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順 李國祿 李海鵬 薛海濤 劉金海
摘要:作為1998年新成立的本科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道路。各個高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大量走訪調研為基礎,從三個方面對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改革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改革;社會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101-02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則提出,“支持定位于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高等學校實行綜合改革,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自此,“轉型”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界關注、研討的熱點問題[1-3]。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轉變,尤其是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如何適時進行專業改革則是擺在眾多本科院校面前的一大課題。本文在廣泛走訪調研、汲取眾多兄弟院校寶貴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或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課程設置、工程和實踐能力培養及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人才培養目標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彰顯自身辦學特色
自1998年教育部進行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新設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后,目前國內有188所高等學校辦有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有117所大學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和94所大學設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在后兩類專業中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學設有鑄造、鍛造、焊接、模具等專業方向[4、5]。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各院校由于原有的專業基礎不同,專業定位及發展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培養模式及培養計劃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大體可歸納為兩種培養模式:一是有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二是寬口徑的通才式培養模式。
以河北工業大學為例,學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下設鑄造、焊接、模具三個專業方向,而所處的環渤海地區擁有大量鑄造、焊接、汽車、鋼鐵企業,河北省目前也正在努力打造裝備制造業強省,國家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因此,本校在專業建設上始終堅持立足和服務于本地優勢企業,培養和造就更多全面型、綜合型、應用型和創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中心思想中強調“拓寬基礎、提倡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專業建設體現出明顯的行業(企業)依托性和互助性,應屬于第一種培養模式。而有些大學,除了強調對材料的組織、結構、制備過程和性能的關系進行基礎性研究外,更注重于面向實際進行應用性研究,培養人才立足于所屬地域和行業,服務于經濟建設。
各個高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所處地域的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在“厚基礎,寬口徑”的前提下彰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并保持相對長時間的穩定,而在過程培養上要隨時進行適度的改革。
二、應切實加強二級學科專業平臺課建設,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盡管培養模式不同,但是目前許多院校探索并建立了由一級學科的學科基礎平臺、二級學科的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選修模塊及交叉學科公選模塊共同組成的專業課程體系。在一級學科的學科基礎平臺中開設了諸如“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分析測試方法”、“固態相變原理”、“材料熱力學或物理化學”、“金屬材料學”、“材料力學性能”、“材料物理性能”等反映大材料特色的學科基礎課程;同時對有關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整合與重組,形成了二級學科專業平臺課,如“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工藝”、“材料成形設備”等,以使按二級學科層次培養的學生具有更好社會適應性。
從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仍然是按照行業特征來招聘人才,這種情況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并將隨著社會和工廠企業的專業人才培訓功能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漸發生變化。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高校應該切實加強二級學科專業平臺課的建設,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可以對現有選修專業課模塊進行適當調整,突出所學專業的行業性和專業特色,以滿足社會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例如可開設“無損檢測”等課程,將其作為一級學科基礎平臺課的補充和完善,這不但可以擴大并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同時可以擴大學生的就業適應領域。對于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而言,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或方向)的畢業生中只有少部分考研或出國留學,而絕大部分是到企業就業,并且就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也基本是鑄造或焊接工藝制定、現場施工,模具設計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密切關注用人單位和學生的需求,在課程、人才培養標準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收集相關企業對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標準,再依據該人才培養標準對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教學方案進行細化和分解。而若畢業生考研或出國留學的較多時,培養標準、教學大綱等也應適時調整,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三、注重工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一個新時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加強工程素質教育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圍繞工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環節,許多高校均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環節開設了諸如“工程訓練”、“專業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專業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創新和任選實驗”等課程,并建立了諸如“無損檢測實驗室”、“材料物理性能實驗室”、“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室”、“試樣制備和金相實驗室”、“大型綜合實驗室”等設備較完善的實驗中心,實驗中心為教學、教師科研提供服務。也有的學校將一些課程(如“材料工程基礎”)的部分教學放在企業進行,使得校外實習基地成為校內教學的重要補充。此外作為教育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的重要內容,很多高校都積極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有的高校選拔優秀的高年級本科生提早參加教師的科研小組,使之接觸了學科的前沿課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
此外,高校在學生中還應積極開展資格認證培訓。以焊接專業(或方向)為例,自從200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開創性地在高校焊接專業學生中開展了國際焊接工程師(IWE)培訓工作以來,河北工業大學也很快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這不但明顯提高了即將從事焊接技術工作的人員素質,滿足了企業需求,還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專業教育和工程教育相結合,切實增加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很多參加培訓及獲得國際焊接工程師資格認證的學生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和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技術支持[7]。
不過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比較,我國工程教育還存在巨大的差距。許多工科院校定位不準,不顧自身條件、一窩蜂地追求建設所謂“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性、綜合性大學”,片面追求SCI、Ei的論文數量,而常常忽視了工程教育在本科生培養中的重要性,在實踐教學環節存在很多不足。很多高校還沒有建立起制度性的、穩定的校企層面的合作關系,實習這一重要教學環節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雖然有的學校在培養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和設備短缺,使得專業綜合實驗、創新和任選實驗、甚至個別專業課實驗不能開設,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的全面實現。
總之,盡管各個學校對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模式不同,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都應重視優秀工程師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都要切實加強各類實踐教學環節,提倡“校企聯合”,并以此來設計和制定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工程訓練和實踐教學環境與條件等,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
四、結束語
在目前眾多高校面臨轉型、大學生就業難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各高校的專業改革不必遵循統一的模式,而應從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法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范藻.高校轉向“應用型”關鍵在落實[N].光明日報,2014-08-05(2).
[2]尤小立.高校“應用技術型”轉向的現實紐結[J].社會觀察,2014,(5).
[3]胡曉青,李建啟.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需要明確的基本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4,(2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沈云慈.以應用性為特征的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4):39-41
[7]李慕勤,楊文杰,曹永勝,等.在校學生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與大學生的就業[J].焊接,2010,(1).