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張福穎
[摘 要] 在紙質期刊時代,讀者對論文的檢索、閱讀路徑是“期刊—欄目—論文”,在數字化時代,讀者的檢索路徑已經簡化為“電子期刊數據庫—論文”,讀者可以忽略期刊、省略目錄、跳過欄目、直達論文。電子期刊數據庫的發展、讀者檢索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割裂了欄目中論文的有機聯系,給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帶來嚴峻挑戰。數字化時代,欄目策劃的根本在于編輯以欄目為核心,以問題化的研究吸引學者關注,形成穩定的學術小共同體。編輯要研究讀者的檢索習慣、閱讀偏好,通過精煉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采用欄目主持人制度、主動推送等手段加強欄目策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堅持期刊的學術定位與辦刊理念,不能盲目為提高下載量而進行欄目策劃。
[關鍵詞] 學術期刊 欄目策劃 檢索路徑 閱讀習慣 學術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6-0037-05
How to Deal with the Digital Challenge of Column Planning of Academic Periodical
Shen Dan Zhang Fuying
(Periodical Agenc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In the paper periodical time, the path of the retrieval and reading of readers is “journal-column-paper”.But in the digital age, the path has been reduced to “electronic databases-paper”, and readers can completely ignore the journal,omit the directory, skip the column,and directly access to the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eriodical databases,and the change of readersretrieval and reading habits separates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column in the paper, so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column planning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fundamental of column planning is that the editors treat the column as the core, use the research on problems to attract attention of readers, and form a stable small academic community.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 should study the readerssearch habits and reading prefer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alness and rationality of column planning. The editors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points: refine the title and keywords, and write abstract reasonably;use the host system to plan column with an open mind; adjust the column planning ideas from waiting to be retrieved to pushing voluntarily; adhere to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idea, and avoid blindly for downloads to plan column.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Column planning Search path Reading habi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數字化浪潮正在全方位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學術期刊而言,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出現使論文的傳播和使用更加便捷,有利于擴大期刊影響、實現進一步發展。但是,讀者在使用電子期刊數據庫時,直接以論文為檢索目標,欄目在數字化時代的檢索和閱讀習慣中逐漸被邊緣化。在電子期刊數據庫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順應新的檢索和閱讀習慣,是學術期刊編輯在進行欄目策劃時必須積極思考的問題。
