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綏化 152062)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重點研究領域與問題探討
王冬梅
(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綏化 152062)
我國是一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每年水土流失量都超過50億噸,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為此,做好水土資源保護是極為重要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其通過研究某一地區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的情況,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從而提出解決措施。本文介紹了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研究領域,并討論了該學科在我國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土壤侵蝕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家經濟的支柱就是農業,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會對農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就極為重要,造成我國的水土流失的原因眾多,以水力侵蝕與風力侵蝕為主。近年來,國家對于水土流失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投入的資金也逐年增加,希望廣大研究人員能夠借助這一機會,拓展研究范圍、加大研究力度,為保持我國水土資源做出更大的貢獻。
1.1簡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一門研究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的交叉學科。該學科通過研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入手,重點研究阻止土壤資源流失的方法與技術。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利用了地理學的研究手段和流體運動學的模型,而且在研究過程中,還會涉及到氣象學、動力學、地質科學、人類文化學等科學,由此可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土壤侵蝕影響因素的多樣性、隨機性、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時間上的不確定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迅速發展。
1.2我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的重點
土壤侵蝕的分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重力侵蝕、人為侵蝕。我國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與風力侵蝕為主,我國西北、東北地區還會受到凍融侵蝕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土壤流失逐年加劇,每年土壤流失超過52億噸。由此可見,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十分嚴重。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一門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的科學,因此,我國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研究以研究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為主,還兼以研究凍融侵蝕和人為侵蝕。其研究主要內容是水土流失量統計、流失地區地質探測、建立減緩水土流失模型等。一直以來,我國的研究人員以實際情況出發,探究保護水土資源的技術與方法,為保護我國水土資源保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3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領域及其意義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研究范圍很廣,水土流失原理與原因、水土保持技術、土壤侵蝕與保護、氣候環境對水土流失的影響、人文環境與水土流失等都是它的研究范圍。這些課題研究目的都可歸結為一點,就是如何保護水土資源。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一門以實際出發的學科,它研究的領域也與離不開實際生產生活。我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依靠科技創新,通過科技的進步,進一步認識我國土壤侵蝕基本規律,提出符合國情的治理水土流失技術體系、對策與戰略。
2.1水土侵蝕監測、研究體系不完善
水土侵蝕受到地質條件、氣候環境、人類活動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全面的對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進行研究,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眾多的檢測點。然而一直以來,我國對水土侵蝕監測工作的重視都不足,對其工作投入經費少。一直以來,我國的水土侵蝕研究組織設備簡陋,缺乏統一的組織與規劃。現有的水土侵蝕監測點多是根據各地、各時期、各部門和各研究者的不同目的而設置的,這些觀測點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標準都不統一,這使得其監測的項目不統一,檢測的精確度不統一,數據的時間序列也長短不一,使得監測獲得的資料可比性差、可利用性低。另外,我國水土侵蝕監測的空間布局也不合理,華中、東南地區的監測點較多,西北、西南地區的檢測點很少,個別地區甚至還是空白[2]。由此可見,我國的水土侵蝕監測、研究體系還不完善。
2.2監測技術比較落后
水土侵蝕研究作為一項實驗性學科,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一直以來,我國的水土監測都是采用野外徑流小區和小流域把口站進行水文泥沙的觀測為主,而很少設立專門的水土侵蝕監測研究站。這些監測地點大都沒有專門的自動化監測設備,因此在數據采樣時,只能進行分次、分批的采樣,而不能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連續采樣[3],因此也就不能全面、連續收集過程資料。長期如此,會由于限制了過程的研究,而影響了該學科的發展。相比來說,西方國家的水土侵蝕監測技術就比較發達,其通過采用遙感(RS)和現有的地理數據庫來對研究地點建立專門的地理信息系統,并通過遙感衛星的連續數據記錄來獲得大量的數據。反觀我國,則對高尖端監測技術的利用度很低。為此,國家應該大力扶持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為其提供先進的研究技術,提高我國對水土侵蝕與水土流失的研究能力。
2.3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很低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學科,該學科源于生活,其學科研究的目標也是以實際生產、生活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水土保持科學的研究成果應該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推廣。然而,實際上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研究成果很難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其成果利用率非常低。以至于我國的水土保持科學幾乎成為了純理論的科學。這種問題追根究底還是由于人們對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的重視不足,為此,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宣傳,并出臺相應的政策,為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實踐性研究拓寬道路,為促進我國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每年的水土流失都會對我國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為此,國家需要提高對水土流失的重視程度,為我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設立更多的扶持政策,促進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發展。就目前來說,我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研究范圍較窄、研究深度較淺、成果應用度低等。為此,希望廣大研究人員能夠從實際出發,積極創新,適當借鑒西方先進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1]水建國,柴錫周.紅壤坡地不同生態模式水土流失規律的研究[J].土壤學報,2013,15(2):33-36.
[2]鐘繼洪,譚軍.南亞熱帶丘陵濕潤鐵鋁土結構退化及其機理[J].土壤學報,2012(4):499-509.
[3]章明奎,何振立,陳國潮.利用方式對紅壤水穩性團聚體形成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2(4):35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