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顥元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對西方國家的精英制與直接民主制的實例比較分析
孫顥元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精英政治和民主政治作為兩種不同的政治統治類型,而在對政治統治做此劃分就已表明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不同政治理論。在西方主流的政治理論中,或多或少,或公開或隱含地支持贊同人類社會應該由精英階層來治理,在實踐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國家都形成了精英治理模式。本文通過對不同自由民主國家的例證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在自由民主的國家里,精英政治有其特殊性。
精英政治;民主政治;政治穩定
(一)精英制。
精英就其字義上,指的就是只有一部分少數人能成為國家管理者。不管是非民主國家還是民主國家,管理者總是居于少數,被管理者總是多數,這是管理界的一條定律。精英主義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組織規模的逐漸擴大,政治專業化的知識便成為管理國家的有效手段。而這種專業的知識并不是誰都可以掌握的。正如米歇爾在他的《寡頭政治鐵律》一書中所認為的那樣:“公民對公眾事務缺少濃厚興趣”[1]及“職業領袖在文化上的優越地位,他們的不可或缺性,大眾在理論上和現實中的無能”。
精英政治理論形成于本世紀上半期的西方學說中。精英政治理論認為:“政治統治來源于統治者的品德、才能和技巧。”[2]它一般是由“人類統治活動中的優秀人才和成功者”[3]或者是由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對政治發展走向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組成。他們是權力的操控者和使用者,他們對國家的政治活動進程的行為表現往往是起導向、響應、破壞或是顛覆影響的。
(二)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是一種民主體制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每一個公民也應該可以直接參與所有政策的制訂,而它的方法是由全體投票來決定,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例如公民投票便是實踐直接民主的代表方式。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昂貴,歷史上所有的直接民主都屬于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為代表性的是古代雅典民主。
(一)美國的制憲會議。
1787年5月25日,55位代表齊集費城,美國制憲會議在獨立廳召開。第一個程序是選舉大會主席,這個詞按照當時的用法意思是“主持官員”而并不是“領袖”或“行政首腦”。喬治·華盛頓成為了代表們的一致選擇。會議最初的目的是修改聯邦條款,使新條款更適于政府的需要和保護聯盟,但經過4天的辯論,大多數代表認為修改聯邦條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從而最終決定廢除聯邦條款,制定一部新憲法。從5月29日開始,修改邦聯條款的會議轉為制憲會議。但大會的工作進展的并不順利。在會議接近一半的進程時,華盛頓還寫道“對于看到能讓大會進程順利下去的提議我幾乎不抱希望,所以我的確后悔參與到了這件事情中來”。[4]
盡管如此,從5月到9月,代表們用草案和辯論、妥協和委員會來安排他們的討論,并幫助他們完成了許多所面對的問題。這些計劃和委員將會議的工作分成了7個主要階段:
1.介紹《弗吉尼亞方案》(5月29日)。
2.會議決定將大會改為“全體委員會”,開始是為了詳細討論《弗吉尼亞方案》。但后來又增加了審議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新澤西提出的兩個方案內容(5月30日—6月19日)
3.對“全體委員會”推薦的議題進行逐條辯論(6月20日—7月26日)。
4.“詳情委員會”5名成員工作。該委員會由大會任命起草新憲法,反映代表在特別問題上所作出的多項決定(6月24日—8月6日)。
5.對“詳情委員會”的報告進行系統討論(8月7—31日)。
6.由11人組成的“推遲事宜委員會”提出建議。建立該委員會旨在對代表們仍然又正義的問題提出可接受的解決辦法(8月31日—9月8日)。
7.最后的調整,包括“文字風格委員會”的工作,它負責撰寫經過修訂的憲法草案;最后的斟酌和對所提政府方案進行簽署(9月9—17日)。
所以,直至1787年9月17日,經過100多天的激烈爭吵、辯論,美國憲法終于在費城獨立廳誕生。它標志著美國政治制度的確立。
