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萍,王智紅(綜述),王 洪(審校)
(邯鄲市中心血站,河北 邯鄲 056001)
?
獻血者丙氨酸轉氨酶篩查的歷程與展望
武麗萍,王智紅(綜述),王 洪※(審校)
(邯鄲市中心血站,河北 邯鄲 056001)
獻血者丙氨酸轉氨酶(ALT)檢測不合格曾是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一度困擾著國內血液機構。隨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核酸擴增檢測技術的進步,ALT值最早引入獻血者篩查的目的已經發生了轉變。相比于國際上許多國家的做法,國內輸血界對現行國家標準產生了質疑,是否取消ALT的篩查或改變ALT篩查限值的討論曾成為國內血液行業熱議的焦點,同時許多地區對當地獻血者ALT參考值開展了調查。多項舉措降低了ALT不合格的血液報廢,使該難題的解決看到了曙光。
丙氨酸轉氨酶;獻血者;血液報廢;參考值;篩查策略
strategy
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肝細胞中,少量存在于腎、心肌、胰、肌肉、脾、膽、肺等中,當細胞受損時(如肝炎、心肌炎、胰腺炎),ALT首先進入血液中,因此也是檢測病毒性肝炎或肝臟受損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對獻血者進行ALT值篩查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國家標準規定對獻血者篩查的唯一生化指標。鑒于ALT在國內血液機構篩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對獻血者ALT篩查策略上的變化成為國內學術界產生爭議和討論的焦點。與此同時,目前國內輸血界解決該問題有了新的進展,現圍繞以上相關內容進行綜述。
對獻血者進行ALT檢測是在丙型肝炎未被明確認知之前,以非特異性的傳染病標志物的形式,作為篩查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替代試驗而引用到輸血服務系統中的。最早是源于美國輸血協會對防止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傳播而開展的一項生化指標的檢測,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等一些國家的血液中心將ALT檢測作為獻血者血液篩選項目之一。隨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es,HCV)抗體篩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特異性檢測手段的引入并日臻完善,特別是在引入針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的核酸擴增檢測后,該項檢測對保證血液安全的作用已經近乎消失[1-2]。對HCV來說,自從有了特異性的丙型肝炎抗體(抗-HCV)檢測方法,ALT檢測的意義也出現了爭論,特別是第2、3代抗-HCV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診斷試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的進一步提高,使HCV感染的窗口期縮短至6周,與ALT活性指標出現異常的時間已接近,對獻血人員ALT的篩查也已失去了實際意義[3],因此ALT檢測作為對獻血者篩查指標不斷受到質疑。1994年7月召開的第13屆國際輸血大會對26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已有一些國家對獻血者不進行ALT檢測,或將其臨界值標準放寬至<120 U/L。1999年美國率先取消了對獻血者篩查這一指標,由于其在國際輸血界起著風向標、領頭羊的作用,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效仿也相繼取消或放寬了這一指標的篩查。歐盟對獻血者是否篩查ALT未做法定要求,均由各個國家的當局來定。其中法國和德國法定要求對獻血者篩查ALT,德國篩查獻血者ALT上限定為:女性為正常上限的2.5倍(86.0 U/L),男性為正常上限的3倍(131.7 U/L);歐洲其他國家將ALT檢測只作為推薦項目對獻血者進行篩查,多數將ALT限值定為正常上限的 2倍;日本設定篩查獻血者ALT的上限為不超過60 U/L[4]。而我國相關法規和標準始終未放棄對獻血者進行這一指標的篩查,到目前為止一直執行GB-18467《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對ALT的篩查,規定速率法檢測ALT≤40 U/L[5]。隨著國際上對ALT檢測策略的變化和標準的放寬,在國內學術界的熱議之下,專家們建議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針對我國適齡健康獻血者ALT水平開展相關調查,盡早制訂出適合我國獻血者的ALT檢測合格標準。
對于放寬還是取消國家標準中對獻血者ALT篩查,從各地的血液機構報道的文獻來看,引起熱議的根源在于ALT不合格成為血液報廢的最主要因素[6-7],占血液總報廢率的50%~80%,且有上升的趨勢。國內外文獻均表明[8-9],ALT值除了與病理性因素有關外,非病理因素中性別、年齡、體質指數、飲酒、睡眠、獻血情況、藥物及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等因素也與ALT升高相關。楊少玲等[10]報道了2009年秦皇島市無償獻血者群體713名ALT不合格者中,31~40歲的肥胖男性比例最高。佘宇奇等[11]和楊紅梅等[12]的研究表明,獻血者ALT不合格還與職業、學歷、獻血季節、獻血次數有關,夏季危險性高于春、秋和冬季;干部和公務員不合格可能性高于其他職業;年齡31~55 歲、男性、夏季獻血、職業為干部公務員和個體者、初次獻血的獻血者,ALT不合格的可能性最高;而年齡18~30歲、女性、冬季獻血、學生等群體、多次獻血的獻血者,ALT不合格的可能性最小,表明獻血人群中ALT水平與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和活躍程度有關,受其相對應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制約。
