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論羌藏民俗音樂的傳承性
李芳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四川北川茂縣等地的羌藏民族是形成華夏民族的主體族群之一,也是古羌藏支系中保留并繼承古羌藏傳統文化最為完好的一支。它位于四川省西部,該地區人民所用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北部方言區,無本民族文字,被稱為“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其古樸、深厚及獨特的民間音樂不僅為本民族人民所喜愛,也為其他民族人民所青睞。在當今社會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話題成為熱潮,在盡挖掘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保護和傳承過程中,我們發現羌藏民俗音樂有著豐富而珍貴的文化特質,研究羌藏民俗音樂的傳承性具有特殊的價值。
羌藏民俗音樂;羌族酒歌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后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祭祀的民俗活動,羌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在沒有了解其文法的基礎上是不能了解其音樂的真正含義。
婚喪嫁娶是民俗民生重要主題,羌藏族有自己傳統的民俗活動,它們大多與歌舞相融合。
1.俗語說“喝起酒兒唱起歌”,在整個婚嫁過程中,唱歌喝酒是貫穿于整個習俗中的,一般婚嫁有說媒和成親兩個重要環節,這兩個環節中程序均有不同,據實地考察,訂婚時需要唱三種類型歌曲。
(1)開口歌。
首先要男方到女方家說親,女方若有意,會邀請男方一起飲酒,此時,邊飲邊唱,歌曲內容大多愉悅,動聽,多表達喜悅之情,例如歌曲《喝,高興的喝》、《納吉納那》,在這個過程中所唱的歌曲均為開口歌
(2)小定歌。
在某一個吉祥的經雙方共同約定的日子,男女雙方帶其親屬來到女方家里協商,此時男方需帶上好酒好肉款待女方家,歡聚時刻會唱《酒喲,好喲》等這一類的喜慶酒歌。第二天,女方必用家里的好酒好肉款待男方,并定下婚約,此類在訂婚階段所唱歌曲為小定歌。
(3)大定歌。
在約訂具體完婚時間時,男方家長們必須備好酒好肉到女方家協商,請當地的受尊敬的老人根據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定下吉日,“紅搭婚橋酒作媒,咂酒三壇取親回”喝上好酒,又高興的唱起喜慶的歌曲,這次訂婚就已成功。在這個意為請期的過程中,演唱歌曲味大定歌,代表作品有《唱一首納吉納那》、《清涼涼的咂酒》等。
薛宇航:這篇作文寫完后,我自己讀了兩遍,感覺還不錯,嚴老師也表揚了我,說寫得不錯。看過兩位“小編輯”的修改之后,我覺得他們改得真好,我的這篇作文,果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看來,以后我寫完作文,也要注意多修改了。
2.結婚時需唱 “女花夜歌”、“正宴歌”及“謝客歌”。
(1)“女花夜歌”,前來慶賀的賓客在女方家歡聚,女方必備好酒款待,晚上在篝火外未作一圈,大家唱歌跳舞,邊唱邊喝,所唱歌曲內容為祝福女男雙方喜結良緣,女方會準備第二天出嫁所用物件。
(2)“正宴歌”,出家日時要唱正宴歌,分為三道程序,不同程序唱法不同,在娶媳婦環節,女方要唱哭嫁歌,以表達女子出嫁離家的悲傷心情。第二環節為盛宴歌,此環節為婚禮最高潮階段,一般男方會在自家露天的院子擺上酒宴,賓客們邊吃喝邊歌舞,熱鬧非凡,一般所唱歌曲都為贊美新娘人品 相貌新郎聰明能干,整個過程會持續到夜晚,所唱歌曲如《高興呀》、《好的這一天》、《婚禮酒歌》等。此類歌曲為正宴歌
(3)“謝客歌”。
婚宴結束第二天,前來賀喜的女方家人受到男方家族的共同款待,每戶男方親屬都會前來祝賀,在此環節,女方家人到每戶親屬家喝酒唱歌,羌族人又稱“轉轉酒”,喝完酒后,女方家人紛紛離去,此時,男方家人在送賓客時需唱表達感謝的歌曲,內容大多簡單通俗,例如:《歡送歌》,此類歌曲為謝客歌
(二)喪事舞。
在祭祀故人和祖先的喪葬歌舞過程中,羌藏兩族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情感也有所不同,例如羌族在喪葬儀式的歌舞中大多表現的是積極樂觀的情緒,內容大多為對死者的歌頌和贊美。
1.羊皮鼓舞。
“莫恩納莎”、“莫爾達沙”或“布滋拉’’,都是羌族羊皮鼓舞的叫法。羊皮鼓舞是一種用鼓來作為道具的舞蹈,主要用于祭祀逝去的故人 祖先以及驅鬼等民俗活動,它從內心里反映出了羌族人民對宗教的信仰以及崇高的的敬畏。在表演活動中,必須有以為主要負責的巫是羌族祭祀活動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來演變成為民間舞蹈,民間在表演羊皮鼓舞時,形式更為自由,舞蹈語言也更為豐富。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驅師進行領舞,我們稱之為“釋比”,“釋比”一鼓,祭祀萬物,包括鬼神、以及送死者靈魂,剛開始鼓聲較為沉悶,而且舞步遲緩,一種深沉而又神秘的氣氛渲染出了神圣,繼而,鼓聲緊促,動作夸張,跳躍,猶如將士,力大無比,情緒激動,舞蹈動作粗狂穩健,一些模仿動物的動作極為精彩,舞蹈動作主要是靠技巧完成,膝部以下動作極為重要,因為羊皮鼓大且沉重,這樣顯示出表演者已得神力的狀態。
藏族由于其佛教是藏文化的靈魂,引起喪葬禮儀大多是為了平復在世之人的心情,所以在內心深處,藏人向往與眾生同生,所以以天葬作為一種習俗來表達為集體做貢獻的無私情懷。藏族的這種喪葬形式維持了自然界的和諧,營造了生態平衡。所以用于喪葬儀式的喪事歌舞并不表現悲傷情緒,內容多為對死者的贊頌,對死者親屬的安慰,表演時,人們分成兩組,圍成圓圈,輪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對唱形式。 各地羌族舞蹈大體相近,音樂則因地而異。
2.十二舞相,它是一種自由、寬廣而悠長的歌舞音樂,最初是祭祀的儀式,后演變為一種舞蹈,是一種由十二生肖組合而成的舞蹈,一般舞者會帶有生肖面具,以銅質的鈸和銅質的號為主,左右拰身,錯步,搖擺,開跨,晃手等動作居多,根據男女的不同,面具形象也有所不同,女性面具較為柔和,有時也加入鬼神的面具,在跳舞過程中會有滑稽性演出,輕松詼諧,在西藏傳統音樂中屬于格調較高的一類.它表現的內容往往是宗教或對宗教帶有祭祀性內容。過去供其表演者均為男性以示宗教的圣潔、神圣性。