憲法提交各州后,立即在全國掀起了擁護憲法和反對憲法的激烈斗爭。盡管各州批準憲法的過程驚心動魄得不亞于一場斗爭,但到1789年7月,憲法還是獲得包括關鍵的大州在內的11個州的批準,邦聯國會隨即宣布憲法生效。第一任總統與第一屆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的選舉如期舉行。1789年3月4日,第一屆國會開幕。華盛頓以獲得全部選舉人票而當選位美國第一屆總統。4月30日華盛頓宣誓就職,聯邦政府正式成立。邦聯終于變成真正的聯邦。
制憲會議被不同地描繪為“神人的聚會”(杰斐遜)、“費城神話”(作家凱瑟琳·德林克·鮑恩)和“國家主義的改革秘密會議”(政治學家約翰·羅斯)等。[5]這次會議用這些詞語來描繪也許是對的,但用更通俗的話來說,他是一次由55位不同的個人所參加的聚會。
這55位代表總體來說是團結一致的,他們都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即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國家政府對于這個新的美利堅國家的興旺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部分是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全國性的事務上有過類似的經歷,其中42人是當時或曾經擔任過國會議員,21人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在革命戰爭中浴血奮戰,8人簽署過《獨立宣言》。
(二)全民公投。
公投,又稱全民公投,是指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內,由享有投票權的社會全體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以投票的方式進行直接表決的一種做法。公民投票制度體現了西方國家“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和二戰后國際社會所倡導的“民族自決”的政治原則。所以一些國家和政府在面對難題、困境和危機時,為了擺脫困境和危機并使重大抉擇獲得廣泛的民眾支持,常常采用公投來作為解決問題的特殊形式。
1.希臘公投。
11月2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戛納,一名警察站在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標志旁。在歐盟終于艱難通過救助希臘的一攬子方案后,希臘突然宣布將對此進行全民公投,驚動了歐洲多國。
其實,從10月31日宣布公投后,希臘現政府就受到輿論的紛紛指責。從11月1日開始,在全球股市因投資者認為歐元區危機終于得到控制而上揚的短短幾天之后,市場又彌漫著悲觀情緒。在美國,暴跌的銀行股拖累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下挫2.8%,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2.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9%。在倫敦,富時100指數下滑2.2%,法國CAC40指數暴跌5.4%,德國DAX指數下跌5%。歐元對美元匯率再度下跌1.5美分,收于1歐元兌換不到1.37美元。上周四,在歐盟領導人就穩定歐元區達成全面協議之后,由于市場信心恢復,歐元對美元匯率達到1比1.42。英國IG指數公司首席市場戰略師戴維·瓊斯說道:公投決定“是對投資者的打擊,他們原以為我們終于接近該地區債務危機的尾聲了。”
希臘全民公投的反反復復,就像一場鬧劇,可能會把這個債臺高筑的國家推入一個無序違約的狀態,甚至可能危及整個歐元區的金融穩定。這正是所謂西方民主制度固有的弊端。路透社評論說,希臘丟出“公投手榴彈”,恐怕會令全球經濟遭遇寒冬,全球市場年底反彈或是企穩的希望都已被澆滅。
2.意大利公投。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曾計劃用法國建造的核電廠為意大利發電,意大利第一座新建核電站將在2013年到2015年之間開始建造。但意大利公眾并不怎么熱愛核電技術,且認為意大利地震頻發,核電站并不安全,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后,意大利反核運動進入了高潮。
2011年6月12日至13日,意大利全國就取消在國內建造核電站等4項議題舉行公民投票。根據意大利有關法律規定,公民投票只要投票率超過50%其結果即可有效。最終結果意大利超過95%的選民拒絕了貝盧斯科尼重啟核能發電的計劃。在自己支持的核能計劃遭到否決后,貝盧斯科尼只能表示將在未來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