許多血液機構紛紛對本地區獻血人群ALT參考值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地區的獻血人群ALT參考值上限標準≤40 U/L的規定。江門地區健康獻血者男女混合ALT參考值為45 U/L[13];梅州地區健康成人ALT速率法測定參考值:男性為9~51 U/L,女性為8~41 U/L[14];北海市無償獻血者ALT上限值高于現行的淘汰標準[15],2011年,第四季度最高,為65.39 U/L,第三季度最低,為56.25 U/L,說明我國標準與國內健康人群的參考值的確存在著一定差距。
采取街頭快速篩查ALT始于2002年前后,有血液機構嘗試在采血車上進行采血前檢測ALT以減少其帶來的血液報廢,到2010年多數血液機構都購置了ALT快速檢測儀,相繼開展了街頭初篩。快速檢測儀的檢測方式分為干式和濕式兩種,干式儀器有德國羅氏Reflotron Plus[16]和國產的艾康Mission C100[17]及蘇州百倍TD-1401A干式生化儀[18]等,均為采集指血與干式試劑進行化學反應,試劑以干物質固相在試劑載體(卡片)上,實際反應仍是以液態標本滴加后起始的,利用分光檢測系統進行檢測的一類新型儀器。儀器體積小,便于攜帶,檢測時間一般在2~3 min內完成,在采血車上使用比較適宜和方便。濕式有北京貝肯公司F-6124[19]和荷蘭Vital scientific生產的microlab 300半自動生化儀[20]等,濕式檢測多是先抽取獻血者0.5~1 mL的靜脈血進行檢測,檢測時間在2 min左右完成。開展街頭篩查ALT增加的檢測成本也不盡相同,多數濕式的成本遠低于干式的成本,每人次試劑價格僅為干化學試紙條法的1/7。使用干式檢測的單位僅對重點人群進行采前篩查,對低危人群不篩查,以降低費用[21-23]。通過采血前初篩ALT,血液的報廢率大幅度降低,孫云霞[23]報道從18.98%降到3.35%;王學剛等[20]報道從11.07%降到2.46%。街頭開展ALT初篩之前,多數是采集全血之后再在實驗室檢測,由于ALT高值獻血者的血液不可用,要延期180 d后才允許再次歸隊獻血,造成血液報廢的同時,對血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ALT高值人群獻血者的暫時延期獻血對保護血源起到了積極作用。后續的幾年,國內各地已經少有“血荒”的報道。血源豐富的地區出現了為控制庫存而限制采血的現象。
2012年6月1日起,執行重新修訂的《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24],規程中對于ALT檢測方式進行了修改,規定對獻血者ALT的檢測由原來的采血后用不同廠家試劑檢測2遍改為采血前檢測1遍和采血后檢測1遍,即承認采血前的檢測為1次合法化的有效檢測,國家標準對采血策略改變使檢測成本再次降低。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血液標準專業委員會于2013年1月30日召開專家研討會,就衛生部2012年12月25日發布的衛生行業標準WS/T404.1-2012《臨床常用生化檢驗項目參考區間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轉移酶》中ALT參考區間的變更對血液篩查和血液安全的影響進行研討[25],論證了臨床檢驗參考值與血液篩查臨界值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血液篩查臨界值設定的依據,分析和評估了血液篩查臨界值調整對血液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發表了《血液篩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臨界值變更專題研討會紀要》:衛生部發布的衛生行業標準(WS/T404.1-2012)中,更新了臨床檢驗ALT的參考區間,其中男性ALT的參考區間上限由原來的40 U/L變更為50 U/L,采供血行業應以此為依據,將血液篩查的臨界值由原來的≤40 U/L變更為≤50 U/L,以便全國血站在采供血服務實踐中統一ALT篩查的臨界量值,且此項標準變更的實施于2013年8月1日起執行,與衛生行業標準WS/T404.1-2012同時實施。
到目前為止,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從其血液檢測策略中剔除了ALT篩查項目。根據我國肝病流行病學特征,同時對國內現行ALT檢測策略的調整,加上對于檢測限值的調整,由ALT不合格導致的血液報廢這一問題的解決真正見到了曙光。科學規范地管理血液篩查ALT,有利于與國際輸血界接軌,同時不會對我國血液安全造成額外的影響。
血液報廢率的降低直接節省了采血耗材費用和檢測成本,節約了采血的人力和物力及站內后續工作消耗的成本,提高了采血、供血的效率,同時節省不必要的獻血者血液返還費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血液機構應加強街頭ALT快速檢測系統與實驗室檢測系統的數據比對,縮小檢測數據的差異,建立質量控制方法,力爭進一步降低血液報廢的同時,減少獻血者的誤淘汰。
[1] 伍建寧,夏傳友.ALT水平不能作為獻血者HCV感染指標[J].廣州醫藥,2004,35(6):59-60.