1 欄目策劃是學術期刊的特色所在
欄目是學術期刊根據自身的辦刊宗旨、學術定位、編輯人員的學科背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分析,綜合論證之后確定的學術板塊。欄目是學術期刊的一部分,不同的欄目共同組成一本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期刊的窗口,欄目的質量與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有直接的關系,欄目的特色凸顯學術期刊的整體風格,體現學術期刊獨具一格的辦刊宗旨。可以說,通過有機組合,欄目與學術期刊之間能夠實現“1+1>2”的效果,實現這一效果的關鍵,在于欄目策劃。
所謂欄目策劃,是編輯通過對現有的信息資源進行研究后,對相關欄目做出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計劃安排,并不斷與作者、讀者進行信息反饋,根據反饋的信息隨時進行策略性調整,由此形成刊發論文、欄目與學術期刊之間的良性循環。編輯通過欄目策劃,將分散的論文分類后歸入不同欄目,通過欄目發掘不同主題的論文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之產生聯系,相互呼應,彼此爭鳴,從而形成集聚效應,發揮更大的學術影響力。
在紙質期刊時代,讀者對論文的檢索、閱讀路徑是“期刊—欄目—論文”,學術欄目好似眼睛,以其獨有的明亮、智慧、光芒四射之感和深厚的學術底蘊打動讀者的心,吸引學者的關注[1]。使學術期刊的眼睛更加明亮,正是欄目策劃的目的所在。通過欄目策劃,構建特色欄目、品牌欄目,對學術期刊的整體發展而言,作用鮮明,效果明顯。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時代悄然來臨,傳播方式日益網絡化,新媒體不斷涌現,紙質媒體的壟斷地位已經開始動搖。學術期刊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數字化出版的要求。在數字化時代,讀者的檢索習慣和閱讀習慣與紙質化期刊時代有很大不同,由此對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提出了新的挑戰。
2 數字化時代檢索與閱讀習慣的變革
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期刊的電子化和數字化在西方國家率先形成規模,主要體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學術期刊電子化,即“紙質—電子數字”形式的期刊,主要通過全文電子期刊數據庫的方式進行電子化傳播發行;一種是“純電子學術期刊”或“純網絡期刊”,類似于學術論壇或者學術沙龍。從整體學術影響力而言,后者遠不及前者[2]。在國內,學術期刊電子化的發展也非常迅速,以“紙質—電子數字”形式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為主。目前,中國知網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創辦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萬方數據平臺是國內使用較為廣泛的電子期刊數據庫。以中國知網為例,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注冊用戶數已經超過4000萬,中心網站及設在全球的鏡像站點年文獻下載量突破30億次。目前,大陸出版的9000多種期刊,在中國知網上都以數據庫的形式集成出版,90%的學術期刊的收錄年限追溯至創刊。電子期刊數據庫不僅能實現基本的快捷檢索功能,還能根據多種檢索條件進行邏輯組配,實現高級檢索,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期刊定位。維普資訊提出,其產品能夠根據用戶不同的檢索歷史,實現檢索條件的再組配,從而支持用戶個性化的使用習慣。
在紙質期刊時代,學者查找論文,必須先找到相關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從中選擇相關欄目,再通過欄目查找論文;或者在綜合性學術期刊中先找到相關欄目,再從中尋覓自己需要的文獻;抑或是借助二次文獻轉載,如查閱《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登的文摘或摘編論文,再按圖索驥尋找期刊、欄目和論文。總體而言,在紙質期刊時代,讀者的檢索路徑是“期刊—目錄—欄目—論文”,閱讀習慣是“期刊—目錄—欄目—論文”。這種檢索方法的工作量非常大,成果卻事倍功半。
在數字化時代,當電腦、網絡和電子期刊數據庫普及之后,檢索論文變得非常簡單——輕點鼠標、輸入論文主題、關鍵詞、作者姓名等相關信息,然后靜待論文躍入眼簾。無論是從檢索的全面程度而言,還是從檢索的速度和工作量來看,數字化和電子期刊數據庫給論文檢索提供了莫大便利。而且電子數據庫還能提供期刊論文以外的內容,包括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專利、標準等,真正實現跨庫檢索。此外,電子期刊數據庫還能對引用文獻進行延伸性檢索,實現擴展式閱讀,為資料搜集、科學研究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盡管紙質期刊的閱讀舒適度可能高于電子文獻,但是電子文獻在檢索的便利性和全面性方面完勝紙質期刊,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讀者紛紛轉向閱讀電子化的文獻,讀者對論文的檢索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變革。
