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芳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出口退稅制度調整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劉毓芳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出口退稅政策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外貿政策,對于鼓勵和扶持外貿中小企業出口、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積極進行經濟升級轉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簡單介紹了我國出口退稅制度及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現狀,分析出口退稅調整對于外貿企業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出口退稅;調整;外貿
中國加入WTO以后,外貿順差一直呈增長趨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民幣升值也給外貿出口帶來了新的挑戰,出口退稅作為最重要的外貿政策之一,其調控、政策制度的改革對外貿行業的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出口退稅的基本含義與成因,先做闡釋。
(一)出口退稅制度含義。出口退稅,其含義是指對出口貨物退還其在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所實際繳納的產品稅、營業稅、增值稅和特別消費稅,其中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增值稅。這是各國鼓勵外貿出口的一項共同的措施,是一種象征性的財政激勵制度,在世界范圍內被諸多國家和地區所廣泛采用。我們常說的對于某些特殊產品的出口征稅,征的是關稅,對于大部分產品出口不征關稅,反而退稅,這里退的是增值稅,所以出口征稅、退稅不能一概而論,要細分清楚。
(二)出口退稅制度成因。出口退稅其目的在于降低商品價格,使出口的商品價格中不包含稅,以裸價進入國際市場,使其更富有競爭力,有利于加大出口規模。出口退稅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多邊貿易下為避免重復征稅所形成的國際慣例,是國際間貿易合作,稅收協調在全球經濟化趨勢下的成果。
(一)國際上出口退稅的情況。
出口退稅制度作為財政激勵機制,目前已經被諸多國家廣泛采用,并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WTO成員國中,大多采用該政策。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增值稅的國家,早在1954年國內貨物商品流轉就有了增值稅,所以在出口退稅上也累積了豐富經驗,其做法具有典型意義,集中反映了實行增值稅的發達國家出口退稅機制運作的成功經驗。
法國的出口退稅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全額免稅購買,企業在購進貨物時徹底免稅,不征不退,包括年度免稅審批和逐筆審批免稅額度兩種辦法,比較直接,也節省了成本,但有些不良企業鉆空子,對于出口轉內銷的商品補征稅的時候難以計算統計。第二類是免、抵、退稅方式,這是傳統的方式,對出口貨物免征最后一道環節的增值稅,以前各環節應退的稅款與內銷貨物稅款進行沖抵,不足抵扣部分結轉下期繼續抵扣,或按期辦理退庫。
韓國出口退稅范圍較寬,除了出口貨物的增值稅,還對進料加工復出口產品退還進口關稅、臨時進口附加稅,特別消費稅、酒稅、交通稅、農漁村特別稅、教育稅等7種國稅。
英國、希臘、意大利等歐盟國家,以及新西蘭,均實行對出口貨物和勞務的零稅率政策。
(二)我國出口退稅的情況。按照國際慣例,我國在1983年開始采用出口退稅制度,旨在增強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鼓勵出口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裸價進入國際市場,避免了跨國的重復征稅。我國對于出口退稅的條件也并不苛刻,主要有以下四點:
1.必須是消費稅、增值稅征收范圍內的貨物,這是因為出口貨物退稅只能對已經征收過消費稅、增值稅的貨物退還其已繳納的稅額,未征消費稅、增值稅的貨物不能退稅,充分體現了“未征不退”的原則。
2.必須是已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所謂出口,即輸出關境。凡在國內銷售的貨物,不論是否以外匯結算,也不論企業在財務上做如何處理,均不得視為出口貨物予以退稅。
3.必須是財務上做出口銷售處理的貨物,即對于貿易型出口貨物采取退稅處理,非貿易性的,如個人物品、樣品、捐贈品、禮品等不能按規定進行退稅處理。
4.必須是已收匯核銷的貨物。以確保每一筆都是貿易性的銷售出口,并符合國家外匯管理條例。
(一)出口退稅負擔機制不合理。出口退稅是指將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和交易中所繳納的消費稅和增值稅退還給出口企業,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種,由國稅局征收,對于上繳國庫的增值稅,中央對地方進行返還,在90年代稅制改革后,增值稅征收環節,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照75%和25%進行分成,但出口環節,退稅卻全是由中央財政負擔,地方政府不承擔退稅責任,這樣的利益分享和責任分擔不對稱不合理,亟待解決。
(二)出口退稅拖欠問題嚴重,只依靠中央退稅,財政壓力較大,退稅不及時,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限制其發展。
(三)出口退稅政策缺乏一致性和整體性。在同一政策體系下,出口貨物原材料來源地不同,其稅負不應受影響,但出口退稅制度卻沒有做到這一段。比如,進料加工征稅時按17%抵扣,出口退稅時按9%扣除,使企業得到了實惠,如果使用國內原料就沒有這部分優惠,所以對于企業來說,會優先選擇全額保稅的進口原料,這對我國經濟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其限制了國內原材料市場的發展,也損失了外匯。
由于我國出口退稅結構不合理,退稅額超國了中央財政的承受能力,出口增長月考,中央財政負擔越重,必須從政策調整入手,實施出口退稅的新政策。
我國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做出的,目的在于保護國內資源,鼓勵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將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到國際資源的配置中。
(一)2004年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適當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出口的商品退稅率不降或減少降的比例,對一般性出口產品退稅率適當降低,對國家限制出口的商品和資源型產品采取多降甚至取消退稅,區別對待。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為17%、13%、11%、8%、5%。
加大中央對財政出口退稅的支持,中央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首先用于出口退稅,以保證退稅資金充足,企業免受退稅拖欠困擾。
(二)2005年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
為了解決中央財政單獨負擔出口退稅的問題,調整中央與地方出口退稅分擔比例,國務院批準核定各地出口退稅基數不變,超過技術部分中央與地方共同分擔,分擔比例為92.5%:7.5%。同時規范了地方退稅分擔辦法,各省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中央審批。
(三)2007年出口退稅調整。
為了進一步控制外貿出口過快增長,環節我國外貿順差太大帶來的不良影響,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變得刻不容緩,抑制“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產品出口,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和進出口貿易平衡,減少貿易摩擦,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家從2007年起,調整了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占到全部商品的37%
(四)2015年出口退稅調整。
2015年國家在出口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提高部分高附加值產品、玉米加工產品、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取消含硼鋼的出口退稅率等。
出口退稅制度的有代表性的數次大調與微調,有利于引導企業減少“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減少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的出口;加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出口,從而引導企業調整投資方向,避免產能過剩和盲目投資。
因此,從長遠來看,出口退稅制度調整將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符合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傮w上看,歷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力度適中,并且重點在于結構調整,不會對正常外貿出口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1]劉蓉出口退稅新政策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4,(11)
[2]張倫俊、祝遵宏.我國稅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簡論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05,(4)
[3]符紹珊完善退稅極致促進外貿持續發展[J] 研究與探索,2004,(9)
F810.42;F752
A
1671-864X(2015)12-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