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于10月29日閉幕,并發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按照慣例,十八屆五中全會對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初稿進行審議,并提出修改意見,幾天之后將發布正式的規劃建議,規劃綱要的正式文本將在明年3月全國兩會后發布。
從《公報》可以發現,關于“十三五”規劃中金融發展的表述呈現不少亮點。
《公報》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要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公報》內容作出四點解讀。
首先,《公報》提出了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這意味著未來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從而讓金融市場為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定價。
其次,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則需要大力發展包括PE、vc、新三板、創業板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再次,對于《公告》中首次出現的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的監管框架,魯政委表示,未來的金融監管體系將重構,形成適應綜合化經營趨勢的監管新架構。
最后,魯政委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管制的進一步放開,需要構建新的以價格為主導的調控機制。為使貨幣政策有一個良好的基礎,完善的財政體制不可或缺。因此,加強和創新宏觀調控手段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內容。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此次規劃把創新單獨作為一種理念來論述,說明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和中央提出的“雙創”相呼應,也意味著未來增長方式將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轉變。
“在創新發展背景下,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的監管框架有著深刻含義。”宗良強調,我國金融市場總體表現為分業發展,但同時業務邊界越來越模糊,金融機構逐漸開展綜合經營。尤其在互聯網金融出現后,更加反映出現有的監管模式與金融發展狀況存在脫節,目前的分業監管體制將無法較好地完成對混業經營的監管任務。
日前,央行在最近一次降息的同時放開了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場化至少在形式上已經基本完成,而國際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混業經營將是大勢所趨。
宗良表示,今年6月中旬以來的股市波動,反映出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空白領域,監管協調性存在問題。我國的金融風險將來自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個方面,有可能互相影響從而產生疊加效應。為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新情況,適度調整現有的監管模式尤為重要。
談到未來的監管思路,宗良表示,總的方向是功能監管,厘清邊界,建立一體化和有效的監管模式。比如,要建立宏觀審慎的監管體系,包括逆周期監管,從而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保證金融市場有效運行。
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的著力點首先還是改革開放。李建軍認為,盡管利率上限已放開,但如何確定基準利率,如何構建利率走廊,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作用,仍未完全理順。下一步的貨幣政策調控重點應是加強調控的有效性,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資金成本。
“配套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債市,特別是豐富國債產品,從而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找到可預期的無風險利率;二是使用宏觀監管的審慎手段,保證金融機構間的良性競爭,防止金融機構因價格戰導致的風險偏好上升,從而背離穩健經營,增加系統性風險。”他表示。
此外,李建軍認為,我國未來應成為掌握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的金融強國。
“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內改革,做強資本市場,豐富金融產品,建立自己的金融中心,以吸引國際資本和投資者。提升金融地位后,才有能力和實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因此,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要‘走出去,融入國際市場。要利用‘一帶一路機會,促進對外投資人民幣化,打通人民幣海內外循環渠道,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要發揮好亞投行、金磚銀行和上合組織作用,主導國際性機構,做實亞洲和新興市場的金融主導角色,從而促進和帶動全球金融治理機制的改革。當然,還需要從內部推動改革,勇擔責任,樹立大國形象。”李建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