讀者在使用電子期刊數據庫的時候,檢索對象主要是獨立的、分散的論文,而不再是作為整體的期刊。期刊在檢索中被分割成碎片式的一篇篇論文,期刊名稱盡管是檢索選項之一,但已退居次要地位。至于欄目,很多電子期刊數據庫中甚至沒有設置這一檢索選項。在數字化時代,讀者的檢索習慣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檢索路徑已經簡化為“電子期刊數據庫—論文”,事實證明,這種檢索路徑完全可以忽略期刊、省略目錄、跳過欄目、直達論文。當讀者開始閱讀檢索到的論文后,內容、標題、作者是其關注的主要部分。很多學術期刊盡管精心設置了各種欄目,但是從其紙質版的版面設計看,僅僅在目錄和該欄目首篇論文的第一頁上標注欄目名稱,那么,如果讀者檢索到的電子論文不是該欄目的第一篇論文,他將完全看不到關于這個欄目的任何信息,也不會再關心這篇論文屬于哪個欄目。即使讀者檢索到的是該欄目的首篇論文,抑或該欄目的每篇論文都標注了欄目名稱,在閱讀電子文獻的時候,欄目信息也往往淹沒在讀者檢索的大量論文之中,被讀者忽略。
對紙質期刊而言,欄目策劃和欄目編排使分散的論文之間產生有機聯系,這種聯系體現了編輯工作的主動性,凸顯了欄目特色,深化了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和宗旨。但是,電子期刊數據庫的發展、讀者檢索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割裂了這種聯系,給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帶來了嚴峻挑戰。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必須正視電子期刊數據庫產生的劃時代意義,順應讀者檢索和閱讀習慣的變革,直面這種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電子商務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網絡使人們宅在家中依然能夠安全、便利且低廉地購物,這使得包括高端百貨商場和小型實體商鋪在內的傳統商業模式受到全面沖擊。僅2014年天貓“雙十一”促銷活動一天,24小時的銷售額突破570億,無線端占42.5%[3]。傳統商業形態的大佬,如蘇寧、國美等紛紛試水電子商務,開辦網上商城,以順應消費者新的購物習慣,應對電子化的挑戰。對比電子商務對傳統商業形態的沖擊,電子期刊數據庫的發展、檢索和閱讀習慣的改變,必然會對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模式造成極大影響。隨著電子期刊數據庫的進一步普及,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搶先適應新的檢索和閱讀習慣,體現數字化時代編輯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3 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欄目策劃必須與時俱進,堅持道術兼顧、體用結合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共同體”概念,“共同體本身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4]。共同體的外延一般包括血緣共同體、宗教共同體等,在此基礎上,英國哲學家布朗引申出學術共同體概念。有學者指出,學術共同體是指致力于某一領域學術活動的學者群體,圍繞共同的主題內容,通過研究、發表、討論、協作等形式建構的動態結構,共享某種文化、態度和行為方式[5]。在現代社會,學術共同體在地域上是分散的,更沒有血緣、宗教方面的聯系,學術共同體的成員實現共同的研究、發表、討論、協作,需要學術期刊提供交流平臺,學術期刊隨著學術共同體一起發展壯大。學術期刊的欄目,細分了學術共同體中具有相關特征的人群,他們或研究的學科相同,或研究的問題相近。編輯通過欄目策劃,凝聚和組織相關學者,從而形成學術共同體中聯系更加緊密的小共同體。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欄目,還是一份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學術共同體的支持。
期刊的服務對象是人,是形形色色的讀者和作者,無論是在紙質期刊時代還是數字化時代,這一點都不會改變。在紙質期刊時代,學術期刊是學術共同體交流的平臺;進入數字化時代,電子期刊數據庫作為新的學術交流平臺,能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盡管學者的檢索和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卻不會影響學術共同體的主體地位,也不會影響學者對學術交流平臺已有的各種需求。正如同電子商務崛起之后,消費者依舊是那些消費者,商品依舊是那些商品,發生改變的是消費者獲得商品的渠道和方式,是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各種環節。因此,電子期刊數據庫雖然對傳統的學術出版模式形成威脅,但是并不影響學術共同體的發展和壯大,它改變的只是學者發表論文、獲取論文和閱讀論文的方式和渠道。無論是在紙質期刊時代還是在數字化時代,學術共同體都是欄目策劃、期刊發展的根本。可以說,無論新的出版模式還是舊的出版模式,無論電子期刊數據庫還是紙質期刊的欄目策劃,都是為學術共同體服務的,都是以學術共同體的滿意為旨歸,學術共同體是學術期刊發展、欄目策劃的根本。在數字化時代,欄目策劃應借助期刊電子化的東風,擴大學術共同體。
所以,在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欄目策劃必須與時俱進,堅持道術兼顧、體用結合。
