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華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政法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認知語言學與外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詹洪華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政法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將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模式改革中,我們重點研究了教師在課堂應扮演的角色及高校外語教材編寫兩個部分,認知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有機結合對當下外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教師中有認知語言學教學觀念的,教師可以應用高校外語教材中具有認知語言學視角的教材,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認知語言學;外語教學模式改革;學習氛圍;課堂效率
外語教學過程中,大家普遍認為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熟練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有人學自然有人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在教學大綱中都有詳細的描述。而這些便是基本貫穿于所有外語教學方法的理念,回顧歷史,從語法直接翻譯法至情景教學法,再到聽說法,直至當下的交際法。這便是語言是否可教的問題。而研究認知語言學家卻用是否可學替代了是否可教;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人的內在認知機制決定語言是否習得,從而得出語言是可以學習的行為。但卻沒有解決外語教師應該如何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成功的學習到這門語言。當下交際教學法存在一些爭議,一些教師認同激進交際法,而另外一些教師卻認同溫和交際法,其中支持激進交際法的教師認為,學生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必須是在使用這門語言的過程中;支持溫和交際法的教師認為,學生需先進行相關語言學習,然后逐漸使用這門語言。兩種觀點都有一個相同點,即“學”與“用”是分開的。認知語言學家依據應用語言學理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只是由于個人對于語言本質的不同理解才導致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人類如何學會一門語言?認知語言學及語言理論模型為上述問題的解釋提供了一條新思路。語言理論模型認為語言的相關知識是慢慢從基本圖示到復雜圖示抽象出來而得到的。此理論模型有效將語言習得理論與生成語言學連接起來。理論語言學的應用價值還沒有完全被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研究出來,只有不斷探索理論與實際的關聯,才能找到理論模型之于實際問題的意義,并找到一種有效方法對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與語言理論模型不同,認知語言學是近幾年剛興起的語言學領域,將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實際外語教學模式改革中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與研究。具有認知語言學特點的高校教材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動力因素,這種動力因素在高校教材中有沒有一定的反映,在教師的教學輔導資料中有沒有一定的體現,若有一定體現則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中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來醞釀新的外語教學模式。
如何在課堂學習中有效區分認知語言學中的字典闡述的意義、百科闡述的意義是解決多義性問題的根源。認知語言學認為外語的單詞之間有著大量而重要的關聯,即認知語言學的觀點為單詞語言義與百科所述含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而這正是傳統語言學所沒有注意到的。因此,我們得出單詞是由一個原型通過人為的加工及經過具體語境而引申出多種不同含義,并最終形成一個意義網絡,這便是單詞多義性的原因。
基于認知語言學,由相關專家提出了外語教學模式改革的三個方向:
1.增強外語學習人群的一般語言意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外語學習人群學習語的速度和效率通常由他們對此類外語學習的時間、精力投入量決定。
2.教師應將應用認知語言學與日常課堂教學合理的聯系起來,進行一些新的教學探索。
3.從語言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出發,既拓寬學生語言知識的視野,也要求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深度。
注:廣度即為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掌握數量,如語法數量、單詞數量、文化數量等;深度即為學生對于語言知識掌握的質量,如對待一個單詞,學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種意思,對于外語語言文化的掌握究竟達到了怎樣的深度。進行廣度和深度的綜合培養,能使學生自發去思考去學習,從而讓語言知識在大腦記憶中永久的保存。
