文化、經驗不是居高臨下的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這種對話過程能讓幼兒和教師共同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一種合作,一種友愛。
3.學會分享孩子的情感。教師和幼兒之間應存在著一種分享的關系。應把他們視如己出,用父母的心來分享孩子的感情,用仁慈博愛的心來分享孩子的情感,要和孩子融為一體,和他們共歡樂,同悲傷,幼兒既可以分享教師的經驗,教師也可分享幼兒的獨特經驗,讓師生一起在快樂中分享,在分享中快樂。
總之,只有做到仔細傾聽,平等對話,快樂分享,教師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這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對幼兒來講正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因為有了傾聽,幼兒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促進幼兒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因為有了平等的對話,幼兒才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教師便可以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與差異,因勢利導,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因為教師的分享,讓幼兒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對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只有走進幼兒心里,教師才能用行為影響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性格,最終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三、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幼兒更是如此。如何抓住幼兒的興趣,怎樣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就成為關鍵所在。首先,我們應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幼兒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渴望獨立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觀察了解幼兒,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并且時時關懷幼兒,做到有心人,并會做必要的觀察記錄,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同時還要有一雙慧眼,去捕捉、去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并適時的加以引導。
2.站在幼兒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周圍的事物。理解他們的童真、童趣,聽他們之所說,想他們之所講,做他們之所想,關注他們的關注,驚奇他們的驚奇,感受他們的感受。
3.激發他們強烈的內在需求。強烈的內在需求是推動幼兒前進的內在動力,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幼兒更多的則是關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情感方面,幼兒更需要得到教師的贊美和關愛,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撫摸對幼兒來講都是莫大的安慰與鼓勵。在尊重方面,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所以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并滿足他們的需要。在自我實現方面,幼兒渴望自己獨立認識周圍世界,獨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獲得成功的體驗,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主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獨立實現自身的價值
總之,教師在理解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還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既要捕捉幼兒發展的“尋常時刻”,又要把握幼兒發展的“機會之窗”,相信每個幼兒都可獲得很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偉大事業,教育是一門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教育是一種用生命影響生命,用心靈啟迪心靈的藝術,是事業就要獻身,是科學就要求真,是藝術就要創新,同時還應具備一種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切實提高服務質量的時代精神。而教師作為兒童活動的安排者,兒童活動的參與者和協助者,兒童行為的記錄者和研究者,這些角色集中地體現在一點,那就是機智而靈活地處理好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一個好的教師有時應該教,有時應該強化,有時也應該強制命令,要懂得什么時候教,教什么和為什么教,要比單純地主張教或者主張建構困難得多;要懂得如何運用強化手段去幫助幼兒同化社會知識,如何鼓勵幼兒通過主動活動建構物理和邏輯數理知識,如何支持兒童與他人交往和合作,要比極端地思考強化和興趣困難得多;同樣懂得在必須強制時如何作出決定,在不毀壞自主性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堅持服從,要比只顧及強制和合作困難得多。德弗里斯認為,一味地強調建構、興趣和自主,會使教師陷入浪漫主義教育哲學的泥坑,一味地強調、強化和服從,則會使教師受到文化傳遞教育哲學的羈絆。因此,教師應對這些對立面作辨證的整合,而不是走極端。所以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精神的化身,它孕育著美,引導著美,創造著美,體驗著美。
參考文獻:
[1]葉讕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S.F.海克.C.R威廉斯編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陳琦.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李季湄譯.學習瑞吉歐方法的第一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