羌藏民俗音樂內容多彩豐富,題材局限性小,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傳的重要部分,更是幾千年來人民創造的寶貴財富。不僅反映了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宗教等方面內容,充分的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熱情,具有獨特的藝術氣息和鮮明的民俗風格。近年也伴隨非物質文化藝術保護的熱潮,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的羌族傳統民俗和民歌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比如,羌族多聲部民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羌族儀式歌、花兒納吉、納吉那納、薩朗曲、求雨歌、婚禮12首歌等均被列入第一批阿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國內外相關專家與學者、社會各界人士也發揮各自所長,在不同領域行動起來,為了保護和傳承羌族傳統民歌不斷努力,從理論研究到實踐都取得相關成效。但是在搶救與保護的過程中,仍面臨著居多困境,如“傳承后代匱乏”“缺乏民主凝聚信心”“文化空間與生存空間的變化”等等。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傳承和保護羌族傳統民歌帶來了諸多考驗。
(一)歷史傳承。
人民群眾極其豐富的生產與生活是孕育和栽培傳統民歌的肥沃土壤。雖然通過各種渠道取得成效,但是大多數兩族人民對本土的傳統文化仍然忽視和淡化意識。許多羌藏民眾認為保護本族文化是政府專家和相關機構的事,毫不相干。因此看出了群眾的文化意識沒有加強樹立,導致了傳統民歌的保護和開發沒有源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養和提升群眾的文化意識,激發廣大群眾的熱情參與到保護和傳承以及開發
(二)作品傳承。
羌族民歌傳承人是傳統民歌的主人,也是重要的傳遞員。據調查,羌族民歌傳承人目前主要分布在汶川縣、黑水縣、松藩縣、茂縣等地方。然而演唱多聲部民歌的傳承人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演唱情歌、婚禮歌、薩朗等類別的民歌傳承人不多。女性皆為普遍傳承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老齡化嚴重。目前政府機構對民歌傳承人進行資格認證,每一年都有補貼。同時也提出已經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傳承人命名,授予表彰和稱號等方式鼓勵羌族人民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部分相關學者和機構單位派遣專業人士深入采訪當地知名歌手,將傳承人演唱歌曲和講述民歌的文化背景和含義通過錄音和錄像的方式來保存,對以后研究深入調查存根。
(三)經濟傳承。
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羌藏民俗音樂投入市場,在網絡上開辟民俗音樂的天地,可以針對此類音樂進行專門的打造和經營,出版刊物,錄制音像,假若能充分開發建設,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羌藏民俗音樂其經濟效益將無可限量。
(四)交流傳承。
交流是傳承的必要途徑,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是人們對美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語言,伴隨著旋律與音符,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是相通的,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各國交流的日益增多,羌藏民俗音樂也搭上了發展的列車,在對外交流中,其特殊的民族民俗音樂成為走出國門的特色音樂文化,在促進中外友誼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文化和藝術的交流促進經濟的發展。
羌藏民俗音樂作為一種寶貴的民族精神文化,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劃上華麗的一筆,輝煌著我國民族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傳承與保護羌藏歌舞藝術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1]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羌族史[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徐平、徐丹.東方大族之謎——從遠古走向未來的羌人[M].北京∶ 知識出版社,2000.
[3]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4]杜亞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5]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6]編輯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
[7]李范文.西夏通史[M].寧夏:人民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注: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科研項目(課題編號:CWYB201402)
J607
A
1671-864X(2015)12-0137-02
李芳(1983年9月11日),女,漢族,新疆人,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音樂系,現從事音樂教學法與中國音樂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