所謂道、體,是指編輯以欄目為核心,以學者為根本,形成穩定的學術小共同體。筆者認為,所謂“編輯學者化”,不僅指編輯要向學者的方向發展,除編輯學之外還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更是指編輯要能夠真正融入學術共同體,以欄目為陣地,以策劃為手段,不斷拓展自己所屬的學術小共同體,通過欄目策劃,吸引更多的學者加入其中,形成作者、讀者、審稿專家和編輯的良性互動,擴大欄目和學術小共同體的影響力,實現欄目和學術小共同體的同步發展。
當前,許多學術期刊的欄目策劃學科化,欄目以學科為名稱,如《經濟學研究》《文學研究》《歷史學研究》等,其弊端在于毫無特色,導致很多電子期刊數據庫無法以欄目名稱作為檢索選項——試想,當讀者檢索這類欄目名稱時,得到大量相似的結果,還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從中甄別自己需要的論文,必然會導致讀者放棄這一檢索選項,改用其他選項重新檢索,以獲得更加準確的檢索結果。筆者在維普中選擇“欄目信息”,以“經濟學研究”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18000余篇論文,以“文學研究”為關鍵詞檢索,得到70000余篇論文,以“歷史學研究”為關鍵詞檢索,得到6000余篇論文。這種海量結果,毫無檢索意義,讀者如果想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必須進行二次檢索,或者以其他選項重新檢索。這也使電子期刊數據庫不再以欄目名稱作為檢索選項,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欄目在電子期刊數據庫中逐漸被邊緣化。而且,欄目策劃學科化無法容納許多具有交叉學科性質、關注新問題的論文——這些論文在學科化的欄目中也無法凸顯自身的創新價值,還導致作者和讀者不能精準地尋找、定位自己所屬的學術小共同體。尤其對綜合性學術期刊而言,要改變這種局面,必然要向欄目策劃問題化轉變。
從目前的學術研究來看,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很多學者不再囿于傳統的學科分類,就某一問題展開跨學科、跨領域甚至跨文理的研究,大大深化了研究成果。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跨學科研究使學者們超越了原有的按學科分類的學術共同體,形成了新的根據問題組成的學術小共同體。例如就時下的熱點問題——霧霾治理而言,管理學、經濟學、大氣科學等各學科的學者們從不同領域展開研究,或著重于城市規劃、或著重于能源優化、或著重于大氣環境、或著重于工業減排。各領域學者們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熱烈的討論,就霧霾治理問題進行多角度探討。但是這些論文散見于各種學術期刊,筆者尚未發現有學術期刊專門設置關于霧霾的欄目,集中推出相關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可以說,關于霧霾治理的跨學科的學術小共同體已經逐步形成,卻沒有一個期刊或一個欄目將這個學術小共同體凝聚起來,發揮更大的學術影響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對學術期刊的編輯而言,必須及時關注此類問題,跟蹤學界當下的熱點和焦點,從問題著手,尋找和發現新興的學術小共同體。通過欄目策劃,積極成為這個學術小共同體的核心,約稿、組稿、挑選優秀的自投稿,尋找合適的審稿人,不斷擴大作者、讀者和審稿人的隊伍,建立學術梯隊,提高學術小共同體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促進學術小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在學術小共同體發展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進行多學科的全面研究,促進新興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化的欄目策劃可以使讀者在檢索和閱讀中產生集中性的效果,讓讀者自己重建被電子期刊數據庫割裂的論文之間的聯系,從中體會編輯在策劃時的匠心。在形成特色、產生品牌效應之后,欄目可以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在電子期刊數據庫中對欄目和期刊進行有意識地檢索,從而使更多的不同學科的學者加入這個學術小共同體,不斷開辟研究方向,拓展研究思路。只有這樣,期刊和欄目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立足學術研究的前沿,獲得可持續發展。
所謂術、用,是指欄目策劃的方法和手段。學術期刊編輯要順應期刊電子化潮流,研究讀者的檢索習慣、閱讀偏好,加強欄目策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效鞏固和擴大學術共同體。
第一,精煉標題和關鍵詞,便于讀者檢索,合理擬定摘要,凸顯論文的創新價值,吸引讀者閱讀。讀者在使用電子期刊數據庫的時候,往往根據主題和關鍵詞進行檢索,初步得到檢索結果后,根據頁面顯示的論文摘要,決定是否下載閱讀。標題是否精當地展現論文的主題、關鍵詞是否貼合讀者的需要,直接影響讀者的檢索結果;摘要如果沒有明確展示論文的創新性,讀者不會下載閱讀。因此,編輯要精煉標題和關鍵詞,使之既符合學術規范,又凸顯論文價值,還要易于檢索。尤其是關鍵詞,應當避免使用“研究”“方法”“路徑”“影響”等沒有檢索意義的大眾化詞語,也要避免讀者想不到的生僻詞語,盡量使用該領域常用的學術性詞語,在總體上加大關鍵詞的被檢索頻次。很多論文的摘要篇幅較短,只有兩三行、百余字甚至更短,既無法全面展現該論文的創新性價值,也會使讀者產生誤解,認為該論文的學術價值不高。所以,要適當增加摘要的篇幅,詳細闡釋論文的價值和意義,吸引讀者下載并進一步閱讀。此外,還要在欄目中每篇文章首頁的顯眼位置標注欄目名稱,或在欄目中添加編者按、主持人語等,盡可能地加深讀者對該欄目的印象,在細微之處展現欄目策劃的成果,積少成多,吸引學者主動關注該欄目。