[2] 邢顏超,程維興,路西春.獻血員ALT篩選標準還有必要嗎?[J].臨床軍醫雜志,2003,31(2):86-88.
[3] 潘志榮,李云.ALT與性別、年齡的關系及其初篩質量成本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6,8(4):329-330.
[4] Brinkmann T,Dreier J,Diekmann J,etal.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cut-off values for blood donor screening using the new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reference method at 37 degrees C[J].Vox Sanguinis,2003,85(3):159-16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S].
[6] 楊桂芳.2002-2005年揚州市無償獻血者不合格情況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6,13(11):49-51.
[7] 奚華新,夏衛,李林,等.血站降低不合格血液報廢率的思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2):152-153.
[8] 張妍,文國新,劉金寶.自愿無償獻血者ALT升高與非病理性影響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2):156-158.
[9] Lee DH,Ha MH,Christiani DC.Body weight,alcohol consumption and liver enzyme activity--a 4-year follow-study[J].Int J Epidemiol,2001,30(4):766-770.
[10] 楊少玲,任會瑩,楊丹,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9):6115-6116.
[11] 佘宇奇,李登清,邱明,等.獻血者中ALT不合格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36):4555-4561.
[12] 楊紅梅,黎俊宏,蔣國新,等.影響獻血者血液 ALT 水平因素的探討[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23(17):3379-3381.
[13] 馮健亮,廖世生,余妙嫦.江門地區無償獻血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參考值調查[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5):1967-1968.
[14] 劉桂榮.梅州地區健康成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參考值調查[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5,2(5):226.
[15] 孫家志,卞璐.北海市無償獻血者 ALT上限值及不合格原因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1):86-87.
[16] 何銳洪,易峰,袁文聲.選擇性初篩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節約血液成本[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9(13):1641-1642.
[17] 陳曉玲.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快速檢測在血站血液采集前應用的意義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2013,8(3):87-110.
[18] 朱楷,梁中會.干片式快速檢測系統在無償獻血者ALT初篩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2):129-130.
[19] 崇淑珍,呂秋霜,孫莉,等.快速生化分析儀用于采血前的ALT篩查[J].北京醫學,2007,29(8):500-501.
[20] 王學剛,孫國棟,魏淑梅.2009~2010年邯鄲市無償獻血者ALT快速篩查前后情況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 24(10):874-875.
[21] 賴建秀,王松云,劉福發,等.ALT初篩在不同職業無償獻血者中的選擇應用[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9, 11(1):74.
[22] 謝清華,林云明,李濤.選擇性快速檢測ALT在街頭無償獻血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 16(11):1530-1531.
[23] 孫云霞.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初篩在街頭無償獻血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0):2516-2517.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2版)》[S].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404.1-2012,《臨床常用生化檢驗項目參考區間第一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轉移酶》[S].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 Screening in Blood Donors
WULi-ping,WANGZhi-hong,WANGHong.
(HandanCityBloodStation,Handan056001,China)
Unqualifi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levels in blood donors has bee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blood discarding,which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domestic blood institu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ies,the purpose of the ALT value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screening of blood donors has been changed.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many countries,existing domestic blood transfusion standard has been questioned.The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o cancel ALT screening or change the limit value of ALT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domestic blood transfusion.At the same time,investigation on ALT reference values of local blood donor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regions.A number of measures have been applied to reduce the blood discarding rate in blood donors with unqualified ALT,which have made the resolution of the problem see the daw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Blood donors; Blood discarding; Reference value; Screening
R115
A
1006-2084(2015)12-2229-03
10.3969/j.issn.1006-2084.2015.12.043
2014-05-19
2014-11-14 編輯:伊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