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四川是一塊神性的土地,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產出了“五糧液”,生長了熊貓,還誕生了熊貓畫家。本文描述的這位熊貓畫家姓刁名華甫。因為他深愛養育自己的這塊土地,更喜歡熊貓,且畫了很多熊貓,人們驚嘆他畫出了熊貓的神韻,故稱他熊貓畫家。近日,筆者有幸近距離觀賞到先生的作品,令人過目難忘。此前,我對先生的了解僅限于一只只神氣活現的熊貓和如雷貫耳的大名。然而當我觀罷他多幅畫作之后,窺一斑而見全豹,對先生的書畫藝術有了新的認知。
刁華甫,齋號自娛堂,1942年生,四川成都人。1961年畢業于成都美術學校,師承著名畫家吳一峰、陳子莊、周倫元、朱紉君、陳亮清諸先生。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四川國防詩書畫院院長、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研究館特約館員、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2000年被授予中國百杰畫家。
華甫先生自幼愛好繪畫,曾涉足山水、人物、花鳥,研習過古今名家大師作品和技法。因其生活在大熊貓故鄉,所以尤喜并擅畫大熊貓。先生從畫竹入手,觸類旁通,在名家指點下,專心致力于花鳥、并長期對大熊貓進行專題研究與創作,幾十年如一日癡迷其中,筆耕不輟。其作品面貌新穎、風格獨特,在風神表達上氣韻飄灑;在情態體現上淋漓盡致;在筆墨運用上遒勁蒼拙,用獨到的筆墨營造出一片清新的天地,在國畫界獨樹一幟。先生的數十幅精品力作曾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被人民大會堂以及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館、畫廊收藏;出版有《刁華甫畫集》《大熊貓畫》。近年來,先生創作的國寶熊貓和富貴牡丹系列作品深受眾多知名人士和收藏界的認可和推崇。
先生于1995年在香港特區“收藏家”畫軒舉辦個展,同年在日本廣島與日本畫家舉辦聯展,多件作品被收藏。1997年,作品《故鄉情》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詩書畫研究院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畫展”優秀獎并被收藏;《麗人行》獲中國文聯“‘愛我中國,中國畫油畫大展”優秀作品獎;《大熊貓》入選第二屆“楓葉獎”國際水墨畫大賽特別獎;《游春圖》入選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畫展優秀獎;《臥龍春曉》入選中國美協、四川美協主辦的“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大展”。有3幅作品入編《2000年中國百杰書畫家精品集》。作品《十八羅漢》《竹林七賢》參加榮寶齋藝術品拍賣有限責任公司迎接新世紀當代中國畫扇面精品專場拍賣會,一舉成功。國內和港臺澳地區的110多家報刊曾專辟欄目介紹其作品和簡歷。先生的作品還入編《當代中國名家書畫寶鑒》《當代中國書畫名人圖錄》《2000年中國百杰書畫家精品集》。張愛萍將軍曾贊揚其作品“飄逸俊朗,靈臺通徹,極具張力。”
先生的作品師法自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重形似,更重傳神,能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大熊貓生命和情感;能巧妙地調動筆墨描繪出大熊貓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形神兼備,耐人尋味的效果和濃郁的大自然氣息。大熊貓那豎起的圓圓的黑耳朵,像戴著的一頂“風雪帽”;特別是那一對黑黑的眼圈,毛茸茸的白臉上嵌著一對烏黑發亮的眼睛,像是戴著一副墨鏡,四肢好像穿著黑絨的大“皮靴”,真是神氣十足,令人矚目,更顯得美麗可愛。先生以大熊貓為題材的主要作品有《母子情依依》《秋瀾細韻》《祥和圖》《竹林問安》《國色雙驕》《竹之戀》《此君不可義無竹》等。畫中那些活潑生動,栩栩如生的大熊貓,無不令人憐愛珍惜。
思想的表達離不開技法的承載。先生的大熊貓系列作品,不僅表現了大熊貓的憨態可掬,也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生態之美與萬物和諧的美好圖景。足見他是立足于自然生態與文化的高度,對自然與生命和諧與共的關系做出的思考與表達以及由此產生的美感和魅力。他把具象與抽象、似與不似相和諧統一,把傳統的寫意水墨技法和工筆技法融為一體,使得大熊貓的神韻和質感得以充分表現,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作品在格調、品位上都上升到較高層次。比如,他對大熊貓的形象作了適當取舍夸張,突出其形體特征;用墨注重干濕、濃淡的變化,特別是在頭部表現時,以寫實又寫意的方式,細膩而不堆砌,傳神又不匠氣,用靈動的筆墨刻畫了大熊貓在不同環境、不同場景中的憨態、頑皮、可愛的性格和表情。尤其是畫家在描繪大熊貓的眼神時,在那一對黑黑的眼圈中,特別精微地刻畫出眼球的層次、高光與黑白分布等細節,使其更加炯炯有神,加上那肥胖、緩慢、笨拙而又悠閑的姿態和走起路來東張西望的神情,透示了生命的蓬勃生機和自然和諧的境界。先生的創作態度是認真而一絲不茍的,其作品中的景物表現是十分見功力的。他以嚴謹技法營造的原生態中的生命景觀,其虛實、靜動、疏密三種關系處理得非常到位,每幅作品都體現出他的觀察細膩和技法的嫻熟,環境營造的準確與技法的得心應手,畫家以細微的筆法和詩意格調營造出熊貓世界的靜謐與和諧,真正讓人領略到其作品獨特的審美境界,充分展示了畫家良好的藝術感覺與能力。
先生的畫作均以自然生態為背景、以大熊貓為主題,作品立意新穎、風格迥異,氣息清新、構圖唯美,技法嚴謹、雅俗共賞,從不同的側面,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集中展現了大熊貓的靈動可愛和畫家高超的藝術水準;充分描繪出了西蜀的生態文化、熊貓文化等;惟妙惟肖地詮釋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熾熱之情。先生的這種以大熊貓和大自然為主題的畫作,說明了他對社會對環境和動物具有可貴的保護意識,會讓更多的人把對藝術、人類的喜好與保護生態環境融合到一起,有助于構筑展現西蜀美好自然生態和特色熊貓文化的藝術平臺,提升人們的文化品位,為建設美麗中國注入新的文化內涵。
華甫先生才華橫溢,雖年屆古稀,但壯志未減,至今仍奔走于西蜀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攬盡白云藍天日月星光,為弘揚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不易余力揮毫潑墨、犁耕不止,追逐他對藝術的執著夢想,描繪著他對人生的不懈求索。這正是:“身心俱疲終不悔,為‘貓消得人憔悴。癡心不改繪國寶,功夫不負古稀歲”。
(責任編輯: 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