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個建議勾勒出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并將深刻影響金融業的改革開放發展。
盡管從表面看,五中全會公報對金融業自身發展直接著墨不多,但在這一事關全局發展的關鍵性會議精神中,卻處處體現著對金融業發展的新要求。這些新精神與新要求,無疑將對“十三五”時期金融業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顯然,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好金融的核心作用。其中,宏觀調控的動向、取向更加受到市場各方關注。
那么,五中全會對下一步宏觀調控又提出怎樣的新要求?通讀全會公報全文,不難發現,至少有三句話,直接影響未來宏觀調控政策基調。
第一句話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五中全會在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時明確指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這一指導思想在繼續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同時,提出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的中心是“提高質量和效益”。從宏觀調控角度看,就需要在穩定發展的同時,保持好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為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條件。
這一指導思想,正是從新常態的現實情況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穩增長的任務依然緊迫。另一方面,我國長期依賴高投資的增長模式,加之此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的刺激政策,導致當前整體杠桿率較高,繼續靠加杠桿來刺激經濟的空間已經不大,且面臨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的艱難調整。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落實好“十三五”規劃,堅持好科學發展,宏觀調控需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貨幣政策要進一步補充完善調控方式和政策工具,保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政策取向,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在進行總量調控的同時,發揮一定的促進結構調整作用。
第二句話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這是本次五中全會公報對宏觀調控作出的最為直接的部署和要求。新常態下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對宏觀調控提出了很多挑戰和考驗,比如把握總量和結構的關系,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等。
這就需要貨幣政策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信貸環境:一是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創新”是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以新的思路和方式來進行總量調節和結構優化:“完善”是要健全已有的調控思路和方式,對現有調控框架作出改進與優化組合。二是加大定向調控力度。針對經濟形勢變化,進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是過去以及未來一段時期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其中,強調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是對精準發力、提高政策有效性,進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三是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從金融角度看,也就是進一步加大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力度,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健全央行利率調控框架,推動宏觀調控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逐步轉變。
第三句話是,“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創新的推進,金融業呈現出明顯的市場化、國際化、多元化特征。尤其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金融市場國際化步伐逐漸加快,多元化特征日益明顯,混業經營成為趨勢。這都對金融監管、金融安全、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因此,改革并完善金融監管框架,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在本次全會公報中被特別提出,意味著將成為“十三五”時期一項重要的金融工作。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在當前“一行三會一局”的分業監管體制下,發揮好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保障金融業穩健運行。特別是在金融業混業發展的大趨勢下,要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處理好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協調,交叉性金融產品、跨市場金融創新的協調,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等。另一方面,隨著地方金融的快速發展,地方金融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處理好中央監管和地方管理的關系,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健康發展。
總體來看,“十三五”規劃對宏觀調控的新要求顯然遠不止于上述幾條。未來五年,隨著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發生新變化,宏觀調控面臨的挑戰還會增多,宏觀調控的任務確實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