第二,以開放的心態進行欄目策劃,采用欄目主持人制度,取長補短。目前,很多學術期刊已經開始采用欄目主持人制度,效果明顯。編輯可以借助欄目主持人的引薦,融入學術共同體,并彌補自身學術能力不強的短處。在選擇欄目主持人時,編輯要以開放的心態,根據欄目的內容和定位,跳出本校、本單位的范疇,打破門戶之見,放眼整個學術界,尋找領軍人物擔任主持人,通過一個或者多個欄目主持人,整合學術小共同體,擴大欄目的學術影響力。例如《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的主辦單位是南京曉莊學院,在全國名不見經傳,但是其“六朝研究”欄目,邀請南京大學六朝史專家胡阿祥教授作為欄目主持人,不僅保證了稿源,還以胡教授為中心,形成了穩定且高水平的學術小共同體,大大提升了該欄目的學術影響力。短短數年時間,在國內六朝研究領域,已經出現“北有許昌學院,南有曉莊學院”的局面[6]。此外,采用欄目主持人制度時,編輯在欄目的策劃、稿件的使用中也要充分尊重主持人的意見,協調主持人之間的工作,發揮自身在稿件編輯、學術規范等方面的長處,與欄目主持人相互配合,共同將欄目辦好。
第三,調整欄目策劃的思路,利用各種新媒體,從等待被檢索向主動推送轉變。數字化時代,信息急劇膨脹,再精心的欄目策劃、再高質量的論文,也很容易被淹沒。欄目策劃的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讀者,“酒香也怕巷子深”,策劃之后還需要編輯賣力“吆喝”。編輯可以借鑒電子商務精準營銷的思路,擴大信息推送定制服務(RSS,即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7]。將學術共同體中學者的電子郵件建成電子數據庫,在征得他們同意后,定期向他們發送欄目已刊發論文的目錄和鏈接地址,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被動地等待讀者檢索、下載和閱讀,到主動出擊,向讀者推介,吸引他們下載和閱讀。很多學術期刊編輯對于網絡和程序設計不熟悉,編輯部員工少、缺乏專職的網絡編輯,可以采用服務外包的方式,聘請專業的網絡服務公司來解決論文推送等問題,同時還可以建立綜合性的期刊數字化平臺,實現網上投稿、網上編輯、網上審稿、網絡定點推送、讀者反饋、引用統計等多種功能。當前,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微博、微信等新的通訊軟件為編輯宣傳欄目、進行欄目策劃提供了更多的工具。編輯通過微博、微信可以更加快捷地與學術小共同體的成員進行聯系,不斷發展學術小共同體的成員。編輯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在學術小共同體中推薦已經刊發的論文,激發學術爭鳴,及時獲取對已刊發論文的評價,以及對目前欄目策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其后,以年為時間單位,統計該欄目各種渠道的下載總量、引用量等數據,分析學術小共同體對某個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對欄目策劃的反饋意見,據此及時調整欄目策劃的思路,改進欄目策劃工作。
第四,堅持學術期刊的學術定位與辦刊理念,不能盲目地為提高下載量而進行欄目策劃。不同學科的學者和研究生數量相差很大,各個學科的研究習慣也各不相同,學術共同體的大小也有差異。從筆者的工作實踐看,不同學科、探討不同問題的論文,下載量有很大差別。例如,經濟學類的論文下載量、引用量遠高于歷史、哲學、文學類的論文,一些名家撰寫的綜述、基本研究方法之類的論文的下載量、引用率也非常高,但是,這并不能說明經濟學論文的整體價值大于文史哲論文,綜述類論文的整體價值高于其他論文。在欄目策劃過程中,下載量確實是考慮的因素之一,在欄目刊發論文的選擇上也可以根據可能產生的下載量進行一定的傾斜。可是,編輯不能一味地以下載量、以能否吸引更多檢索者和閱讀者為標準來評判論文、策劃欄目,而是要根據學術期刊的學術定位,堅持辦刊理念,協調欄目的設置,開展欄目策劃工作。在數字化時代,編輯在欄目策劃時必須堅持主動性,順應而不迎合檢索者和閱讀者的需要,維護欄目特色,有所取舍。
注 釋
[1]閻現章.論學術期刊欄目形態策劃與編輯分類體系的建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8
[2]馮珍珍.當代西方學術期刊的電子化趨勢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0(8):210
[3]浙江在線.2014天貓雙十一狂攬571億 6年單日成交額增長超千倍[EB/OL].[2014-11-12]. 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4/11/12/020353538.shtml
[4][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4
[5]舒小昀,袁勤儉.學術共同體的構建:1998—2007年《史學理論研究》引文分析[J].史學理論研究,2010(1):102
[6]胡阿祥.獨立的“六朝”與非獨立的“六朝時代”[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4):16
[7]陳竹.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發展思路[J].編輯學報,2011(增刊1):7
(收稿日期: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