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0/ 第12版面/娛樂·體育 /作者: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電影《霧霾》中,警察在監督交通限行。
德國是歐洲最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德國人也把對環保的熱情投射到影視領域。在過去幾十年間,涉及環保主題的德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年產量超過10部。電影《霧霾》催生該國首部《聯邦污染防治法》的事情,至今為德國人津津樂道。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急于改變戰后落后面貌,在努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曾擔任《霧霾》劇組助理的尼爾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直到20 世紀70 年代初,德國還沒有任何一部關于限制排放的法律,也沒有霧霾報警機制。電影《霧霾》就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拍攝的。
該片由著名導演彼得森按照“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完成。影片“再現”了1962年德國最大重工業區魯爾區陷入“霧霾危機”的恐怖場景:第一天,主角維拉在做早餐,其夫則在清洗布滿污垢的車窗,幾個月大的寶寶不停哭泣。新聞廣播稱空氣里的二氧化硫濃度約為1毫克/立方米。第二天情況惡化,某些區域的二氧化硫濃度升至2毫克/立方米,多人死亡。第三天,機場關閉,醫院里擠滿病人。第四天,報紙上的訃告比平時多出8倍。之后,魯爾區刮起大風,二氧化硫濃度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
這部虛構的紀錄片在西德上映后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觀眾信以為真,并引發德國人對霧霾問題的大討論。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對劇組提出抗議,理由是虛構的劇情嚴重誤導民眾,有損德國工業形象。即便如此,在當年的德國電影獎評選中,《霧霾》還是一舉奪得最佳劇本獎。第二年,德國政府通過了首部《聯邦污染防治法》,對企業排放制定出更嚴格的限制。德國《明鏡》周刊感嘆說,“是《霧霾》改變了德國工業”。
德國這樣的環保影視劇還有很多。特別是近十年來,環保影視劇已成為電視臺的主流節目。德國公立電視一臺、二臺以及各州電視臺,每周至少播出一兩部與環保沾邊的影視劇。一些環保電影還在主流影院上映,例如兩年前獲得德國電影獎等7項國際“最佳紀錄片”獎的紀錄片《采得百花成蜜后》。該片揭開環境改變導致蜜蜂大量消失的真相。為拍攝這部作品,導演馬庫斯·因霍夫的足跡踏遍四大洲,用先進攝影技術探秘蜜蜂的世界,僅拍下的原始素材就有105小時的時長。影片受到許多學術專家的高度贊揚。
德國布倫瑞克藝術大學影視學者海德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前德國此類影視作品主要由電影公司創作,現在電視臺、環保組織和個人也加入進來。很多拍攝資金出自民間,有時也會得到政府資助。總體來說,制作精良的環保片在歐洲很有市場,收視率常常名列前茅。一些德國民眾表示,環保題材的影片能激發自己的環保意識。德國男孩菲利斯因觀看環保紀錄片《不愿面對的真相》受到啟發,成立了“種樹救地球”的組織,發起在各國種100萬棵樹的計劃。兩年后,他達成了目標。▲
環球時報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