語言總是存在道理和依據的問題,也存在同一語言多種含義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就像一張紙的兩面,不是這面就是那面。有專家認為人類的語言沒有任何的約束,具有隨意性。所謂隨意性就是我們無法對語言進行預測僅僅根據語言使用的環境條件和功能及人類認知過程。而語言的隨意性卻更加側重于語言在預測能力方面的要求,它認為只要語言形式定下來了,那么它的意義人類是無法進行預測的;相反的,若將語言的意義確定下來,語言的形式也是無法進行預測的。但語言隨意性針對的主要對象是人類語言中較少出現的擬聲詞,而在實際中非擬聲詞卻占據了人類語言中的絕大部分。
大部分認知語言學者將人類的語言看成是一種由符號組成的系統。在這個由符號組成的系統中,意義可以與形式完成匹配,但必須通過一種規約化的手段。這種符號系統能同時適用于單個詞目和語言的結構形式。
作為生成語法的主流觀點并不為認知語言學家所接受,生成語法的觀點是結構形式僅僅作為一種邊緣現象而存在于普遍語法規則中;認知語言學家卻認為結構形式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單位的存在,其目的是解釋和描述語言。語法作為一種符號系統,這種符號系統包括兩大范疇—詞匯和語法,結構形式是一種包羅萬象的范疇,它包括了詞匯和語法的符號。描述結構形式的語法、語義及語義使用特征是認知語言學家的基本工作。
總而言之,認知語言學的形成與發展充實了前人的結論和推斷,特別在語言的理論依據方面的研究,更有力的充實了前人的結論和推斷。如果語言沒有相對的理論依據,語言的形成是無法滿足人類交流功能的。并且,語言符號認知視角認為人類語言的敘述對象應該是包括語言的符號系統和符號系統的心理效度理論依據,認知語言學者認為動力因素與語言是具有因果關聯的,即語言學探索研究是能夠解釋語言學中的動力因素問題的。在語言學研究中有兩大手法占據重要地位,即隱喻和轉喻;語言具有多元性,但也具有統一性,不同語言進行交流時,會互相影響,語言的認知性使得不同語言能夠進行交流,進而互相影響。
以上外語教學模式改革的三個方向及認知語言學家依據認知語言學提出的基本主張,對于高校外語教材的編寫有著重大的影響,以下是關于高校教材編寫的幾點要求:
1.詞匯和語法是一個整體,并不是兩個相互分開的不同整體。
2.要同等重視詞匯等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能因為僅僅注重一個方面而影響整個教學。
3.高校教材的編寫應設法增強高校學生學習語言的一般意識及讓這種意識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啟發式學習,邊思考邊學習。即要求教材能夠提供諸如用于課下鞏固的課本注釋、語言鍛煉及課外知識輔助材料。
4.詞塊應作為教材編寫的重點環節
之所以將詞塊的意義作為重點,是由于詞塊在句法和語義方面有著本身的特殊性,可以用斜體字或者其他標示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再由教師給學生分析這部分詞塊,讓學生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并作為學習的重點之一。
還需注意的另外一個方面是固定搭配,固定搭配不僅與語法有關,而且有著自身的特點。教師應設計一些相關知識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逐漸熟悉不同成分間的搭配;教師應避免羅列長串單詞,使得學生產生錯誤聯想,導致學生心理臃腫。眾所周知,學生入門越快,進步越快,掌握知識也越快,教師應多教授相關入門知識,讓學生盡快入門,進而達到更高的層次,如教師結合實際中的具體事例來進行日常教學活動。
文化具有多元性,而語言與文化相通,學習外語自然無法避免與外國文化的接觸,而編寫高校外語教材時,文化與語言的銜接問題便成為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何謂文化,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反映了當地人民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一個地區語言的原型和過濾器,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對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
將認知語言學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也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對認知語言這一新的過濾器互相適應,即使,我們僅僅只是單純的喜歡這種語言,亦即我們學習這種語言沒有任何目的性。語言具有自身的文化屬性究其原因,不同語言在切分概念空間時,使用不同的方式。因此,單詞的音節和句子的重音也應是編寫高校外語教材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教師應努力設計一種易識別的重音標注形式,從而讓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更加便捷通暢。
具有認知語言學教學觀念的教師,應充分使用高校外語教材中具有認知語言學視角的教材,努力營造一種學生自己積極進行思考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克服一詞多義的難關。并且,教師也可以靈活而有效利用課本文章來將認知語言學與外語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師課堂效率。
[1]張松松.句法和語義的互動關系的隱喻和轉喻視角研究述評[J].外語研究,2012(05).
[2]汪少華.話語中的隱喻認知過程與閱讀教學[J].外語教學,2005(02).
[3]張松松.當代隱喻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分類思考[J].外國語言文學,2013(03).
[4]劉正光.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J].外語研究,2010(01).
[5]張松松.英語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模式的思考[J].學理論,2009(07).
G642
A
1671-864X(2015)12-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