從美國的制憲會議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精英政治在成本、效率以及秩序上都占有優勢。首先,作為少數人的精英更容易組織起來。其次,精英能夠進行統治還因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知識、技術,具有較高的能力。再次,精英政治更符合人類對效率提高,成本減少的要求。這些優點,在美國的制憲會議的成功中都可以看出。而且,在現代社會中,紛繁復雜的政治決策比起平民,更需要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來決定。
此外,參加制憲會議的55名代表是一群年富力強、受過良好教育、富有從政經驗的有產者。例如有威望的華盛頓—使制憲會議有了合法性。并且在爭執不斷的制憲會議中,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麥迪遜—政治建設的引導者。聯邦憲法之父,在制憲會議之初,麥迪遜就提交了弗吉尼亞方案,雖然弗吉尼亞方案有強烈的代言大州利益的色彩,但后來的美國憲法文本,除了大州小州的利益博弈,把這個方案改了一部分之外,剩下很多細節的設計都是按照弗吉尼亞方案來設計的。在制憲會議時,雖然當時有記錄官,但由于年輕,沒有很強的歷史責任感,所以記錄的不是很全面。但是麥迪遜不一樣,他不僅記錄每一句談話,就連每一次投票結果,都有詳細記錄。所以現在可以看到的有關制憲會議的詳細記錄,就是由麥迪遜記錄并整理出來的。此外,麥迪遜作為第三任總統杰斐遜的國務卿,杰斐遜卸任后,由麥迪遜擔任兩任美國總統,并在他卸任時,扶植門羅為美國總統,所以早年間美國二三十年的政治生態和麥迪遜是有重大關聯的,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樞紐型人物。
喬治梅森—忠誠反對派。因當時的憲法法案沒有權利法案,沒有規定下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所以沒有在憲法草案上簽字,并且反對本州簽訂憲法草案。而現在美國公民的公民權,就是在第一屆國會開會的時候對憲法草案做第一修正案修正的,這個權利法案的推動者就是喬治梅森。
制憲會議還在一個規則上體現出精英決策的優越性。在5月28日,代表們批準了這樣一條規則,即所有會議代表都不得將會議討論和商議的內容向任何人透露,包括自己的家人。而這條保密規定,無疑對這次會議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美國的制憲會議相比,希臘公投由于政府的失算,公民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的投票對經濟起到什么樣的影響,給歐元區的金融穩定造成了威脅,而且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國家推向無秩序的狀態。但另一個公投,意大利關于核電的公投卻可以體現出公眾的智慧以及推動了反核事業的發展。但結合這兩個公投可以看出,公投的參與對象眾多而且個人的知識,環境,利益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造成在結果上的不穩定性。
制憲會議的成功與全民公投的不穩定性上可以看出,精英決策相對于直接民主是比較可靠的治理方式。但由于人類的自身缺陷,也很難避免精英在運用權力時產生自私、貪婪的想法,所以我們也不能拋棄民主,而是應當把民主理論自然成為精英理論的補充。
注釋:
[1]羅伯特·米歇爾斯著,任軍鋒譯.寡頭統治鐵律[M].天津出版社.2003.第40頁.
[2]施雪華,政治科學原理[M].中山大學人民出版社.2001.第651頁.
[3]張希,政治學的理論與實踐[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第124頁.
[4]引自約瑟夫·J·埃利斯,喬治·華盛頓閣下[M],紐約:諾普夫2004.第178頁。
[5]萊斯特·卡朋編著,亞當斯—杰斐遜來往信件[M],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1959年,第一卷,第19頁。
[1]羅伯特·米歇爾斯,任軍鋒譯,寡頭統治鐵律[M].天津出版社,2003.
[2]施雪華,政治科學原理[M].中山大學人民出版社.2001..
[3]張希,政治學的理論與實踐[M].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
[4]約瑟夫·J·埃利斯,喬治·華盛頓閣下[M].紐約:諾普夫2004.
[5]萊斯特·卡朋編,亞當斯—杰斐遜來往信件[M].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1959.
D521
A
1671-864X(2015)12-0042-02
孫顥元,女,1989年出生,漢族,黑龍江省肇東市,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政治學理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